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游彦霞 《华章》2007,(9):295-295
松花江水质污染是一起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事故发生之后涉及到的国内责任主要包括环境民事责任,环境刑事责任,环境行政责任三个方面,通过对相关责任的分析以明确该事件的责任主体及其应当承担的相应环境责任.  相似文献   

2.
传统国际责任理论固然在很多问题上已经不能适应当今跨界污染的现实,但在国际法不加禁止的行为之外的许多跨界污染事件的责任中仍不可或缺。传统国际责任理论其实是与国际损害责任并行不悖的制度,两者相得益彰,各补其短,共同构成了完备的跨界环境污染国际法律责任的全面体系。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污染事故频发,强化地方政府的环境责任是解决当前中国严峻环境状况的当务之急.本文以重金属污染事件为视角,通过分析一系列重金属污染事件及其背后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探寻地方政府环境责任缺失的原因,同时提出了促进地方政府环境责任实现的两点建议,以期为推动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传统国际法一直将国家责任作为解决国际环境纠纷的主要方式,国家常常被当作承担环境损害责任的主体。这样做不仅加重了国家负担,而且由于追究国家责任的实践难度大,不利于对受害者的保护。对于国家责任的复杂性和实际操作中的困境,应跳出传统国际公法理论的束缚,直接由国内的环境致损者在国内法框架下承担民事责任,即利用国际私法中的统一实体法和冲突规范,通过直接追究责任人的民事责任达到最快、最有效保护受害人利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国家责任教育历来是各国德育工作的核心.中国与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超级大国,国家制度、国情和历史发展状况的迥然各异,使得两国的国家责任教育也表现出了本国特色.透过5·12汶川大地震与9·11事件,探寻中美两国在国家责任教育的历史概况、当代内涵,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国家责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6.
部分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根源在当地政府环保责任不落实。地方各级政府应当依法履行教育引导、规划指向、执法监督、市场服务、信息公开责任,而建立环保问责制则是强化政府环保责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文章结合社会契约理论,对其国家责任说进行推理,认为国家在理论和实践上对被害人都只承担有限责任,国家对于这有限的责任必须切实履行。  相似文献   

8.
不同于违宪责任、政府责任、政党责任等,国家责任是比上述概念含义更广、更具有时代特征的概念。国家责任这一概念一开始出现于国际法中,并由国际法的概念转化而来成为我国宪法学的新概念。国家责任的形成具有现实必然性,新时期国际、国内的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是国家责任得以诞生的现实土壤,国际人权法的发展,是国家责任形成的催化剂。国家责任的提出与构建,必将促进中国宪法的发展,成为当前我国宪法发展的新的理论支点。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事故频频发生,给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虽然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护环境,但司法实践中难以达到效果,所以需要从英美法系引进严格责任原则适用于司法实践来惩治和预防环境犯罪。严格责任是英美法系所特有的一项原则,对于犯罪可以有效控制。为了减弱其不良影响,严格责任在我国的适用受到严格的限制。  相似文献   

10.
国际不法行为引起的国家责任是国家责任的主要内容之一,关于其构成要件,理论界一直有分歧,尤其是对于损害后果是不是该种责任的构成要件,争议颇多。损害不仅包括物质性损害也包括非物质性损害,赞成损害后果是国家责任的一个单独的构成要件的学者,其实主要是把损害局限在有形的、具体的损害之上。从国际不法行为的视角而言,行为本身含有对他方造成损害的意义,而且一国做出了某些国际不法行为显然是违背了某项国际义务,从国际义务的角度来看,任何违反国际义务的行为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非物质性损害;从初级规则与次级规则的关系上看,损害应规定在初级规则中,而非次级规则即国家责任中;从其承担方式上看,不仅包括赔偿,同时还包括赔礼道歉、保证不重犯、恢复原状等。因此单独考虑损害后果是多余的,可以将其作为后续赔偿的因素考虑。  相似文献   

11.
郑需勇 《南平师专学报》2007,26(2):43-45,35
本文从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重性出发,论述了其可能危害国家的粮食、生态、经济及政治安全,认为农村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并有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因此,有必要把农村环境问题纳入国家安全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由西方社会主导和支配的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民族文化及其教育提出了挑战。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积淀、养成的结果,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对当前我国的民族精神发扬、增强民族认同和借鉴、吸收外来文明有着重要价值;因此,我们应从教育环境、教师队伍、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渠道系统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着手,推进我们的民族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3.
环境音乐是一种功用性音乐。中国环境音乐的发展.应植根于本民族的审美特征,通过融入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在音乐理念、音乐气质、音乐创作等方面呈现出自己鲜明的特色.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14.
现代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或文化心态的形成是多方面要素的综合作用,但是独特的地理环境、民族源流、文化发展无疑在日本民族性格形成中起着最根本的基因作用。探讨日本人的心路历程可以看到,日本人有史以来就是在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同时坚守固有文化才铸就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性格。始原文化的特点铸就了日本民族性格的复杂化与多重性。正如文化代表着人们对自然环境和生存需要的适应一样,民族性格也代表着人们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对民族融合的认同,其形成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亦是文化作用的外化表现。  相似文献   

15.
政治国家权威以公民的政治认同为基据.秉持稳固的民族国家观念和深厚的政治信仰是培育公民美德的关键要素。《利维坦法哲学》对合法性权威、文化认同和政治美德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刻梳理。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矛盾与政治冲突,使得民族国家观念仍然是培养公民政治美德、文化认同和政治义务观念的支点。  相似文献   

16.
隐性课程的潜在性与民族团结教育渗透性需求是一脉相承的。民族预科教育基地隐性课程在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学生的民族文化风俗、民族红色文化等方面都蕴藏着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重视基地文化环境建设、挖掘师生民族文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加强基地制度管理等实践是民族预科教育基地隐性课程中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发挥效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环境治理背景下,一目的环境行为是否有益于全球环境治理已成为评价国家形象的重要标准.日本福岛核泄漏发生后,德国政府宣布“弃用核能”,在国内外引发强烈争议.从这些争议可以看出,德国希望以此塑造环境问题上“负责任”、世界经济中“利用可再生能源典范”、政治上“珍爱生命与和平”等国家形象.这体现出公众对德国环境形象的关注,也体现出德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艰难.  相似文献   

18.
文化产业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物质载体之一,文化产业化是更为有效的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不仅为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提供了先进的体制环境,而且有助于实现传统民族精神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9.
地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所在和力量源泉,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关键环节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要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把民族精神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要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建设社会教育载体,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从而建立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的国家主权面临着中国弱势与西方强势、民族性与全球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平稳定环境与非安全因素上升、政府调控与世界市场化的矛盾。这些矛盾使中国国家主权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国家安全等领域的行使中出现了新的问题。为此,中国必须构建国家安全、制度建设、市场发育、国际环境四位一体的国家主权应对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