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2019,(3):62-69
《向往的生活》等乡村题材生活纪实型真人秀节目,将原本被边缘被忽视的"不可见的"小山村呈现在电视上,不同于都市空间也有异于真实乡村的媒介化乡村空间出现。它是地理空间加戏剧化想象的"异质性"空间,是被统治也反抗统治的空间。随着城市的扩张,"异质性"空间的开放性、边缘性和他者性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抵抗着都市文化霸权。但被资本裹挟的电视媒介,利用空间的意象生产、乡村空间商品化以及构建乡村空间城市符号展演场等手段,开启都市文化对乡村的收编。事实上,文化霸权通过"异质性"的媒介化乡村空间在具有共时性的社会空间中完成生产、利用和收编、融合的所有过程。最终,传统的农村空间结构、秩序、观念等被彻底改变,并纳入都市文化体系,成为受文化霸权支配的社会秩序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吴志远 《当代传播》2021,(6):41-46,50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都市社会研究转向空间政治,尤其是城市空间中的空间正义问题.基于媒介化理论,本文分析了大众媒介对于城市空间正义的现代性意义,大众媒介通过议程设置突出空间占有、空间使用、空间消费、空间再造、空间抗争和空间想象这些元素,用具体的新闻报道、广告、舆论、艺术设计等内容,建构了城市空间正义的四道"媒介墙"的角色,即:区隔之"墙":建构城市空间所有权的正当性;监护之"墙":影响公共空间资源再分配的公平性;遮蔽之"墙":通过代言或标签化扭曲不同社群在城市空间中的平等性;想象之"墙":干预城市空间中异质空间的开放性.但大众媒介的资本属性和技术特征使其建构的城市空间正义具有局限性.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新技术对大众媒介形成了强烈的冲击,这也启示我们思考未来网络社会中空间正义的新命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媒介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广泛运用,城市社区成为一个高度媒介化的"人造空间"。当前城市社区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的空间风险:一是权力视角下的空间规训;二是资本视角下的空间生产;三是权利视角下的空间争夺。因此,多元治理主体可以通过"媒介化治理""风险式沟通""差异性共生"三个层面来建构空间规则、形塑空间共识和秉守空间正义,从而实现新媒体时代城市社区空间的风险治理。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7,(7)
本文主要探讨现代媒介对少数民族社区的文化建构与传播问题。现代性的一个主要表征是媒介技术的空前发达,麦克卢汉所预言的"地球村"概念在当代已经部分地成为了现实。现代媒介传播的影响力已经深入少数民族社区,这种影响力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更深层次上也塑造和改变着少数民族社区群体认知外界以及自我认知的态度,重构了少数民族社区的文化空间。同时,通过媒介的表达和传播,少数民族社区在公众的视野里成为了镜像化的他者。因此,从根本上来说,现代媒介对少数民族社区的影响是一种文化深层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何晶娇 《青年记者》2022,(18):32-34
可见性是城市公共生活的基本维度。在转化城市可见空间的过程中,媒介技术构筑覆盖地面、天空和地下的立体化城市观视网络,拓展了人们观看城市的范围和内容。媒介技术既连接了城市中离散的人群,也为城市公共生活提供了丰富的面向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在福柯的空间规训思想体系中,空间是权力实施的场所与媒介,空间生产体现为对空间的规训实践。在社会化媒体普遍而深刻的"过度分享"趋势中,现代社会进入了杰弗里·罗森所说的"共视社会"。空间规训主体成为资本权力的空间化过程,即对空问"可见性"的可视化表征、对碎片空间的社会化争夺、对空间关系的流动化生产以及对传统空间的"去仪式化"消解,这极大地发展了福柯所设想的空间规训思想。同时,社会化媒体语境下的诸多空间规训事实已经超出了福柯规训思想的解释范畴,有必要对其进行批判和反思。  相似文献   

7.
福柯的“异托邦”理论是以乌托邦为切入点进行阐释的,它是在真实场所中被有效实现了的乌托邦,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块飞地。《向往的生活》中建构的乡村空间虽真实存在,但它是以城市人为话语主体对乡村展开的臆想般田园牧歌,是经由媒介视听语言手段进行重新编码的异质性乡村空间,此时也面临着媒介化展演与资本逻辑带来的商业化收编。  相似文献   

8.
灾难发生后,灾难记忆通过电子媒介和灾难博物馆等媒介空间得以保存和传播,此时,媒介空间的主要功能表现为建构和再现灾难记忆;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移,关于灾难的记忆通过高度科技化的VR技术得以重构和增强,VR灾难新闻通过场景建构让人类重新感知灾难现场的残酷。笔者从媒介空间的视角出发,探讨灾难发生后,灾难记忆在不同空间中的建构,空间势能以及不同的媒介空间与灾难记忆的建构有着怎样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符号学理论研究、分析部分西方媒体利用图像歪曲"3·14事件"事实的方法、原因和图像产生的社会语境,指出西方媒介的涉华报道是"他者化"的建构过程。这一过程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外部表征,是一种文化自觉——通过对非西方国家的"他者"化的建构维持其文化殖民统治。  相似文献   

10.
以算法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系统在重构媒介空间关系的同时,也深度嵌入了人类劳动实践,从去劳动化、去交往化、去情境化等层面实现了劳动的"重新再造",并形成了包括劳动监控、数据蔽视、算法管理等在内的控制行为和控制逻辑.面对算法技术对劳动者主体性的围猎和消解,新一代信息技术主导和重塑的媒介空间成为算法劳动抵抗的新兴场域,劳动者的"...  相似文献   

