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渴望死去到珍惜生命,从思索个体生命的残疾到全人类所共有的残疾,从对命运的无奈到对命运的反抗、求解,史铁生通过文学创作观的形成以及在这种创作观的指导下的文学创作,充分展现了他不同于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的独特之处。因此,通过对史铁生的文学创作观进行研究,我们能透彻地体悟史铁生创作的心路历程,更好地领悟其作品展示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焦兵新 《教师》2011,(5):128-128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富有哲学性的思考使其成为当代文坛中不可忽视的存在,他对残缺人生的解读,对生存困境和生命意识的拷问以及他充满哲理的思考有着独特的理性魅力,他在"写作之夜",力图追寻人生的终极所在,思考关于苦难、生命、死亡、活着、爱、宗教、孤独、残疾、爱情等问题,深入传达他对于人类存在和人生存本质的理解和思考,可以这样认为,史铁生的创作正是对人类"存在"不断地勘探与呈现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3.
史铁生用自己的生命体验进行创作,将自己经历苦难后悟出的哲理融于创作中,使得他的散文在质朴平淡的外表下却蕴含着思辨的哲学气息,他的这种个体性书写为当代文学史开辟了新的一种散文书写范式。在史铁生散文的哲学叙事中,他总结出了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三种人生的根本困境,并给出了超越这些困境的方法。论文就是以史铁生散文的人生困境为出发点,探寻其超越困境的根本方法,并试图发现这种超越性的美学欣赏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坛非常独特的一个作家,他的创作一向以富于深邃的哲性内涵而备受关注。史铁生虽然以小说驰名文坛,但他的散文也常常因睿智、思辨和真诚的底色而为众多的读者所喜爱。在史铁生的散文中,他往往以一颗悲悯的心和一种庄严宁静的姿态来体察这个世界。残缺的生命体表和宽厚而博大的心灵空间,使他能够站在思想的高处,对生命、爱情、信仰和死亡进行不断的追问、思索和自我超越。正是由于这种顽强面对现实生存困境的自觉意识和勇气,使他的散文获得了独特而深厚的意蕴和魅力。从艺术上看,史铁生的散文特别喜欢采用自言自语的心灵独白模式或独特的谈话方式来倾诉自己内心的情感。急切的追问、忏悔式的自省、理性的思辨,这些因素既增加了散文表达的深度和宽度,也清晰勾勒出作家从生命绝境突围时沉重的心路历程。史铁生的散文名篇很多,如《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记忆与印象》等。本期我们所选史铁生的散文《消逝的钟声》,这篇文章怀旧但不感伤,冲淡悠远的回忆之中,表达出的却是一种宗教一样的平静。  相似文献   

5.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中的一个“异数”。他的自传色彩十分浓厚的散文,是其从生命绝境突围的心路历程的艺术勾勒。他之所以能够实现精神上的自我超越并彻悟人生,在于其思索具有浓厚的宗教精神和广阔的哲学视野。  相似文献   

6.
史铁生擅长用精妙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构筑精神圣坛,以病残之躯体验生活百味、感悟人生真谛、穷究生命的意义.在精神朝圣之旅中,史铁生把生命寓于"零度的写作",并试图以精神的超越体现生命的价值,因而他的早期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令读者产生回肠荡气的共鸣.然而一次次超越的过程伴随着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的痛苦,史铁生在苦思中追索化解痛苦的良方和生命意义的建立,过多的追问和哲理思索似乎显示了他写作的新困境.  相似文献   

7.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以哲思性著称的作家。他从自身的残疾体验出发,走向更深更广的生命意义的追寻。分析史铁生的经历和文学观,结合文本解读其作品中的困境主题,进一步探讨他在与困境周旋中寻求生命意义的精神内涵,可以为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史铁生的思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与地坛>作为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内涵丰富,本文从叙事角度切入,分析该文所蕴含的"人"与"物"、"精神"与"内体","残疾"与"健全"等缤纷斑斓的二元对应的世界.本文认为,作者着力借助对这些二元世界的叙述,深刻地表现了他对人生、命运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及其思考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9.
于琴 《阅读与鉴赏》2007,(12):56-57
上世纪90年代前后,我国散文界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散文家。其中有擅长风情民俗散文写作的贾平凹、文化反思散文写作的余秋雨、生命体验散文写作的史铁生、政治哲理散文写作的梁衡,他们都是当代散文园地中怒放的奇葩,显示出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特别是余秋雨,他的散文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赞扬,  相似文献   

10.
死亡是史铁生作品的主题之一。从身处残疾求死到思索死亡再到超越死亡的生命体验,“死亡意识”贯穿在他创作的始终。21世纪开始,史铁生也创作了少量诗歌,此时的他,已经过艰难的探寻找到了活着的理由与方式,对死亡持有达观的态度。他的诗歌用一种超然、轻的态度看待死亡,审视死亡与永生的关系,给死亡带来了美学和彼岸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