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耿伟 《新闻实践》2011,(3):34-35
如今,新媒体以“即时”、“海量”、“互动”、“便利”、“时尚”等功能,形成免费提供网络新闻的语境。但是,世界传媒大王默多克认为,报纸刊载的新闻值钱,而且报纸是新闻的“解读者”,可以满足受众对生活正确判断的知情欲望。也许缘于这一理念,曾经备受争议的深度报道方式冉度崛起,像是主流报媒自慰以“深度”、“思想”赢得受众的“救生衣”。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初.随着读者市场的变化、社会中间阶层的崛起.一批处于优势的都市报提出了“迈向主流媒体”的口号。都市报已经不满足于快餐式新闻,开始向深度报道进军,企图通过加强深度报道来提升报纸的公信力和影响力。2006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王国庆在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明确提出:做好深度报道是都市报类报纸重点发展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3.
刘瑞平 《青年记者》2009,(22):37-38
齐鲁晚报按照“主流报纸、主流报道、主流影响”的既定报道方针,通过体育赛事报道凸显“舆论引导力、思想判断力、品牌影响力”,在第十一届全运会报道的规模、形式、内容、效果等多方面进行了创新,基本实现了全运报道立足全国、面向全国、影响全国的既定目标,成为全运报道的众多亮点之一,凸显了主流报纸风范,担好了东道主重任。齐鲁晚报在以下方面实现了创新。  相似文献   

4.
作为主流媒体的地市党报,不仅要为受众提供及时、权威、有深度的消息报道,更重要的是给受众提供思想、信念、观点和观察、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而蕴含思想、理念、观点的新闻评论,具有上述功能与作用。一篇新闻评论无论长短.也无论作者是谁,它一旦见诸于报端就意味着报纸在发言,在向受众宣示自己的思想、立场、观点和态度。因此说,新闻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是报纸的文化核心,是党报舆论导向的标杆。  相似文献   

5.
新闻要有可读性,就应在“深”度上下功夫。深度报道,越来越受到报纸,特别是党报的重视,《新华日报》等还专门开辟了“深度报道”的专栏。华东地区9家主要报纸还曾开展过“深度报道好新闻竞赛”,其目的是要推动、促进各报提高深度报道的质量,凸显报纸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王海涛 《青年记者》2012,(19):42-43
近年来,报纸与新媒体相比,基本上处于守势.深度报道成为报纸应对新媒体的不多的杀手锏之一,但在深度报道的认识和操作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认为深度报道就是越“深”越好,从而制约了深度报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深度报道引起了都市类报纸的高度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说,深度报道是各类报纸争夺受众、增强报纸含金量的重要法宝之一。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难点及突发事件、新生事物的报道,一些报纸都会想到采用深度报道的形式,把这些新闻向重、深、广的方向迈进,从报纸的内涵和品位着手,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和易读性,增加报纸在读者心中的分量。那么晚报怎样才能做好深度报道,让其真正“深”到读者心里?  相似文献   

8.
深度报道是对社会问题或重要事件进行广泛跟踪、深入剖析的报道。最显著的特征是题材重要和报道方法上的广度与深度相结合。如何提高对深度报道理论和实践的再认识,特别是在采写中如何科学地、艺术地处理好这一报道形式,以促使其日臻完善,这不仅是搞好深度报道本身的需要,也是新闻改革的重要课题。——从深度报道的形成看其发展趋势。我国报纸刊登深度报道较晚。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讨论以后,新闻界在思想解放的潮头上也开始了自身的反思。尤其是1985年举行的“如何办好大报”的讨论会上,一些报纸负责人指出:报纸的新闻报道“深度浅了”,“动态性经济新闻太多,真正有思想性的深度报道太少”。许多同志认为:“党报应注重有深度的、提问  相似文献   

9.
网络时代报纸深度报道的"整合"叙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互联网的兴盛带来报纸深度报道叙事策略的某些改变。网络作为新闻叙事的一个新的“隐喻库”,与目前报纸深度报道所呈现出的显著的“递归”结构密切相关。而这种结构是有效整合新闻信息的一种方式。网络技术还强化了新闻的“同题传播”,使得对于“故事”的发掘越来越成为由多个媒体共同完成的任务。报纸深度报道所负载的使命,已非单纯“寻找故事”,而在很大程度上转向“整舍故事”:在“核心”事件之间建立足够深广的关联、提供尽可能全面的“卫星”事件,以及寻找信息延宕与压制所带来的“断点”。其在媒介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0.
深度报道对提升媒体的影响力极为重要。没有深度、没有思想、没有见解的报纸只能算是“传声筒”、“黑板报”。《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报纸,均以深度报道见长。  相似文献   

