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海涛 《视听界》2005,(1):15-18
自1994年《焦点访谈》开播以来,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全国各电视台遍地开花,在短短的十几年中得到了迅猛发展。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发展和壮大不仅代表了新闻事业的新成就,而且也从侧面表明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以及在此情况下的新闻观念的变革。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从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中国电视新闻节目所特有的品质,是新闻在电视上的优良表现形态和类型。从新闻在各种大众媒介的发展历程和变迁来看,电视新闻节目向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转化首先在操作上起始于新闻语态的变革。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最大特点莫过于其新闻语态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从根本上重新建构了新闻的语态,展现了新闻的高端发展方向和未来。  相似文献   

2.
面对传统媒体走向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新闻的生产平台也将全面走向互联网,中国电视新闻需结合"融合与创新"主题,从尊重意见表达的新闻评论、"草根记者"的崛起、立体化全媒体传播平台的搭建等三个方面着手,积极探索电视新闻领域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历史的演进总要指向特定鹄的,初创期(1958-1965年)的中国电视新闻固然有着形式简陋、内容单一等问题,却在理念和实践上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电视新闻的传统并未因"文革"而出现断裂,早期电视新闻在对《新闻简报》的播放和大量实况转播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电视新闻的纪实与美学的风格与功能的种种理解,均对中国电视新闻的后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早期电视新闻形态的深入考察,也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电视新闻后来的变迁历程、当下的发展路径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电视新闻区别于报刊和广播新闻的显著标志在于声画结合、现场感强,这一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比报刊和广播新闻具有更强的美学特征. 电视新闻的审美基点 电视新闻质的规定性,决定了它的审美基点,概括起来就是5个字:"真、直、实、新、巧’.而"真"又是第一位的,是基点的基点.真是新闻的生命,电视新闻也不例外."直"是指直接.电视新闻"直"的最直接表现就是现场直播,它从空间上缩短了观众与新闻主体之间的距离,是电视新闻"直"的极致."  相似文献   

5.
王强 《新闻传播》2022,(8):97-99
在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中,电视新闻也随之发展,电视新闻频道从播放时效新闻逐渐转化成播出电视新闻专题片。新闻专题片通过结合试听和收听两种方式,向观众展示了背景、人物、事件过程,以及结果和新闻的意义。这是实时新闻和报纸所没有的特征。本文通过分析早期、中期、晚期拍摄电视新闻专题片所需要的技能,总结出了一些拍摄电视新闻专题片的技巧和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6.
一、目前国内电视新闻生产的现状我国的电视新闻生产经过数十年的经验积累,经过几代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套富有中国电视采编特色的新闻生产方式。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新闻媒体的样式层出不穷,新闻传播的方式日新月异,与此同时,新闻竞争也日趋激烈,一个媒体如果不能够认真审视自身存在的生产方式上的不足,极容易落后于时代,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下风。  相似文献   

7.
崔峰 《视听界》2000,(3):29-30
“模糊概念”一直是困扰新闻自身发展,影响新闻求真、求新、求深的一大障碍。就我国的电视新闻而言,如果说,早期的电视新闻生产还因对电视认知的局限和技术手段的落后,存在着对新闻把握上的程式和误区。那么,在电视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时代新闻自身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备,多媒体、数字、卫星等电视技术手段的广  相似文献   

8.
<正>电视新闻的传播主要由新闻采制、播出、传输、覆盖与接收等几个环节构成,这些环节上的技术革新都会对电视新闻的传播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一、对电视新闻制作的影响电视新闻的制作包括新闻摄像和新闻编辑等几个方面。在新闻摄像上,早期的摄像机有着很大的缺陷,如声画不同步,拍摄的是无声影像,在电视新闻的播出过程中,影像必须与播音员录制好的解说词同步配合播出,这  相似文献   

