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勇 《记者摇篮》2009,(7):41-41
自有新闻采访活动以来,就有婉拒或谢绝采访现象的发生。采访对象明确持不欢迎、不合作的态度,对新闻活动的影响很大,没有采访对象的配合与支持,记者几乎无法完成采访活动。采访对象的不合作是由采访对象和记者两方面共同造成的。任何采访对象在其不合作的背后都有一扇虚掩的小门,关键在于我们的记者能否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在新闻采访中,面对不合作采访对象,记者不得不具备一定的采访技能以巧妙地应对。  相似文献   

2.
新闻采访的表面特征是被采访者和新闻工作人员之间的谈话,但它挖掘出来的对象是被采访者提供的新闻,新闻工作人员必须从各个视角挖掘新闻信息,给予被采访者一个发展的空间和平台,让当事人愿意自发地说出他所了解的信息详情,然而完成这个过程必须是受时间限制的,环境优良的,这才能算得上一则成功的新闻采访。从新闻采访的特征中,我们可以看到,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时,必须有足够和娴熟的采访技巧。  相似文献   

3.
自有新闻采访活动以来,就有婉拒或谢绝采访的现象发生。在新闻采访中,面对不合作的采访对象,记者要想顺利地完成采访工作,就要采取适当方法控制和调节采访对象的心理,获得最佳的采访效果,想办法将不合作转变为合作。  相似文献   

4.
<正>我们把新闻记者及相关工作者采集新闻材料、访问采访对象等的一系列活动称为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是一项对专业性要求很高的工作,新闻记者自身独有的特点可以通过他的采访活动表现出来,新闻采访活动大大反映了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活动时,为了获得真实的采访材料,需要使用采访技巧深入采访对象的内心,与采访对象有效地沟通交流,以便顺利完成采访任务,取得良好的采访效果。  相似文献   

5.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工作职责,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是新闻传播的基础。新闻工作者必须进行现场采访,所以相应地增加了采访的任务难度,因此记者必须掌握良好的采访技巧,并在当下社会发展的形势下进行采访技巧的创新。本文首先探讨电视新闻采访的原则,然后分析电视新闻采访技巧的应用,最后分析当下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技巧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活动中,常常会遇到采访对象不愿意合作的情况。记者只有认真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弄清其不愿合作的真正原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掌握采访的主动权。采访对象不合作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吴晓 《新闻世界》2013,(9):18-19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新闻写作的前提。一篇好的新闻稿件七分靠采访,采访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在采访中,记者只有掌握了好的采访技巧,才能在采访时得心应手,获取想要得到的有价值的信息。本文主要分析新闻采访的特征,并据此对新闻采访的技巧做了探讨,以期对新闻工作者的采访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采访是新闻工作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与被访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才能得到需要的信息。在采访的过程中,如果希望获得更多的信息,获得有效的信息,都需要新闻工作者掌握采访技巧。一、新闻采访活动的主要特征分析新闻采访的活动过程其实是记者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对新闻事件的采集过程,同时也是调查、挖掘新闻事实的研究过程,这是一种社会活动过程,这个过程有着一定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对实时讯息要求的不断提升,对于新闻传递的内容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新闻记者作为实时讯息传递的媒介,能够通过一定的采访技巧来获得信息以达到采访目的,使人们获得最及时、最具真实性的新闻内容。而采访作为新闻记者获取信息的一种方式和手段,能够有效地帮助新闻记者顺利地完成信息获取的工作,并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通常来说,新闻采访的工作开展需要分为三个步骤:前期准备、过程提问以及记录总结。本文简单地介绍了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采访技巧,并对目前新闻记者采访的特点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希望能够引起更多新闻工作者的思考以及对新闻工作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不断发展,新闻采访工作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换言之,新闻工作者需要从海量的新闻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再进行整理报道,都需要通过良好的采访技巧来实现。新闻传播的方式种类繁多,越加新颖,要想获得更多观众的喜爱,新闻工作者还需要提高新闻采访的技巧。因此,本文主要简单地叙述了新闻采访的技巧,对新闻工作者采访技巧的创新提出了几点相关的建议,以期为我国新闻采访的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1.
不少新闻记者特别是新手在遭遇不合作的采访对象往往无计可施、一筹莫展。笔者认为.在许多情况下。判明采访对象的言外之意.根据意外之意的提示灵活用招是解决上述难题的好办法。在新闻采访中.采访对象的言外之意应当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充分的利用.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工作中,新闻采访是非常关键的流程。在具体的采访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必须对采访的内容以及采访对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灵活的应用采访技能技巧,与采访对象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新闻内容的目的。然而目前新闻类节目的采访却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针对这些问题给予解决。  相似文献   

