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洛学院2005-2006(2)学期的评教结果表明专家评教和学生评教两种教学评价手段存在差异性,其主要原因在于评价主体的素质、评价过程、授课教师在两种评价过程中的表现、课程性质及两种评教手段的预期倾向等不同。进一步加强商洛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对策是提高教学质量意识,完善学院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教学评价工作的研究,搭建现代信息化平台,进一步增强学生评教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等举措。  相似文献   

2.
美国学者提出的各种中小学教师评价方法,可以按照“评价者身份”和“评价资料来源”这两个标准进行分类,属于前一种类型的教师评价方法包括:教师自评、同行评价、行政人员评价、学生评  相似文献   

3.
优化作业评讲课是对学生作业中的错误进行补救的一条重要途径。评讲课应遵循怎样的环节?每个环节应怎样进行教学呢?通过三年来的教学研究,我们对“评后再订”和“边评边练”两种作业评讲课的教学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目的是比较两种评讲课的教学结构在教学效果上有无显著差异,同时研究“边评边练”的评讲方法在及时反馈、及时调整方面的实际效果。“评后再订”和“边评边练”的教学结构规定如下:  相似文献   

4.
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呼唤课程改革,实行“教、学、评一体化”的逆向设计,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理念和策略。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先后在学科教学中开展以学习为目标的评价,倡导把评价整合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教、学、评一体化”。“逆向教学设计”倡导从预定目标来设计教学过程,把“教、学、评”中的“评”嵌入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评”螺旋式上升,最终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5.
我校试从课堂教学入手,开展了教育评价的实践与研究。现已制订了“两评一考”课堂教学评价方案(试行),即教师评课,学生评教和课后教学效果检测。本文仅就实施该方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谈几点看法。一、“两评一考”课堂教学评价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把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结合起来。过去,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往往以考试的平均分、及格率为主,它偏重于教学的结果,是终结评价。这种评价有可能产生一些副作用,即不管教师用什么方法,只要学生分数高或多数学生满意就算教学好。  相似文献   

6.
“教学评一致性”即基于课程标准,将教学过程、学习过程和教学评价有机结合,以实现关注学生发展、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文章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为例,以“川陕交通线的发展历程”为情境主线,创设问题链,搭建“教—学”过程,从课中过程性评价和课后结果性评价两个方面建立评价体系,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原则,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以评促教、以评促学,让目标、评价等作为撬动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有力杠杆。要立足于核心素养设定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制定评价量规、设计评价活动。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原则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不仅能夯实学生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而且能让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抵达“知行合一”境界。“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能在学生内心播种下“道德的”“法治的”种子,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相似文献   

8.
学生参与评教从功能角度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学生参与教师评价,即学校在进行教师评价的工作时吸收学生反馈的信息;一是学生参与评课,即让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 在当前,探讨学生参与评教的必要性问题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已经明确提出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并“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学生参与评教工作的形式化、肤浅化等不合理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种情况也反映了当前人们对相关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还不够充分。本期“视点”,我们将就学生参与评教问题进行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9.
高校在评价中应处理好几种关系北京理工大学□霍雅玲国家教委“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工作方针,使教学评价工作进展两年来,始终强调评价的目的不在于给学校贴标签、划等级,而重在决策和行动,重在改进工作,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重视评...  相似文献   

10.
从教学督导角度看,凡参与教学活动的各方均应参加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活动,建立由“学生评教”、“教师自评”、“督导评教”和“行政评教”构成的“四位一体”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和运行机制,有利于实现科学、合理、公正的研究生课程评教目标,有利于促进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