9.
李登清 《新闻前哨》2004,(12):52-53
会议新闻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形式,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电视媒体的联播类新闻栏目中,会议新闻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不可否认,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采编方式的创新不力,电视新闻会议报道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多、长、呆、空"的问题,直接影响了传播效果。电视新闻会议报道的改革成为困扰大家的难题,也是电视新闻界当前共同面对的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罗健雄 《东南传播》2012,(11):165-166
电视新闻报道是备受广大观众喜爱的新闻传播方式,也是新闻信息传播的主流渠道。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充分展现电视新闻报道的特点与优势,增强电视新闻报道的镜头感,通过镜头来叙述新闻故事,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本文总结出了"切入点"、"关键点"、"转折点"、"故事点"、"细节点"等五个要素,详细阐述增强电视新闻报道镜头感,提高电视新闻作品可视性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长期关注台湾电视新闻的观众,都常常会用"好看"二字来形容台湾的电视新闻。究竟什么是好看的新闻,如何才能使电视新闻更具可看性呢?笔者在长期的台湾新闻编辑工作中也发现,那些被观众评价为"好看"的新闻,在报道角度及细节的选择、新闻延展性的体现、以及各种媒介资源的整合上,其实都存在着很多共同特点,而这些共同点,恰恰就是做出"好看"的电视新闻不可或缺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笔者结合多年的电视新闻实践,总结了如何运用"七角思维"的方法,即从"前、后、左、右、上、下、中"七个角度,指导电视新闻的前期生产,提炼更加鲜活、更有价值、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新闻。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4,(16):45-48
本文以1980年代的电视新闻生产为例,分析电视新闻生产的改革路径。电视新闻生产的改革,是从管理体制上发力,其后是运行机制的改革,最后是形态及内容的创新。按照这样的逻辑,1990年代初期产生重大影响的电视新闻改革其实也发端于80年代在新闻体制改革的一系列准备。同时也要看到,在改革的同时也是通过制度创新来巩固党性原则,建构绝对权威的政治舆论场。  相似文献   

14.
一、电视新闻编辑存在的问题电视新闻编辑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在不断完善和创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新闻内容主题不鲜明。新闻内容是新闻的命脉,但当前的电视新闻节目为了迎合一些人的利益和需求,在节目形式上虽然有创新,但在内容上却随意地复制粘贴,甚至有编造的情况出现。精心创新电视新闻的  相似文献   

15.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恰当合理地运用"同期声"能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真实性,更能吸引和感染观众。近些年,随着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同期声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一、什么是"同期声"?电视"同期声",是电视新闻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采访时摄录的有关新闻事件的声音。包括新闻当事人和采访记者讲话以及现场的各种声响,是客观存在的真实音响。同期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带领观众还原事件现场的作用,是电视新闻的客观记录。中央电视台在新闻报道中就  相似文献   

16.
在电视新闻传播中,观众对信息的需求由守望型转向窥视型,电视新闻也出现新的发展趋势:风格化、戏剧化、娱乐化、多元化,媒介正在发生着剧烈而深刻地变革。受众理念的变革受众消费新闻的倾向如何影响电视新闻的内容和形式?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必须从考察受众对新闻的需要和态度的角度出发。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受众对新闻的期待有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守望"的需要转向"窥视"的需要。在对新闻的要求上,受众关注的不仅是事件,而且是事件中的人的思想观  相似文献   

17.
<正>分析了企业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现状,并针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探究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策略。企业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现状问题企业电视新闻报道的都是具有较强实效性的新闻,比如企业的生产动态、安全、经营等内容。当前,电视新闻对企业的报道具有"三多三少"的特点,这一特点限制了企业电视新闻的多样性与可视性,具体体现在:动态新闻多,  相似文献   

18.
编辑:电视新闻的"灵魂"随着电视新闻已经由预制式向直播式迈进,电视新闻编辑也开始由简单的排列组合型进入复杂的"创作"型时代。以"前期"和"后期"来界定记者、编辑的职能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编辑的手脚,影响编辑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组织、参与功能的发挥。实际上,编辑应该是整个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编辑应该对党和国  相似文献   

19.
"新闻故事化"起源于西方大众化报纸时期.一般来说,就是指一种"讲故事"式的新闻叙述方法,而"电视新闻故事化",就是运用电视语言,以故事化的手法来做新闻报道.在国外,最早出现于美国CBS的新闻栏目"60分钟",在中国,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子栏目"生活空间"以"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为主题语,首先引入了"讲故事"的理念,从而一改电视新闻曾经的单一、刻板形象.随后,"电视新闻故事化"开始在中国得到迅速普及.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电视新闻编辑现状,指出了新闻编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新闻传播学角度对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要点提出了思考。作为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核心环节,电视新闻编辑在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生产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不仅是新闻传播的总设计,还是传播活动的把关人、发言人。广义上的电视新闻编辑包括节目构思、采访、后期剪辑、合成输出等工作环节在内的全过程。新闻传播效果受新闻编辑水平的影响较大,直接决定了观众对节目、主持人乃至频道的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