13.
<正>本文通过对新闻采访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提问技巧。新闻采访,指的是新闻工作者在进行各种新闻的报道过程中,对新闻素材、资料进行分析、收集工作的总称。新闻采访中的提问环节,作为记者获取信息资料最直接、最主要的方式,对于记者能否获取真实的新闻信息、能否把新闻事件挖掘透彻以及作者是否能够打开所采访对象的心扉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记者在提问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给采访结果带来影响。新闻采访中应注意的问题1.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4.
邹冰锴 《新闻窗》2014,(6):86-86
平视,顾名思义,新闻工作者在进行采访工作时应该灵活应对,根据被采访者对象的不同做出及时的调整跳出传统的被受访者的客观身份牵制的工作思维和工作状态,真正地打破与受访者之间的距离感,营造出被采访者与采访者在同一高度的"平视"氛围,并在这样的氛围下顺利开展新闻采访工作。本文从不同方面入手,探讨如何能够做到新闻采访工作中的平视。  相似文献   

15.
采访是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同时也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异向同构的信息交流过程。采访中,新闻工作者习惯地把视角盯在采访对象的情况和采访内容上,忽略被采访者对采访者的“采访”,常常产生采访活动的中断和内容的不清晰性,甚至导致采访的失败。 采访中,采访者是一个活生生的立体形象。心理学认为,这一活动着的立体形象常被采访对象认知为某种“符号”。这种“符号”具有丰富的内  相似文献   

16.
新闻采访应当充分利用言外之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新传  金姝兰 《新闻界》2006,(3):105-106
不少新闻记者特别是新手在遭遇不合作的采访对象往往无计可施、一筹莫展。笔者认为,在许多情况下,判明采访对象的盲外之意,根据意外之意的提示灵活用招是解决上述难题的好办法。在新闻采访中,采访对象的盲外之意应当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充分的利用。  相似文献   

17.
新闻采访从定义上来讲,是新闻工作者为了报道新闻而进行的各种采集和分析新闻事实材料的职业性活动,是所有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学会与被采访对象沟通和交流是这项基本功的最直观体现。工作几年后,给笔者最大的体会是与被采访对象交流就像学开车,开始的时候总会有恐惧心理,并且觉得很困难,时间长了不但不会惧怕,反而得心应手。要想出色地完成一次面对面的采访,笔者认为要具备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记者采访被婉拒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获 知一条很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却被采访对象以种种借口婉拒或干脆谢绝采访 ,这是目下新闻记者经常碰到的头疼事。眼见可称为“活鱼”、“大鱼”的好新闻 ,因为采访对象不合作 ,不能采访、不能报道 ,记者既失面子 ,更失“里子”———失去采制好新闻的机遇。就目前记者工作的实际看 ,采访被婉拒的成因有哪些?怎样克服和减少这种“采访的失败”?新闻采访学把采访对象分为“合作型”和“非合作型”两种类型 ,可以说 ,自有新闻采访 ,就有婉拒或谢绝采访现象的发生。“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 ,即在特定的情境下 ,对记者采访明确持不欢迎、不合…  相似文献   

19.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新闻工作者是社会中信息传播的中坚力量,与社会各个行业和群体都有着较多的互动,所以,他们角色扮演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而被采访对象代表着个人或群体,交织着不同的群体利益。为了确保采访活动的成功,运用角色理论对新闻工作者和被采访者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笔者就结合实践经验对新闻采访背景下角色理论的实际应用做出探究。  相似文献   

20.
如何让"非合作型"采访对象开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冰 《青年记者》2006,(14):41-42
近年来,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记者被打被骂的暴力纠纷也时常见诸报端。当然,在记者被拒事件中,新闻记者采访遭拒更多的是以非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说,这种新闻采访遭受软拒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更为普遍,对新闻活动的影响更大。“非合作型”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新闻采访学把采访对象分为“合作型”和“非合作型”两种类型,“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即在特定的情境下,对记者采访明确持不欢迎、不合作态度的人。面对记者的采访,为什么有的采访对象积极协作,有的采访对象则消极对抗呢?采访对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心理有无规律可寻,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