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语文课就应有浓浓的语文味,语文味即语文的文学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蕴味,也即语文关.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悟语言文字,领悟作者情感,走进文章意境.如何让语文课堂呈现浓浓语文味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位,让语文课彰显其本真的味道——真实的“说味”“读味”“嚼味”和“写味”.那就是本文阐述的语文“四味”,即“说味”“读味”“嚼味”和“写味”.  相似文献   

2.
马玲 《甘肃教育》2020,(5):144-144
都说,语文课应该做到“语文味”和“人文味”两相宜。的确,在品味语言文字的同时,滋养品性、浸润情感、锻造内心,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必修课”。但是,并非所有的“人文味”都能滋养学生,并非所有的品性都趋向积极、健康、高效的一面。如果介入的时机不合适,言说方式不合适,拓展的对象不合适,反而会伤害学生们、拘囿学生们。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在合适的、理性的,有分寸的取舍中,做到语文味和人文味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如何让语文课有滋有味,让学生爱上语文课,这是每个语文老师孜孜以求的境界,也是一直困扰着语文老师的一大难题。笔者尝试着给语文课添人生活味、幽默味、人文味,让语文课三味俱全。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的成功与否其评价的重要标准就是它是否有“语文味”。但是多年来,在新课改教改的大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味”已大大缺失。笔者认为无论教学如何开放,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领悟文字的节奏,倾听文本的声音,品味语言的内涵,读读、品品,让缺失的“语文味”重新回归。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给出了明确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更加突出了语文的功能和人文教育价值,要求教师根据语言的特点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掌握语言规则。而"语文味"的提出,正好抓住了语文课的本质特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领学生精心朗读课文,品味课文语言,鼓励学生敢于开口表达,努力让语文课堂凸显"语文味",让语文课更有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6.
张晓东 《考试》2009,(6):27-28
有效的语文教学应当让课堂更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是充满情感的教学,也是审美的教育。语感、情感、美感是实现语文教学更具“语文味”的三个重要方面。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良好的文学素养、较高的情感张力和审美能力、丰富的教学机智以及个性化的教学。  相似文献   

7.
解读语文味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其评价的首要标准就是它是否有“语文味”,但是多年来小学教师语文教学“语文味”越来越淡,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浓浓的“语文味”?面对这一问题,下面就我理解的和大家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8.
怎样使自己的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使语文课堂不是舞台,但胜似舞台,使学生津津乐道,回味无穷?笔者认为,我们应抛弃浮华,走出语文课低效、浮躁之风,要立足工具。力求从字词教学、朗读指导、感悟文本、学法引导、读写训练等角度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弘扬人文,才能上出语文味浓郁的课,让学生领略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9.
彭捷 《新疆教育》2012,(16):229-230
如何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成为学生心目中喜欢的课程,是我们语文教师一直探讨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应该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五味俱全”,即“人文味”、“人情味”、“文学味”、“生活味”、“新闻味”,只要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真正的“活”起来。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当下我们的语文课堂呈现出的形式多样、课堂热闹的状况,却让语文课变得华而不实,语文课少了许多“语文味”。我认为语文课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并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赏析、运用,才能将语言、知识和情感等转化为语文能力,积淀为语文素养。因此,应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1.
好课三味     
王崧舟 《教师》2010,(27):1-1
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得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那么,什么是“语文味”?  相似文献   

12.
要想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语文味",教师就应该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以教材课文为主,加强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的联系,还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增加语文课的"语文味",并融入师生间的人文关怀,创造和谐新课堂。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中的“语文味”是什么?我认为,语文课中的“语文味”是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等,让学生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1.读出“语文味”中学语文教学中,受教学目标更多指向阅读理解的影响,诵读开始减少,但是,诵读不应该被遗忘。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语文课堂出现了许多非语文化倾向,即“语文味”的却失。因此我们要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环境,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富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海纳百川,长于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才有可能上出洋溢着浓浓文学味的语文课,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语文课堂出现了许多非语文化倾向,即“语文味”的却失.因此我们要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环境,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富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海纳百川,长于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才有可能上出洋溢着浓浓文学味的语文课,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呼唤本色的回归,倘若我们的语文课真正充满了语文味,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在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里,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个性得到发展,人文素养也会因此而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7.
徐茹 《文教资料》2011,(30):63-64
语文教学必须充满情感才是有生命力的。但语文教学仅做到“情浓”还不够,还要有浓浓的“语文味”。“语文味”是指由“语文”和“人文”共同调制出来的、语文课堂教学应有的“味”。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文和人文的内涵,让语文教学情浓“味”更浓。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讲究的是个语文味,只有学生从阅读中真正品尝到语文课的味,那么教师的课才是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才真正体现了新标准、新课堂。一、引导学生品味语味。二、引导学生品情味。三、引导学生品出趣味。四、引导学生品出个味。  相似文献   

19.
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很难再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含英咀华的时阃减少了,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炼笔时间也减少了,语文课的语文味道体现不出来了.这种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更是直接丧失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削弱了语文工具性的作用.教师在教擘中,运用重读、入情、品味等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突出语文的学科特征,使学生体会到了语文味的“香”远益清.  相似文献   

20.
语文以其特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而成为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学科。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目标有着明确的定位:“工具性和人文性”,以“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等手段,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那么,如何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下面,我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