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探究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在入学特征、培养过程和毕业结果上存在的差异以及两者结果影响因素上的不同,为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完善提供依据。利用2021年度研究生培养质量反馈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在个体特征和入学动机方面,两类硕士存在显著差异,“殊途”明显;在培养过程方面,专业型硕士生对培养过程的评价整体较低;在毕业去向方面,两类硕士异中有同,毕业生就业部门均90%以上为医疗卫生机构,且就业岗位多为专业技术岗。进一步分析显示,无论对于学术型硕士还是对于专业型硕士,入学特征中的个体特征均能很好地解释两类硕士是否读博,培养过程能更好地解释就业满意度。研究建议,要进一步明确两类硕士培养目标与招生定位;完善培养过程,提升专业型硕士培养质量和学习体验感;增强针对两类硕士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  相似文献   

2.
为了实现分类培养的教育目标,采用逻辑分析方法和对比分析方法,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对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作为研究生培养单位制定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与金融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李楠  贾璐 《华章》2010,(23)
笔者采用自编的入学动机调查问卷,通过对四川和山西两地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收集了目前硕士研究生的入学动机并加以分析.在与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相对照后,认为硕士研究生个人入学动机与我国提出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一致.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810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术价值观、学术目的观、学术研究方法观、学术道德观、学术环境观、学术发展观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术价值观具有多元化特征、主导性价值取向不明确、学术目的功利性色彩浓厚、学术道德素养不高及学术发展偏离了我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等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确认识学术型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对于促进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引导研究生导师的教育思路以及研究生自身对培养方向的理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学术型和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培养目标、教育情况以及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促进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培养多层次的研究人才。  相似文献   

6.
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学术道德教育,是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之举。在适应性制度的作用下,学术道德教育的主体、内容、途径和制约因素,与硕士研究生入学教育、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及学位论文等培养阶段的契合,构成了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术道德教育的全部内涵。  相似文献   

7.
非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路径与重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发展非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必要性并对该类型研究生教育予以界定,认为建立起相对独立的、规范化的非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种高级专门技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有效举措.指出规范现有教育类型、开拓新的教育项目、培育新的培养单位是形成相对独立的非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基本途径,培养非学术型硕士生的学科领域应集中在应用性学科和科技发明涌现领域,人才培养定位为各种非传统学术岗位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应为产学研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螺旋提升型"培养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学位研究生为主转向以培养专业型学位研究生为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质量标准等方面都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一般的职业教育有很大不同.本文提出一种新颖的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螺旋提升型"培养模式SUTM,改变了传统的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总体上看,我国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本文致力于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其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成长的意义所在,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把握研究生培养的政策导向,关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共同体成员的共同理解和责任意识;提升U-S学习共同体中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双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深入调查高校经管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现状、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新要求和经济管理类学科特点,提出从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强化导师指导、搭建学术平台、增加学术交流、重视科研实践、加强质量监控、完善学术评价体系、营造学术氛围、丰富学术资源等多途径,培养经管类学术型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构建学术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