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做好舆论监督报道,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业务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新闻媒体和编辑记者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提升政治素养、法律素养、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坚持科学监督、准确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强化制度意识,不断巩固和完善舆论监督工作制度,健全记者采访权利保护机制,正确有效地开展舆论监督报道。  相似文献   

2.
提要:在全面建设法治社会、深入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受个别领导"人治"残余思想的影响,记者类似的"问题稿件"屡屡出现.新时期新闻工作者当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和法治政府的建设目标鼓与呼?作者从增强政治意识、不断学习创新、坚持走群众路线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大观周刊》2010,(48):28-28
公民权利意识是持续推进我国民主政治、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动力源泉.随着社会的深度发展,我国公民权利意识已避步觉醒但尚未成熟.目此,我们要通过培养公民法律信仰和正确的权利观念,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等方面采促进我国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从而真正实现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闻观察     
《青年记者》2012,(1):34
传媒所报道的事实,以及报道角度和方式,都应体现法治意识,而不该传播非法治的观念。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和该院本科生史一棋在《传媒人要树立牢固的法治意识》中,对媒体的一则报道做了具体的剖析。  相似文献   

5.
论现代档案意识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真 《浙江档案》2001,(10):8-9
对现代档案意识特点的考察有两个观察点:第一,档案意识是个历史的范畴,它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以及在此条件下档案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档案意识.现代档案意识是相对于传统档案意识而言的,在时间界限上,是指本世纪50年代后形成的档案意识.第二,不同历史时期档案意识的特点是由其所处的社会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现代社会发展有三个突出的特征:一是民主政治的发展,由人治向法治社会的转变;二是科技经济的发展,由传统农业社会和不发达工业社会向发达工业社会乃至信息社会过渡;三是在现代化、全球化过程中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在这个历史背景和现实环境下,现代档案意识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6.
法治的核心是实现公民的权利,公民是否普遍具有权利意识,对法治的实现有着重要影响。同理,笔者认为,图书馆界读者权利的维护同样离不开读者自身的权利意识,只有完善成熟的民众权利本位心理,才能以此为基础建构完善的法律体系,法治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负面题材报道中审丑意识的彰显,缘于新闻业和美学审美观念发展,也是新闻从业者和新闻受众在市场经济环境和大众文化氛围下的消费共谋。负面题材报道有消极作用,更有揭露丑恶、警醒社会、警示监督等积极作用,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大众传媒每日每时以无形的方式影响着公众,我们经常提到的舆论导向,不是通过传媒高喊宣传口号,而是通过每一篇文字报道、每一张新闻图片和每一瞬间的影像,对公众产生广泛的影响.传媒所报道的事实,以及报道角度和方式,都应体现法治意识,而不该传播非法治的观念.  相似文献   

9.
论读者的权利意识与法治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治的核心是实现公民的权利,公民是否普遍具有权利意识,对法治的实现有着重要影响。同理,笔者认为,图书馆界读者权利的维护同样离不开读者自身的权利意识,只有完善成熟的民众权利本位心理,才能以此为基础建构完善的法律体系,法治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传媒与司法,由于价值追求的差别,二者之间出现矛盾是正常的。目前,传媒报道司法的不规范与"非法治"屡屡出现,司法不公也时有发生。从长远来看,平衡传媒与司法关系的核心是法治化;而法治意识,是法治化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原则,增强法治意识,完善法治化营商环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把经济发展纳入法治轨道,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保障。"十三五"是中国  相似文献   