11.
沈悦 《中国编辑》2021,(5):39-43
当前以5G技术赋能的智能传播,架构了社会空间语境的新框架.实体书店通过媒介建构拟态场景,使其在虚拟网络与实体空间的融合中打造新阅读场景成为可能.媒介化背景下的实体书店,呈现场景转向、场景叠化、场景仪式、场景游戏等多模态空间建构,以实现用户向书友转化的媒介动力.实体书店特有的物理空间属性与传播技术带来的媒介场景,将共同建...  相似文献   

12.
2022年年底,一款派对游戏《Goose Goose Duck》短时间内迅速吸引了亚洲区玩家的眼球,这也正是网络游戏开发者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媒介空间生产的一次成功探索。研究发现,与传统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MORPG)相比,这类新型派对游戏迅速爆火的背后是游戏设计者与玩家作为媒介空间生产的共同主体“双向规训”的关系建构逻辑。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出发,探寻新型派对游戏中蕴藏的空间权力结构及其暗含的“权力幻觉”,有益于对深度媒介化时代现实社会关系建构方式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13.
城市空间生产中实体化的工商业逻辑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这种情况由于社交媒介平台的渗透而发生了变化。在媒介化社会,城市空间生产已经自觉地遵循着以流量为终极追求的媒介逻辑。网红店打卡的日常活动在社交平台流行,公共空间形式上的差异化成为了珍贵的资源,从而创造出独特的城市空间景观和消费景观。媒介正通过生成性的方式推进着城市空间的数字化和媒介化。  相似文献   

14.
媒介融合应该是一个多元融合的概念,不应该只局限于媒介组织和产业一维。从媒介与空间融合的角度出发,本文探究了位置媒体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以及融合过程中城市空间的生产。在位置媒体中"位置即讯息",这一特征使融合具备了新形态。位置媒体作为一种具身的空间生产技术,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感知铭刻的形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混合空间"。同时,位置媒体作为空间的一种"流动力",使城市"混合空间"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流动空间"。  相似文献   

15.
传播媒介深深嵌入乡村社会中,并改变传统乡村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建构着新的社区文化。文章以媒介研究的实践转向为路径,采用网络民族志研究方法,探讨乡村青年是如何统合新旧媒介进行媒介实践活动,媒介在乡村抗疫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并在实践中又产生何种主体关系与文化。研究发现新旧媒介彼此交融混搭,甚至传统媒介被重拾,两者共构为一种社会文化"传播力"。青年并未被媒介结构反制,他们发挥创造力与能动性,成为抗疫行动的主体。媒介实践是一个互动过程,它不仅是再现或描述现实,更是对现实世界的形塑与建构。  相似文献   

16.
文化本土性的意义不仅表明人生活的处所和环境,而且反映了人们的身份认知和文化认同。文化本土性是文化传播中的自我指涉与他者认知的统一,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遗传性和传承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符号性与语言性的特点,大众媒介在"本土性"的坚守与重塑中能够透过处所和身份的认知发挥重要作用。跨国媒介集团通过实施本土化、他者化和当代性的传播战略和伎俩,会极大的淡化本土性、消解本土性。要重建本土文化生态,文化主体和大众媒介要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通过对本土文化基因的探寻、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竞争尺度的把握和传播战略的调整,强化和突显本土性,激活本土意识,从而改变全球文化的语境,转移世界传播的重心,在交流合作的氛围中逐步将本土性文化上升到全球性文化。  相似文献   

17.
城市空间的社会生产是社会科学关注的重要议题。脱口秀剧场作为一种急速发展的城市休闲娱乐空间,内含显在的媒介化趋势和休闲幻象、空间异化效应,对其空间生产媒介化机制和双重效应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子柒系列视频镜头中的田园生活携带着浪漫理想的田园意象构建出不同于都市空间的媒介化乡村空间为文化的生产与输出创造了条件.被资本裹挟的网络视频生产者利用空间意象的生产、乡村空间的商品化以及农耕生活的展演塑造着媒介景观中的东方田园文化,并借助社交分发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本文将阐述李子柒一类视频博主如何在异质性空间中构建出东方田园的形象,在有别于真实乡村的他者空间中完成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的生产与运行,并对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王欣怡 《东南传播》2021,(3):119-124
新媒介环境下,儿童在社会化进程中遭遇信息需求被边缘化、虚拟社会化超越现实社会化、以伪成人观念看待世界等困境,儿童与成人的界限愈加模糊.新媒介技术的出现实现了话语平权,儿童表达自我诉求的欲望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加强烈,另一方面虚拟空间语境坍塌、儿童接收着无差别且碎片化的信息,影响着价值观的塑造和现实中的行为模式.社会环境高度媒介化、媒介空间消费主义盛行、成人话语霸权以及"成人儿童化"的反向建构皆成为儿童角色异化的根源.童年文化问题比以往更为复杂.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重构童年文化的几种路径:培养儿童正确的媒介观、转变成人话语体系、更新儿童文化表现手法等以维护儿童的现实社会化秩序.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技术与传播事业的发展,当今社会日益成为一个媒介化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媒介批评日益受到重视,一个媒介批评的空间正在形成。那么,媒介批评的空间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空间?在媒介批评方兴未艾之际,这是一个不能不加以明确阐释的重要问题。在当代中国的现实语境中,一说到批评,人们往往会认为就是对某种缺点和错误的指责或抨击,甚至是对某种错误思想、言行的批驳与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