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2012年宏观数据,探究中国生物质资源的省域分布及发电潜力阈值,构建生物质发电潜力指数(BPGI)指标体系,评价各省(区、市)生物质发电的发展水平及潜力,并结合省级电网碳排放强度对各省规划装机目标配额进行优化。结果表明:2012年中国生物质发电潜力阈值为1.612×105MW/年;河南、黑龙江、山东位列前三,可承担中国"十三五"期间24.10%的生物质发电目标装机量;上海、北京、浙江等地可通过资金输出间接承担。为促进中国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布局优化、合理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预测估计了生物质未来的潜力,其能量潜力可达到现今世界总能耗的180-200倍;在生物质能的各种转换技术中,沼气技术、生物质发酵生产燃料乙醇和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技术已形成规模化生产和利用;生物质气化、生物质固化成形技术已开始进入规模化生产;其余技术仍处于研制试  相似文献   

3.
基于医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相关数据构建"医学学科科研潜力指数",系统分析2012—2017年中国省域医学学科科研潜力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我国省域间医学学科科研潜力的绝对差异较大,但差异随时间推移呈缩小趋势;各省的医学科研潜力可以进一步分为6个层次,其中上海和北京的医学学科科研潜力较大,而青海和西藏的医学学科科研潜力较小。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清洁能源发电潜力及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科技进步,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成为缓解资源短缺、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对清洁能源潜力进行量化评估,有助于有关部门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决策。本文基于模型模拟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对青海省水电势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5种主要清洁能源的发电潜力及价值进行评估,得到了青海省主要清洁能源发电潜力的时空分布格局和数量统计特征。结果表明:①从时间上看,2000—2018年清洁能源发电潜力呈逐年增加趋势,空间分布格局变化不大,发电潜力较稳定。从空间上看,青海省西部清洁能源发电潜力相对较高,东部较低;州(市)尺度上,玉树州、海西州处于清洁能源发电潜力高值区,西宁市处于低值区;生态功能区尺度上,三江源地区处于清洁能源发电潜力高值区,祁连山地区处于低值区。②从清洁能源结构来看,青海省水电资源潜力最为丰富,2000—2018年水电势能平均发电潜力达到2338.41亿kW·h,其次是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和风能,且在实际应用中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逐渐增大。③2000—2018年青海省清洁能源潜力平均价值为1887.75亿元,未来可获得的清洁能源的经济价值将随着中国碳市场的发展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强度的增大而逐渐增长。本文为青海省相关部门了解省内清洁能源的现状和未来开发利用前景,制定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发展能源农业的效益评价与区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亚平  孙克勤  左玉辉 《资源科学》2009,31(12):2080-2085
发展能源农业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民种植作物的积极性、延伸农业产业链和增加就业,因此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从农民增收的视点出发,在总结现有估算方法的基础上,从沼气综合利用、生物质气化、发电和能源植物种植三个方面建立经济效益的评价模型,利用已有统计资料和数据,定量评价了我国发展能源农业的潜在经济效益,并进行区域分析。研究表明:①中国农村生物质能蕴藏丰富,2007年我国农村生物质能源总蕴藏量和理论可利用量分别达30.88×108tce和5.98×108tce。我国发展能源农业的经济效益是潜力巨大,农村居民通过发展能源农业理论共可获得经济收益4884×108元,主要来自生物质气化和发电产业;②中国发展能源农业的经济效益总体上分布不均,省际差异较大,西南、东北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是经济效益较大的地区,上海、北京、天津、宁夏和海南5省区经济效益最小;③沼气工程、秸秆气化、秸秆发电、能源林的营造和非粮能源植物的大面积种植将是今后我国能源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重点布局在我国的西南、东北以及中部的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区。  相似文献   