11.
刘保全 《今传媒》2006,(5):40-41
现在报纸上不少新闻干巴、枯燥,引不起读者兴趣,可以说是新闻写作上的常见病。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浅而无味,缺乏深度是一个主要病根。新闻要有可读性,就应在“深”度上下工夫。深度报道,越来越受到报纸特别是党报的重视,《新华日报》等还专门开辟了“深度报道”的专栏。华东地区九家主要报纸还曾开展过“深度报道好新闻竞赛”,其目的是要促进各报提高深度报道的质量,凸显报纸的特色。何为“深度报道”?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大辞典》的解释是:它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报纸杂志化     
所谓“报纸杂志化”,实际上就是把诸多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整合,构成所谓深度报道。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大部分受众希望新闻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特别是报纸能够立即全方位、多角度地提供新闻信息,希望从报纸上获得到的信息,使自己不仅能够“知其然”,还能够“知其所以然”。而杂志化恰恰体现了报纸对读者要求的顺应。一个成功的“杂志化”报纸,对每件值得报道的新闻事件都应该有深入全面的报道,同时保持版面清晰和良好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3.
深度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近年来频繁地出现在一些报纸上,已为许多读者熟悉和接受。一般来说,深度报道在一张报纸上的地位是比较突出的,非一般的消息、特写等体裁可比,它能起到突出报道重点、深化报道内涵、体现组版意图、提升报纸分量的作用,业已成为许多报纸的“门面”和“金字招牌”。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报纸上的深度报道越来越多,一些精彩篇章在读者中传为佳话。深度报道的出现和逐步繁盛,绝非偶然。现在不少报纸工作者已经意识到,在与网络媒体的竞争中,报纸很难以快取胜,而加强解析、提供观点,则是平面媒体的一大优势。可以说,深度报道应运而生,既是变革时代的读者需求使然,也是平面媒体扬长避短的举措。新闻实践为理论概括提供了现实基础。本期《前沿关注》讨论“让精彩的深度报道形成新的‘亮点’”,交流搞好深度报道的经验体会,介绍专家的研究成果。本期所发文章篇幅不长,但都较有新意,我们特向读者推荐,并希望更多的一线采编人员参加这一讨论。  相似文献   

15.
我们的报纸为谁服务?我们将为读者提供怎样的产品?这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了解我们目标读者群体的需求,二是依靠我们适销对路的产品吸引目标读者群体。深度报道是越来越多读者关注的“点”,而这个“点”则是我们报纸打动读者的突破口,而如何将深度报道做得“举重若轻”,如何做  相似文献   

16.
从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深度报道受到国内媒体前所未有的重视,在社会重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等报道中,深度报道都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日益成为报纸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制胜法宝。但是随着深度报道的“普及”,一些被冠以“大特写”、“大扫描”、“大透视”的栏目也浮出水面,它们追求篇幅的“长”和“大”,但是却背离了深度报道的内涵,本文尝试对当前深度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深度报道像一座山,横亘在每一张报纸面前。 任何一位有责任心、有事业感的报纸总编辑、部主任、编辑、记者,每天在这座大山下忙碌着,绞尽脑汁寻找着登山的路径。他们明白,让报纸“重”起来,“深度报道”是一条不可不走的路! 深度报道:报纸恒久的话题 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收音机、电视机在美国的大规模普及,  相似文献   

18.
对现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出发点党报作为我国的主流媒体,不仅为人们提供权威的消息报道,更重要的是给人们提供思想、观点和观察、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报纸的内部分工来看,这个承载思想和观点的载体主要是评论。“评论是报纸的旗帜”,是报纸文化的核心,更是新时期报纸生存的理由和  相似文献   

19.
《南方日报》在改版时明确提出自己作为省委机关报的优势:“我们的政治优势来自主流新闻、权威报道和深度分柝:我们的权威优势来自政策宣传、主导舆论和舆论监督”。其改版以“追求更出色的主流新闻”,做“区域性、国际化的权威政经大报”为目的,口号是“高度决定影响力”。为了实现自己做中国主流媒体的目标,《南方日报》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一、根据自己的办报方针确定报纸的目标受众;二、在确定目标受众的基础上,了解目标受众对于报纸的需要:三、既努力满足目标受众的需要,又正确引导目标受众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现在已成为一张每周发行5期的日报,但在报纸定位上仍强调深度报道。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21》以深度报道起家,其渊源可以追朔到《南方周末》,“遗传基因”决定了这张报纸不可能主发那些消息类的新闻;二是,报社的决策层意识到,作为一张传统的报纸,在速度上无论如何没办法同网络竞争,但读者手拿一张报纸阅读深度报道的愉悦感却是纸媒体的优势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