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詹骞 《当代传播》2015,(1):47-49
社会化媒体时代,借助社交网络,越来越多的科普精英直接面向读者传播科学知识。以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为代表的科学社交网络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着眼内容的专业化建设,以自组织形式构建科学趣味文化,注重群体认同感的培育,倡导用户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并积极参与科学议题讨论,这些都成为其构建科学社交网络的信息可信度及整体可信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新媒体的特点分析了其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并进行了科学传播策略研究。提出了要发挥科研机构与科普组织的引导作用,推动科学传播与民间组织相结合,构建科学传播"传者—媒介—受众"三维互动模式,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科学传播等方法。  相似文献   

3.
郭晓真 《传媒》2019,(1):54-57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赋权为媒介生态带来了显著变化,其突出特征之一便是社交型短视频的迅速走红。社交型短视频平台以其“生活化、实时化、社交化、互动化”等特点改变了受众接受信息、传递情感、社交互动的方式。然而,社交型短视频平台所具有的娱乐化、碎片化的文化氛围也催生了媒介依赖度极高的传播生态环境。在这种受众过度依赖媒介的新型传播生态环境中,精英文化的话语权逐渐被瓦解,娱乐性和非理性信息增多,受众的批判意识逐渐消解,受众的媒介素养也迎来了新的挑战,随之而来的便是媒介、受众与社会三方系统的失衡。  相似文献   

4.
倪欣然 《新闻世界》2011,(6):230-232
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件充分印证了风险的无处不在与全球性。核辐射的恐慌蔓延到国内,谣言四起,要平息公众的情绪只有通过科学的解释来实现。科学松鼠会利用各种网络媒体澄清谣言,并传播关于核辐射的知识。科学松鼠会摒弃了传统的单向的科学传播模式,转而使用通俗话语并与公众及时互动,迎合了风险社会下公众对于科学传播的要求,进而能够形成相当广泛的传播范围。  相似文献   

5.
2001年至2010年的十年,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工具、传播渠道与传播方式,发生了剧烈变化。一系列十年前可能视为梦想的传播现象,迭次出现;一系列十年前未曾出现的传播、沟通、互动工具,在几个月甚至一年间就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即时共享成为人类的重要沟通方式与信息传播方式,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流向因社交网络与社交媒体的爆发性增长而被重新定义,传媒行业与互联网业以多种新方式融合,增强国际传播力正成为共同选择。  相似文献   

