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评析《红楼梦》的两个著名译本(杨译本和霍译本)所用的翻译策略时,译界早有定论,即杨译本重异化的翻译策略,霍译本多用归化的翻译策略。然而,翻译策略的选择并非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究其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有两个: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以及翻译目的。如此一来,通过分析这两个原因,译者在翻译时就可以视情况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这也证明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选择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2.
“霍译本”和“杨译本”是受到国内外广泛认同的两个《红楼梦》英译本.《红楼梦》最突出的艺术成就之一,就是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本文将以探春这个人物形象在“霍译本”和“杨译本”中的再现与塑造为个案,探讨译者主体性对表现原著人物形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众多红楼英译本中,霍译本和杨译本一直倍受推崇。两个译本特点鲜明,一个着重于归化,一个着重于异化,本文拟用斯坦纳的阐释观解读两个译本采用不同翻译策略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向世界各地的人们展示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分析《红楼梦》不同英译版本中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翻译处理,对中华传统文化外译有一定的帮助。本文以绍兴文理学院已建成的《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为研究对象,从译介学的角度出发,对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简称杨译本)和大卫·霍克斯英译本(简称霍译本)中围棋用语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考察两位译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翻译的处理策略。本文研究发现,霍译本与杨译本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原文进行了不同程度上的创造性叛逆,均站在译介受众的角度,采用了意译与直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5.
骆传伟 《海外英语》2013,(5X):179-181
《红楼梦》中的姓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命运、表达作品主题都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红楼梦》杨译本和霍译本的相关译文,考察人名翻译策略与姓名文化传递得失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霍译本对人名翻译采取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比杨译本单纯采用音译的人名翻译方式更有利于姓名文化的传递。  相似文献   

6.
符晓晓 《海外英语》2014,(3):113-11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不同,所以其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这就造成有些词汇在英语语境中很难找到或者根本找不到相对性的表达,我们称这类词语为文化负载词。作者拟对《红楼梦》杨译本和霍译本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不同类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7.
研究基于自建红楼梦语料库,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计算机统计手段,细致而深入的探讨杨译本中冷笑一词的翻译,借以探求杨译本在冷笑翻译方面的特点。研究发现《红楼梦》原文中抽象、模糊、单调的冷笑,在杨译本中96%都得以译出,且更加具体、清晰、丰富。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有大量对联,它们在杨、霍译本中均得到了很好的翻译。本文从解构主义理论出发,对它们的翻译进行了仔细地探讨和分析。结果证明:文本本身的定义是由译文而不是原文决定的,译者是创造的主体,译文语言是新生的语言,一切文本都有互文性,原文与译文的关系是平等互补的关系。杨氏夫妇与霍克斯都充分发挥了译者主体性的作用,两译文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且互有优势,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9.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的典故翻译进行研究,对比和分析杨译本和霍译本对于典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研究表明,两个译本体现了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充分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无与伦比的魅力。本文从文化翻译的角度,通过对比分析杨译本(杨宪益、戴乃迭)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和霍译本( David Hawks&John Minford )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探讨了其中独具特色的中国菜肴名称的翻译,并提出译者可以用音译/直译+注释的翻译方法,在充分传达原文内涵意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文化内涵,实现中式菜肴英译中语言、文化和交际的三重转化。  相似文献   

11.
对《红楼梦》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关于书名、地名、人名、称谓、药名、节日的翻译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就两个译本在传达原文语言和文化信息方面提出了看法。两位译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为实现各自的翻译目的,对饱含中国特殊文化内涵的"名"作出了不同的处理。  相似文献   

12.
一国人名是一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人名负载着凝重的汉语言文化信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英译的一大难点。《红楼梦》人物阵容浩瀚,人名的英译给译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从异化和归化的角度,对杨、霍两个译本中人名的翻译进行比较和分析,认为两个译本在对人名因素的处理上,有很大区别:杨译本主要采用异化原则,目的在于向外国读者传递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而霍译本主要采取归化原则,目的是让译本更容易为外国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3.
《长生殿》是中国古典四大戏剧之一,其精深的艺术成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译本入选《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系统全面地向世界推介的中国的重大文化工程。杨译本并未拘泥于原文中的语言形式,以自然流畅的英语再现了原文中的语言特色和魅力;综合运用音译、直译、意译、译注、泛化、省略等多种形式,传神地传递了原文中的文化内容。杨译本和其他译本应取长补短,归化异化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的翻译策略应是《长生殿》未来重译的新路径,这对于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阿拜箴言录》有两个汉译本,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由于译者所依据的版本、对原文的汉语阐释、所处的时代,以及对目标读者能力的估计等方面的不同,使译作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15.
张慧茹 《海外英语》2011,(5):185-186,191
译文文字本身或是对原文的忠实程度不能完全决定译作的"再生",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必须使译文顺应时代要求,符合主流的诗学要求。并且在主流诗学与译者个人诗学中做出协调。该文通过对张若谷上世纪三十年代对《德伯家的苔丝》的译本和孙法理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主要从诗学方面探讨诗学的操纵对译者策略的选择,文本表达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大连大学学报》2015,(5):105-109
《红楼梦》讽喻诗以其多重语义特征和辛辣的反讽意味构成《红楼梦》诗词重要的艺术特色。莱辛的美学原则为我们解读杨、戴和霍译本提供了新的美学视角。变异原则是指文艺作品对原型对象摹写时有意寻求偏差和不同以造成更佳的审美感受力。近似原则是指文艺作品描摹物体或动作时寻求近似的审美体验和美学效果。它包括两个子原则:不臵顶和小中见大。薛宝钗的《螃蟹咏》是《红楼梦》讽喻诗中的杰作,二个译本翻译风格不同。杨、戴译本趋于平实,霍译本趋于工巧。但是在语篇层面上,霍克斯的译本则更胜一筹,忠实再现了原文的多重讽喻意味和风格。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翻译的意识形态维度出发,以《红楼梦》及霍译本语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译文与原文主位推进模式的差异。研究认为,《红楼梦》原文语篇主位推进模式灵活多变,译文因翻译意识形态操控,其模式呈现出简化单一的特点,语言特征及风格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心理习惯。  相似文献   

18.
依据尤金·奈达的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聚焦是叙事文学作品翻译中应当充分考虑的因素之一。原文聚焦与译文叙述之间存在着原文聚焦与原文叙述之间类似的辩证关系,即聚焦制约叙述,叙述体现聚焦。所以,译者应当结合聚焦的文内与文外理据,探索原文聚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译文适当编码。本篇通过对比《红楼梦》杨、霍译本中典型选词的异同,着重探讨原文第三人称内聚焦模式与译文叙述中人称代词和名词之间的制约与体现关系。  相似文献   

19.
杨必的译作《名利场》被盛赞为我国译苑中的一株奇葩,其成功之处在于译者如何忠实地再现原文的风格和内容。从求异和求同的角度分析杨必《名利场》译本中的文化传真度;指出译者在某些方面过于追求求同而忽略了求异的重要性,有失文化传真,其所谓的忠实不过是对译者自身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目的语文化的忠实;强调求异在文学翻译中对文化传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以《孔雀东南飞》许译本为例,从语言学层面、审美层面的补偿以及欠额补偿和超额补偿三方面分析译者在译诗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必然存在的损失而采用的有效补偿策略,以及不当发挥主观能动性导致的对原文背叛.从而得出,译者在汉诗英译过程中只有适度发挥主体性、合理使用补偿策略才能最终达成忠实于原文的优秀译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