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媒体对老年人形象的塑造不仅会影响社会大众的老年观,也会影响到老年人对自身形象的认知,从而影响到积极老龄社会的建设.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新民晚报》近十年有关老年人的新闻报道,并基于框架理论从报道数量、报道对象、报道倾向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归纳《新民晚报》呈现的老年人媒介形象特点.  相似文献   

2.
某些媒体忽视关爱老年人的报道,是由于走入了若干误区.  相似文献   

3.
田俐 《传媒》2018,(5):95-96
媒体融合时代,众多媒体纷纷转向技术层面.笔者认为,在技术、平台、渠道融合的同时,仍要重视以用户为导向的报道方向.本文借助市场营销学中的4C理论提出融合报道中也要有4C理念,并对媒体融合报道的4C理念进行了深入阐释.  相似文献   

4.
关爱老年人     
《青年记者》2012,(30):8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涉老话题越来越受关注。媒体如何推动社会关爱老年人、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如何树立老年人积极的媒体形象,报道原则是什么?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更丰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在2010年对中国的报道进行研究,并与《经济学人》当年对其他新兴经济体的报道进行比较,分析《经济学人》中国报道的特点,并探究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对于深入了解西方媒体中国报道的现状、透析西方媒体写作中国的心理具有参考价值,对中国媒体如何提升国际舆论影响力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日本媒体对3.11大地震·核辐射的报道为研究对象,选择日本三大主流综合性报纸、经济类报纸、财经类杂志的报道,运用数据分析、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解读日本媒体在大地震·核电事故重大灾难和危机处理中的表现,进而更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媒体在处理社会危机中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龚霄霄 《新闻界》2011,(7):20-22
本文选取《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在2010年对中国的报道进行研究,并与《经济学人》当年对其他新兴经济体的报道进行比较,分析《经济学人》中国报道的特点,并探究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对于深入了解西方媒体中国报道的现状、透析西方媒体写作中国的心理具有参考价值,对中国媒体如何提升国际舆论影响力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规模大.关注老年人生活状况成为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媒体做得还很不够. 在报纸上,即使有关老年人的内容,大多是怀念去世父母的一些情感类生活散文,而真正大篇幅报道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生存状况的新闻、通讯尚不多见. 在电视上,虽有关注因赡养老人引起家庭纠纷的节目,但给观众的感觉多是偏重一些细枝末节,冗长拖沓,主持人没有很好地因势利导,倒像是街坊邻居在劝架,不得要领,宣传孝文化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9.
深度报道是反映社会重大事件以及社会问题的一种途径,从事件的表象深入事件的内部,揭示事件的实质和意义.深度报道还进一步深入探索和追踪事件的动态,剖析事件的本质.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深度报道面临着很多发展问题,因此,本文对我国深度报道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解,从媒体融合探索深度报道的转型之路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2010年和2011年的《中国青年报》和《重庆晚报》两份报纸中包含专家意见的食品安全报道内容分析,考察全国性媒体和地方性媒体的食品安全报道如何呈现专家意见,从而探究我国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中如何建构专家形象。总体来说,近年来,地方性媒体和全国性媒体的报道都比较重视专家意见,利用专家意见对食品安全进行深入报道。主流报纸中的专家形象呈现出专业性、权威性、领域广泛和意见多样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汪铭 《新闻前哨》2011,(12):77-79
深度报道是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的是媒体的敏感性、洞察力和媒体资源实力。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纸媒体作为时代的感应器,理应对深度报道的发展作深入思考。见多识广的读者渴望看到更加精准的专业分析,富于理性思辨的表达,轻松愉悦、新颖生动的文本。这种期待,对纸媒体深度报道的传播理念、传播形态和传播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牧野 《新闻世界》2009,(10):128-129
作为媒体,舆论监督是一个重要职能。综观批评性报道,其重头戏在于揭露性或者批评性报道。所谓揭露性报道,“即深入揭露隐藏在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舆论监督。”最近几年,由于揭露性报道的增多,媒体出现了批评性报道泛化的现象。一些媒体过度热衷于寻求刺激性、轰动性的新闻题材,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3.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许多媒体从人性化角度对当事人进行心理干预,报道了一些缓解受害者及其家属情绪的新闻,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然而,仔细观察此次事件中媒体报道的全过程,可以发现媒体在追求新闻时效和内容深度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忽视对受害者及其家属更深入的心理干预,这不能不说是当前媒体在报道重大事故时的缺陷.事实上,这种缺陷也恰恰是一些媒体不成熟的表现,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4.
本期前沿报告选取近期的几个热点,对媒体的报道是否客观中立、专业深入等进行集中监测。7月,温州发生动车追尾事故,高铁故障频发,由此引发对高铁的彻查和降速,媒体也应对之前的高铁报道进行总结反思。5月,李娜夺得法网冠军,媒体之后的报道和评论是否适度?对中小企业倒闭潮,媒体的报道是否在同情中缺失了理性思辨?  相似文献   

15.
重大主题报道作为社会舆论的导向性报道,能够对大众做出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满足大众对于社会重大事件的知情权利.重大主题报道已成为当今主流媒体传播文化价值观念、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手段,由于重大主题需要对相关主题事件进行深入挖掘,因此需要做好新闻策划工作.本文主要探讨新闻策划在重大主题报道中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县级广播电视台如何在众多媒体特别是新兴媒体的冲击下占得一席之地,节目创新至关重要. 一、时政报道平民化. 时政新闻是自办节目的重头戏.要让时政新闻出新出彩,吸引受众,就要从时政报道中提炼出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结合点进行拓展性报道,可以把话筒深入基层,多听听群众对时政报道的看法,同时也把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新闻报道反馈给政府有关部门,增强时政报道的互动性. 并充分利用广电微博、微信公众号、党政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发布新闻预告,观众通过互动方式提观点、提建议,记者也就可以从中发掘百姓关注哪些方面的时政新闻,从而有的放矢深入采访报道.  相似文献   

17.
岳金宏 《采.写.编》2017,(5):27-28,25
典型报道,是指对具有高度示范性、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的深入报道.典型报道是党报的舆论手段,也是区别于其他媒体的所特具的竞争优势,其作用是通过典型,引导一般带动全局. 任何时代都需要有代表那个时代的先进典型,需要有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展示出那个时代的风采.而报道出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不仅是新闻工作自身特性的基本要求,不仅体现出新闻媒体的社会价值以赢得读者,也是今天信息化时代广大读者对媒体的期望.  相似文献   

18.
深度报道对新闻媒体非常重要,它是新闻媒体不可或缺的报道形式,也是决定媒体地位、彰显其社会责任的最有效手段。《报道如何深入——关于深度报道的精英访谈及经典案例》(以下简称《报道如何深入》)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小窗  相似文献   

19.
2003年夏,我结束了多年的驻外工作,返回国内.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和许多同行的朋友交换看法,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媒体的国际报道.在和一些青年新闻工作者和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接触时,我感觉他们对西方媒体的看法并不全面、客观.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传媒市场不断成熟,重大突发事件报道越来越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媒体竞争的重点。对重大突发事件进行及时深入的报道,是媒体树立品牌形象、扩大市场影响力的重要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