12.
张颖 《新闻前哨》2001,(9):38-39
马克思曾经指出:舆论是一种“普遍的、无形的和强制的力量”,并形象地称之为“另一个法庭──社会舆论法庭”。舆论监督虽不像司法监督具有强制力和约柬力,但在大众的心目中它是一种威慑力的监督。开展舆论监督,针砭社会时弊,维护民主法制,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是党和人民赋予的一项神圣权利。 新闻工作者要履行自己的职责,搞好舆论监督,必须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它包括:责任意识、权利意识、事实意识、诉讼意识等。 一、责任意识 舆论监督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是一种代表人民利益的有效监督。要想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和作用,新闻…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当前是我国法制建设不断推进,各领域法律法规频繁出台的时期。从2008年1月1日起,《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职工带薪休假条例》等一批法律法规开始实施,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法律、法治问题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热点呈现越来越高契合度,也为新闻媒体进行法治报道提出新课题、新任务。因此,报道好法律的实施,普及公民法治意识,媒体义不容辞。但目前媒体在尊重司法独立、做好案件报道、平衡法制专业性和报道贴近性、法律的通俗化解读上仍存在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如何从维护法律权威性角度,从结合社会热点、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权益角度,认真组织好相关报道,为法律实施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本刊特组织专题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14.
徐杰  刘慧 《青年记者》2017,(9):38-39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逐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化媒体的崛起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直线型的传播模式,传受双方的界限逐步模糊,受众的信息自主发布权、网络话语权得以彰显,这对于促进媒体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化媒体在给信息传播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问题,尤其在法治新闻报道领域. 近年来,随着法治中国建设的不断加强,法治新闻报道备受关注.法治新闻报道提供相关的法治信息,提高了受众的法治意识;也加快了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由于法治新闻报道的特殊性,一旦出现报道失范现象就会对社会产生各种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新论速览     
《新闻前哨》2011,(11):7-7
社会管理报道需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杜飞进在2011年第9期《新闻战线》上撰文认为,报道社会管理工作,需要树立四种意识,处理好四大关系。1.树立调研意识,正确处理把握中央精神与深入基层调研的关系,既要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想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1987年中国的深度报道为研究对象,从主题、文本、报道思维等角度总结了当年深度报道的主要特征,进而考察作为内部因素的职业意识与作为外部因素的社会环境对新闻生产的复杂影响.文章以媒介社会学为研究视角,采用个案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在对"深度报道年"特征及动因进行描述的基础上,试图揭示职业意识、新闻生产与社会环境之间相瓦影响、复杂交错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1987年中国的深度报道为研究对象,从主题、文本、报道思维等角度总结了当年深度报道的主要特征,进而考察作为内部因素的职业意识与作为外部因素的社会环境对新闻生产的复杂影响.文章以媒介社会学为研究视角,采用个案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在对"深度报道年"特征及动因进行描述的基础上,试图揭示职业意识、新闻生产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复杂交错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国已经被确定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建设法治社会,需要法治思维。大众媒体对引导社会舆论、凝聚社会共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我国的法治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记者本身的法治思维更是发挥直接的影响,借助大众媒体的力量,记者把自己对法治的认识和理解,以新闻的方式呈现出来并影响到社会意识。但是,有些记者法治意识不强,写的报道法律漏洞百出,体现了媒体报道中法治意识的缺失和错位。  相似文献   

19.
主体意识是学术期刊的灵魂,学术期刊应该有能动和独特的主体意识.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出发,学术期刊的主体意识应该体现在专业意识、信息意识和引导意识中.这三种主体意识相辅相成,有助于学术期刊发挥自己在学术系统中的作用,找到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法治中国"建设的前提必然离不开公民法治精神的支撑.法治精神包括宪法法律至上、追求公平正义、尊重保障人权、约束公权力、司法职权独立及自由平等和谐六项基本内容[1].公民法治精神能否成功培育在于社会法律宣传及普及的力度与广度及对公权力的监督等工作是否落实到位.法制新闻的"环境监测", "社会协调"及"宣传教育"功能契合了培养公民法治精神的手段要求.法制新闻促进了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法制新闻能够促进国家的法制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第二,法制新闻通过对执法和司法过程的监督,达到约束公共权力的目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正能量的增长,同时也有助于实现司法独立;第三,通过舆论的力量对弱势群体进行援助,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权保障;第四,通过大量案例报道在全社会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