6.
移动化、短视频化与社交化的传播趋势下传统电视新闻面临新的创新课题。本文通研究发现移动社交媒介环境下《新闻联播》的创新路径主要包括:通过"联播天团"打造"现象级"短视频产品《主播说联播》;通过开通新闻联播官方抖音和快手号,开启"短视频与社交化"新篇章;通过开通新闻联播微信公众平台深化传播内容与构建传播矩阵。依循《新闻联播》在移动社交环境下创新策略的初探路径,本文认为电视新闻的转型发展可以着重从"5G环境下充分利用短视频优势"、"深化传播内容、转变叙事方式,实现情感化共鸣"、"形成与用户的互动"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7.
科学博客作为现代科普领域的新生力量,打破了传统科普的单向传播模式,倡导多元、平等、开放、互动的科学传播理念,呈现出明显的后现代科学观的特征.基于后现代科学观对科学博客的特征进行解析,将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科学博客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赵新利 《青年记者》2016,(10):89-91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以网络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体现出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不同.在传统媒体环境下,舆论由精英阶层引导,主要影响对象也主要分布在精英阶层中.新媒体环境极大促进了草根文化和感性思维的扩大化传播,卖萌传播层出不穷.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表现出较强的“草根特性”,感性色彩较强.日本政党、政客和政府在政治传播中,对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感性逻辑有深刻的理解,在政治传播中注重通过新媒体和卖萌方式开展传播.其中一些卖萌宣传手法对我国的政治传播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了解学术社交网站用户的使用行为偏好及态度,为在线科学交流研究和实践提供重要参考。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主流学术社交网站用户的平台使用及态度信息,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检验,分析不同学术身份、学科领域用户的使用行为差异。研究发现用户科学交流行为与学术身份显著相关,但学科差异不明显。其中,教师群体比学生更重视在线科学交流,但学生更容易发现感兴趣的出版物。讲师/助理讲师寻求科研合作的意愿更高,并且对平台促进学术传播作用的认同度最高,而教授/副教授存在社交不足现象。此外,平台在发现工作机会和项目资助方面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0.
数字时代,以流行语、表情包、热梗等为代表的网络迷因已渗透进各类社交场景,成为现代人日常交流中一种新型交流手段和话语表达方式,不断重构着互联网的数字文化景观。本文主要聚焦于网络迷因的生成机制与连接逻辑,探究网络迷因如何通过身份认同、社会互动、游戏狂欢、情感话语等方面充当数字化的社交工具,在虚拟空间中实现不同个体、群体甚至整个社会的连接与互动,并进一步分析网络迷因火热传播背后潜存的表达能力退化、过度娱乐化等现实风险,为洞察数字时代的新型社交方式以及数字社会的文化生态与社会心理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媒体为档案馆形象塑造与传播提供了新的重要平台。首先界定了档案馆形象的内涵,介绍了档案馆借助社交媒体进行形象塑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分析了社交媒体的特征与档案馆社交媒体建设的现状;最后从档案馆形象定位、档案馆形象的社交媒体传播、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公众互动和参与策略等方面,提出了社交媒体环境下档案馆形象塑造与传播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杨洋 《传媒》2020,(10):57-59
短视频以平等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为“冷科学”传播提供了新动能。本文通过对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抖音科普“网红”之路的分析研究,探讨短视频生态下“冷科学”传播的突破创新,提出“冷科学”传播的新理念、新范式、新模式,为社交媒体时代促进科学传播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3.
刘磊  李诗雨  邓稳根 《传媒》2024,(8):57-59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海南自贸港国际传播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短视频领域。但其中仍然存在量多质低、文化壁垒难以攻破等问题。未来可以通过拓宽主题、推进情感叙事和风格化叙事等方式来提升自贸港短视频的质量,同时进一步发挥短视频的社交属性,与粉丝保持良性互动,优化用户社交体验,从而增强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 以"科学人讲坛"在"新媒体+科学文化内容"方面的有序推进为主要案例,论述新媒体技术在图书馆科学文化传播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找到专业图书馆科学文化传播工作优势及发展方向。[方法/过程] 梳理"科学人讲坛"讲座内容、推送渠道及观看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影响科学文化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结果/结论] 新媒体及时、灵活、强互动等特性在科学文化传播工作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图书馆的服务意识、丰富馆藏及科学人文精神与新媒体技术优势的结合,使科学文化传播工作中公众的参与兴趣得到了极大提升,拉近了科学与公众间的距离,提高了科学文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围绕社交电视进行的传播活动,是一种现代性的媒介仪式,它包含着聚集性的观看行为、符号的汇聚与传播、社会关系的表达与群体认同.当认清社交电视的仪式化特征后,重新审视社交电视的价值,它正是通过互动设计唤醒情感、重塑身份,引发媒介的权利的更迭.因此,在媒介仪式观的关照下提出"事件+话题"直播+场景"生产+互动"三条社交电视发展策略,为社交电视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现代网络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体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基于公共理解科学理论的科学传播观念在社会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大众传媒的互动机制已严重影响了新媒体环境的科学传播模式,所以,科学传播必须改变其传播格局。基于此,结合科学传播发展现状,深入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一个致力于帮助用户找到科技乐趣的兼有社区及媒体属性的泛科技主题网站——果壳网,以其特有的编辑特点和传播实践而备受关注,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有效传播提供了新的尝试。文章分析了果壳网的编辑和传播特点:科学与趣味并行的传播内容、活泼且不失严谨的多元化传播话语、立体化的线上线下互动传播模式、定位清晰的传者与受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 以"科学人讲坛"在"新媒体+科学文化内容"方面的有序推进为主要案例,论述新媒体技术在图书馆科学文化传播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找到专业图书馆科学文化传播工作优势及发展方向。[方法/过程] 梳理"科学人讲坛"讲座内容、推送渠道及观看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影响科学文化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结果/结论] 新媒体及时、灵活、强互动等特性在科学文化传播工作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图书馆的服务意识、丰富馆藏及科学人文精神与新媒体技术优势的结合,使科学文化传播工作中公众的参与兴趣得到了极大提升,拉近了科学与公众间的距离,提高了科学文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如今互联网连接一切,包括人与人的连接(社交媒体)、人与物的连接(智能穿戴)、物与物的连接(物联网),信息的传播将越来越精细化,甚至能给地球上每一粒沙子都编上代码,连接到网络之中.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与人的连接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打破了旧有的媒体形态,取代了旧有的媒体连接方式.传统媒体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载体,把内容传递给受众,在内容与受众之间,受众只能与内容实现单向度的连接,缺乏受众之间的相互连接.社交媒体的兴起,带来了裂变式的连接互动,这种互动过程本身就是传播过程,每一个节点都同时拥有接收和传播的功能,这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旧有媒体的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主题科学传播在选题策略和传播渠道均存在其特点。选取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学术成果交流平台2020年1月27日至7月19日网络载文作为典型案例,收集单篇论文的阅读量、题目、期刊、作者信息及网页访问量构成,定性分析论文学科属性与传播主题的关联,定量分析全球访问量的国别特征、构成及趋势。高阅读量论文的选题呈现以下3个特点:与中心事件强相关、与关键问题有结合点、研究对象较受关注,单篇阅读量较高的论文类型为论著、指南共识、述评专论。网络传播中以直接访问与外部链接引流为主要渠道,引流来源以自建网络平台、文献数据库、主流搜索产品(如百度学术)为主。随着疫情形势变化及观察时间窗延长,访问量增幅较大的渠道以微信公众平台及社交媒体为主,新增渠道包括不同出版平台资源中心外链及大众新闻媒介。除我国外,访问量较高的国家为美国、巴西、印度、日本、意大利。主题科学传播中传播迅速且较受关注的论文选题兼顾学科关联性及公众关切,传播渠道以网络为主。随着时间推移,即时通讯及社交媒体传播增速较高,更多境外网络访问、出版机构互链及国际学术组织数据库涉入,科学传播的受众角色更加丰富。中文论文的国际推广应注重传统平台及新兴渠道的均衡发力,凭借国际化资源中心及社交媒体平台主动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