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对教育正规化政策的纠正,从课时安排、实用性课程设置以及学科课程内容等多个方面构建起与革命根据地乡村社会实际情况相适应的乡村学校劳动教育体系。延安时期革命根据地乡村学校劳动教育体系的形成,不仅有效推动了革命根据地教育的普及,也第一次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真正探寻出了乡村学校教育与农村社会实际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成为革命根据地普及教育、提高生产力、改善生活水平和实施民众动员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2.
代维  朱姣姣 《安康学院学报》2013,25(2):106-108,116
社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地位。川陕革命根据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革命斗争实际情况,通过组建健全的教育管理机构以及开展识字教育、设置俱乐部等措施,在根据地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社会教育运动。这一系列历史举措的施行,既改善了根据地民众受教育状况,提升了文化素养,又增强了其革命积极性,基本达到了苏区政府发展社会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东安根据地研究》一书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和浓郁的地域特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历史教育的生动教材,方便了广大读者对东安根据地的全面认识和了解。该书具有三大特点:东安根据地开展的四大工作,展示了底蕴深厚的红色历史画卷;东安根据地的五大风采,验证了她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验田;东安根据地丰厚的革命历史,体现了三种红色基因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4.
为充分发掘和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井冈山学院经过充分准备,决定在全校开设《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必修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多年来,井冈山学院充分利用地处井冈山的优势,成立了井冈山精神研究中心,形成了“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课程开发为重点、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以社会实践为手段”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校鼓励教师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精神等进行研究,近年来又组织教师先后开设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等选修课程,学校还多次组…  相似文献   

5.
吉安市青原区东固革命根据地是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时创建起来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之一,被陈毅元帅誉为"东井冈",这里光辉灿烂的革命历史教育了一代  相似文献   

6.
晚清时期,随着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效法西方活动的进行,具有西方特色的新式学校陆续出现。这些新式学校大多设置了授课时数不等的外国历史课程,为中国的传统教育注入了新的内容,使新式学校的学生初步接触了基本的外国历史知识。为适应教学之需,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承革命根据地历史教育的传统,借鉴苏联历史教育的经验,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教育作为我国现代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相关指导性文件对此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50年8月颁布的《小学历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规定:“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贯彻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并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1953年,  相似文献   

8.
义勇  海东 《江西教育》2012,(10):2-2
<正>吉安市青原区东固革命根据地是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时创建起来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之一,被陈毅元帅誉为"东井冈",这里光辉灿烂的革命历史教育了一代  相似文献   

9.
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多次选择、调整落脚点,最后落脚陕北,其首要原因是陕甘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仅存革命根据地。其次是党中央的科学精神和战略眼光与"北上抗日"政治路线的共振,使陕甘根据地作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成为历史必然。到达根据地后,党依托着这块唯一的根据地,通过红军"东征和西征"以及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在"争取时间,争取空间,争取力量"的斗争中赢得了先机。随后深入华北地区独立自主地开展抗日武装斗争,为日后的发展并最终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为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局部执政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全面执政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0.
资讯     
《青海教育》2020,(3):4-5
教育部颁布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标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提升教育质量,近期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课程标准,增设了历史课程,完善了课程设置,优化了结构体例,填补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长期以来有教学大纲无课程标准的空白,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新世纪的初中课程改革中,我国一些地区改变以往历史、地理等学科传统分科课程结构,开始推行综合性的《历史与社会》课程。十年的课程改革实践表明,设置《历史与社会》课程有利于优化学校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公民教育和历史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新世纪的初中课程改革中,我国一些地区改变以往历史、地理等学科传统分科课程结构,开始推行综合性的《历史与社会》课程。十年的课程改革实践表明,设置《历史与社会》课程有利于优化学校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公民教育和历史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川陕革命根据地曾经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多年来,学界一直把它视作研究中国近现代革命的重要课题加以关注,也把它视作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者的研究有很多成果,文章主要从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及历史地位、经济建设和发展、政治建设、军事建设及其他一些方面等入手,对多年来涉及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研究成果加以综述,以期有助于展现多年来该课题研究的总体状况。  相似文献   

14.
李莉 《文教资料》2005,(21):49-50
香港中学中国历史课程在设置、内容等方面具有香港特色。自香港回归祖国以后,香港中学中国历史教育在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山东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重大作用和历史地位的研究,或者集中、或者散见于以山东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为主题或为主要内容之一或部分内容的相关资料汇编、专著和论文中。通过梳理发现,山东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重大作用和历史地位,至少体现在经济发展、国民教育和军事上,各方面至少有三项出色表现,说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得到了众多党内外人士的衷心拥护;担当了应有的历史使命;落实了其在全国抗战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研究它不仅在纪念为山东抗日根据地作出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的所有英烈,再现中共党组织和广大山东民众的首创精神和创新能力,还在于激发后来者研究、学习和弘扬革命传统与革命精神,为现实的发展提供历史的观照。  相似文献   

16.
<正>艺术是历史的见证,不存在脱离历史的艺术。各个时代的艺术从不同侧面反映那个时代的政治、文化、教育和精神面貌。因为艺术家的兴趣、志向、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革命根据地的美术、音乐等艺术也不例外,它们以各自的独特方式叙述着革命根据地的人和事,强烈地体现了革命根据地的精神风貌。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是版画艺术蓬勃发展的摇篮,版画艺术也是宣传和发扬革命精神的武器。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激起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  相似文献   

17.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也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而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做好农民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巩固和发展的群众基础,在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毛泽东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在农民中开展教育工作,通过开办夜校、文艺活动和红色标语等教育形式,对农民进行党的性质宗旨、革命任务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思想教育,进而打破农民封建残余思想,提高思想觉悟,激发革命热情。研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农民思想政治工作对做好新时期农民思想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长期的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创建革命政权的同时 ,又创建了真正属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最光辉的篇章。从1927年在井冈山开辟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起 ,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 ,22年的时间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 :苏区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这期间 ,物质条件极其艰难困苦 ,干部、群众的文化水平又普遍较低 ,文化教育中势必要把有基础作用的国文、国语教育作为重点。事实上 ,在当时各级各类学校所开的课程中 ,国文国语也一直是最主要的课程。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语文…  相似文献   

19.
郑林 《历史教学问题》2009,(1):80-82,2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教育界与国外同行展开了多种形式的交流,内容涉及历史课程设置、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等。通过交流,我们了解了国外历史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推进了我国历史教育的发展。不足之处是,以往我们与日本的交流比较多,与英美等国的交流比较少,而且交流的层次浅.不能全面深入了解国外历史教育的情况。由于对西方国家历史教育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够.课程改革中引进的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很难适应中国的实际。为了提高课程改革的实效,我们必须深化历史教育国际交流。  相似文献   

20.
高师历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培养目标、规格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从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关系、课程设置的多样化等方面,对高师历史教育专业本科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