6.
蒋冬梅  诸培新  李效顺 《资源科学》2008,30(9):1307-1312
人口多,资源短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如何利用可再生能源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生物质秸秆资源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分支,以此为原料进行发电的研究和探索一直进行着,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利用生物质秸秆资源发电的综合效益尚无定量结论,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试图在秸秆资源发电的综合效益量化上取得突破.首先分析我国生物质秸秆资源现状及利用情况,然后从经济、生态、社会3个视角分析了生物质秸秆资源发电的综合效益,进而构建秸秆发电的综合效益模型对其量化,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生物质秸秆资源发电的前景十分广阔,长远看综合效益可观,但其综合效益具有滞后性,近期综合效益不太明显;②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装机容量为1×25MW、每年燃烧棉花秸秆12.31 ×104t、年供电量1.37×108kWh的秸秆发电厂一般6.23年后才能取得明显的综合效益,长期来看其综合效益可达46 277.50×104元,由此推论若将全国的生物质秸秆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发电的综合效益可高达11 822.72×108元.  相似文献   

7.
《今日科苑》2012,(18):70
2012年9月9日至11日,由中国老科协农业分会主办、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2012各省老科协农业委员会座谈会"在山东省济宁市举行。中国老科协会长程连昌,中国老科协副会长兼老科协农业分会会长宋树友及中国老科协农业分会、农业部离退休干部局及各省  相似文献   

8.
将经济单元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或环境污染排放定义为"环境压力",以工业用水总量、工业煤炭消耗总量、工业COD排放总量和工业SO2排放总量4类环境压力指标为投入,以各省的工业生产总值为产出,构建DEA模型测算2006—2012年中国30个省份的5类工业生态效率指数,并考察IEE的地区异质性特征和动态演化过程。研究发现:2006—2012年间,中国各省份工业生态效率偏低,还存在巨大的资源节约与污染减排潜力;不同省份及三大地区工业生态效率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的表现明显优于中西部;样本期内,5类工业生态效率指数均展现出较为明显的波动特征,但提升幅度都非常小。最后,结合分析结果给出相关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某项目为例,针对山东某区域禽畜粪便污染物开展了"厌氧消化技术-沼渣堆肥利用-沼气发电-余热回收利用"循环立体生态综合模式、良性循环为目标的新型生物质能源综合梯级利用体系建设。为畜禽粪便生物质发电技术在山东地区的推广提供了参数和依据。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以将每万只鸭的粪便每年产生沼气约47000m~3,发电约3.4MW,节约煤约730kg,但要保障单位鸭粪沼气的产生量达到95m~3/t并且甲烷浓度达到50%。  相似文献   

10.
生物质发电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在中国过去的几年得到快速发展,但发展时间短,面临的环境复杂,遇到诸多挑战,该产业的竞争环境和发展状况亟待研究。本文从波特五力的五个影响因素对生物质发电产业影响力方面进行分析,评估我国当前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内外部竞争环境和发展态势,并为制定我国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战略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生物质发电企业可持续发展对于改善生态环境、缓解能源短缺和促进循环经济至关重要。论文运用 修正的 模型,对2018年21家从事生物质发电业务的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物质发电企业经 调整的 效率显著低于初始 效率值;生物质发电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不同企业存在显著差异;专业化程度,产业链完善程度,废弃物处理量和运营能力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呈显著正相关;而企业治理制度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针对内蒙古电力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电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一要融入国家能源一体化发展格局,让优质、廉价、"绿色"的电力送得出去;二要围绕以呼包鄂为核心的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优化电网结构,使蒙西电网为自治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三要转变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风力、太阳能和生物质发电以及由此带动的风机制造、多晶硅等装备制造业。  相似文献   

13.
正近几年,我国空气污染形势严峻。国务院为此在2013年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国十条"),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大气污染防治。2015年是"国十条"出台后的第二年,也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各省(市)的空气污染治理效果究竟如何?不久前,中国清洁空气联盟联合清华大学、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等科研机构的环境专家共同完成《中国空气质量管理评估报告(2016)》(简称报告),对2015年各省的空气污染治理情况进行了评估。该报告以环境状况公报及其他公开数据为基  相似文献   

14.
《大众科技》2009,(3):6-7
就在世行批准贷款中国沼气建设项目前一天,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决定对农村秸秆发电进行补贴。《通知》规定,对2008年6月前秸秆直燃发电亏损项目按上网电量给予临时电价补贴,补贴标准为每千瓦时0.1元。此举暗示,国家有意促进农村秸秆发电的蓬勃发展。综上所述,事件的指向明确:一是鼓励中国生物质能源发展,扩大生物质能源的消费量,提高生物质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二是促进农村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使我国农村生态问题得到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15.
运用超效率DEA视窗模型对我国沿海11个省(区、市)2006—2012年海洋科技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进而综合Malmquist指数与聚类分析深入挖掘效率变化的区域差异及原因。研究发现:全国层面上,海洋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管理水平的提升和规模的优化;区域层面上,各省(区、市)的海洋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变化可分为积累带动型、应用带动型和低增长型三类;驱动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但效率下降则主要源于海洋科技知识积累和改进不够。  相似文献   

