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有这么一个故事:小杰和小文是同班同学,小文被认为是班里学生中最傻的,小杰则被认为是最聪明的,他总是喜欢捉弄小文取乐。一天,小杰拿出两枚硬币对小文说:“你可以任取其中一枚”。小文看了看那两枚硬币,一个五毛的,一个一毛的。盯了硬币一会儿之后,小文挑了个大的,也就是一毛的。小杰哈哈大笑把硬币  相似文献   

2.
马云秀 《物理教师》2003,24(4):11-12
1 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教师演示 :由静止释放一硬币 ,让其自由下落 .教师提问 :轻重不同的两个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相同 ?通过实验加以说明 .有学生到讲台前演示 :将面积一样的硬币和纸片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 ,发现纸片比硬币下落的慢 .有的学生持不同观点 :将刚才的纸片揉成纸团后 ,硬币和纸团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 ,下落的快慢就几乎一样了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 ,教师指出 :由于纸片受到的空气阻力比纸团大 ,因而空气阻力对纸片运动的影响较大 .而硬币和纸团受到的空气阻力都比较小 ,于是下落的快慢几乎一样 .教师提问 :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  相似文献   

3.
以抛硬币实验为例,教学中往往有两种处理方式:第一种是先得出正面或反面朝上的概率是1/2,然后让学生通过多次抛硬币去验证这个结果.  相似文献   

4.
"抛硬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第三册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的第二课时,内容是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本节课,旨在通过猜测、实践、验证,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5.
梁敏 《江西教育》2004,(18):11-12
片段一(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师: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出一元硬币或五角硬币的圆周长。生1:我把一元硬币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量出这枚硬币的周长大约是8cm。生2:我在5角硬币的圆周上做了个记号,然后放在直尺上滚动了一周,量出了这枚硬币的周长大约是6.3cm。师:你们俩都用滚动法量出了硬币的圆周长,那么圆形花坛能用滚动法测量它的周长吗?生3:可以用绳子绕花坛一圈后,再量出绳子的长度。生4:可以用卷尺或测量绳绕一圈,直接量出它的周长。师(打开教室吊扇开关):你们看,吊扇扇叶旋转形成了一个圆,这个圆的周长能用绳子绕一圈吗?(生愣住了)师:能不能…  相似文献   

6.
一、选择题:1.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当开关闭合后,在金属夹A、B之间分别接入硬币、铅笔芯、橡皮和塑料尺,小灯泡都能发光的是A.接入硬币和橡皮。B.接入塑料尺和铅笔芯。C.接入硬币和铅笔芯。D.接入橡皮和塑料尺。2.居民楼的楼道里,夜间只是偶尔有人经过,电灯总是亮着造成很大浪费  相似文献   

7.
[课堂再现] 在一堂小学五年级的数学课上,教学内容是"统计与可能性"(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例1由一幅主题图给出,图中的情境是一场7人少年足球赛开赛在即,裁判员正召集双方队长商议,准备用抛硬币的办法决定由哪一方开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思考都认识到:抛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是相同的,都是1/2,这样很公平.  相似文献   

8.
硬币的妙用     
硬币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流通物之一,利用小小的硬币可做很多演示实验,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由演示现象到得出结论的过程简单.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有利于消除学生学习物理的神秘感,增强创新意识.一、力学1.吹硬币实验器材:一枚一角硬币,一个盘子.实验过程:在桌子上放一枚硬币,在硬币  相似文献   

9.
(一) 这是第二学段的一次习作课,学生开展投硬币比赛的游艺活动。在一个广口瓶里,放一个小酒杯,灌满水,让学生从瓶口约30厘米的高度,把面值一分的硬币往瓶里投,能投进小酒杯的,得10分。累计得分高的,优胜。 (二) 游艺活动结束,表扬优胜者后,教师宣布,开展第二轮比赛,能介绍投硬币比赛活动,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就是优胜者。开始,学生无从下笔,提出种种问题。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讨论  相似文献   

10.
殷作模 《物理教师》2011,32(1):69-69
1问题的提出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教师教学用书》第66页有这么一段话:教学中要多做一些实验,加强学生对表面张力的认识.下面提供一些供参考:如水面浮针或浮硬币.由于经常和手接触,针和硬币表面有一层油脂,使水不浸润.实验时,如果再用油脂涂一下更易成功,将硬币轻轻地放在水面上即可.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