16.
准确掌握中国21世纪以来国土空间格局变化的本底状态,科学有效地谋划未来国土空间管控途径,是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集中统一管理及中国美丽愿景规划实施的重要举措。本文系统剖析了新时代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管控的科学内涵,分析了21世纪以来国家国土空间格局变化的时空特征,并提出了对标2035年目标和2050年愿景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配置和美丽愿景目标实现的调控模式。中国21世纪以来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和工矿用地扩张、耕地面积减少和生态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土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模式,新时代需要加强对不同开发强度等级(人工建设活动、农业开发活动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类型边界的空间管控,更需要加强各生态系统类型内部结构的优化和品质质量的提升,以促进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在国土空间格局本底的配置合理性检测、问题诊断和调控阈值界定基础上,对标2035年和2050年美丽愿景目标,在自然资源集中统一管理、"多规合一"等新时代背景下,高度重视国家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管控、基本农田保护和质量提升、生态草牧业建设发展以及"对标范例"宜居城市环境营造等方面未来愿景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屈秋实  王礼茂  王博  向宁 《资源科学》2021,43(4):756-763
有色金属工业作为高能耗、高排放的工业部门,低碳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国实现2030碳达峰目标的重点行业之一。本文以有色金属产业链内各环节为研究重点,用CO2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等指标,对比分析中国省域有色金属不同生产环节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构建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DEA模型,通过求解目标函数最优值,测算出中国各省(区、市)有色金属不同生产环节潜在的碳减排规模。研究表明:①从产业链内部看,2006—2016年,有色金属采选业和冶炼及加工业CO2排放量均处于增加状态,碳排放强度整体稳中有降。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是实现碳减排目标的重点部门,共有约7143万t的减排潜力,占有色金属工业碳减排总规模的90%以上。②从区域来看,在有色金属采选环节,四川省CO2排放量较高,2016年约有97万t碳排放量的减排潜力,是有色金属采选业碳减排的重点省份。在冶炼及加工环节,广西省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较高;山东省和河南省碳减排潜力较大,二省共占这一环节全国整体碳减排量的31%,潜在减排规模为1121万t和1122万t。③综合来看,内蒙古、河南和山东是有色金属工业碳减排需重点关注的地区,这三省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的碳排放是整体有色金属工业碳减排目标实现的关键。通过量化评估有色金属不同生产环节和不同区域的碳减排潜力,不仅可为有色金属产业碳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为各省碳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李昌志,男,1979年10月生,土家族,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2009年毕业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并留所工作,研究方向为生物质催化转化。2012年被聘为副研究员。主要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需求,以可再生生物质及平台化合物为原料,以能源化学品为目标,从新催化合成路线、新型溶剂等角度出发,研究生物质能高效利用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致力于开发能源化学品的非石油路线。  相似文献   

19.
青海光伏 追光逐日的高原绿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无论是素有"聚宝盆"之称的柴达木盆地,还是毗邻黄河上游梯级"龙头"电站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光伏产业园,抑或是青海省会西宁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如今都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光伏产业界瞩目的焦点。2011年,以中电投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格尔木20万千瓦光伏电站为代表的42个项目同时建成,并网装机首次突破100万千瓦,发电量约占青海电网总量的4%,远远超过当年不到1%的全国水平。2012年,青海光伏发电增速不减,当年并网及在建规模再超100万千瓦。据中电联统计年报显示,2012年全国并网光伏发电总装机为328万千瓦,由此推算,青海并网光伏发电装机约占全国并网光伏发电装机总容量的60.97%。  相似文献   

20.
生物质上料系统包括燃料的破碎、输送、给料,是生物质发电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质发电中技术最不成熟技术之一。本文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山东京能生物质电厂的上料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过程进行分析,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改造实现上料系统的稳定、经济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