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分析近年来的青春题材电影,怀旧成了众多青春题材电影中的核心话语。在话语再生产的过程中,青春题材电影运用大量的图像营造视觉盛宴,利用观众的集体记忆、社会怀旧心理来建构怀旧神话,但在对怀旧建构的同时也在消解怀旧的本真性,电影中各种各样的叙事结构掩盖了关乎怀旧的思考,电影呈现出单质化倾向,这种思想的缺席更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梁尚蓉 《今传媒》2020,29(3):115-117
2013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获得了7. 2亿的票房,这部电影的热映将国产青春电影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后,国产青春电影基本上沿袭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怀旧叙事策略,一场繁华盛大的青春光影盛宴由此展开。2014年《匆匆那年》《同桌的你》等影片相继出现,2015年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继续书写着对青春的追忆,如《万物生长》《左耳》《栀子花开》等影片,构建了国产电影的青春消费奇观。然而,此类青春电影的创作呈现出一种同质化、情节松散、过度堆砌怀旧的倾向,人物性格单一、叙事模式化的共同特点使得很多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2016年《七月与安生》和2017年《芳华》等青春题材的影片凭借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赢得了观众的好评。本文通过分析《七月与安生》对青春怀旧电影叙事的继承和创新,希望为此后的青春题材电影提供良性发展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影坛涌起一股怀旧风潮,从2013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开始,到2014年相继推出《同桌的你》《匆匆那年》,题材均指向校园青春,票房成绩也可圈可点(表1).怀旧青春电影的流行引发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现今的观众热衷于怀旧文本?为什么以上述三部电影的形式来怀旧?  相似文献   

4.
生命个体的被动游移和内心对稳定的渴求呈现为现代性内部嵌藏的固有悖论。而怀旧行为的本质是调取过去的生命片段来纾解此刻生命遭逢的情感困顿,以此缝合情感裂隙,获得情感的救赎。作为当下国产电影的重要类型,青春电影呈现出明显的怀旧趋向,青春生命"未成熟"和"成长"的本质决定了其遭受现代性悖论时必然走向深切的社会剖析和文化反思。但是,当我们以现代性本质问诊当下国产青春电影之时,却发现国产青春电影以"怀旧"为策略篡改了青春生命和青春故事的本质,呈现为一种断裂式的沉溺"怀旧"的话语悖反。  相似文献   

5.
黎莉 《今传媒》2016,(7):89-90
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打破了以往内地青春题材电影的“回忆”式叙事套路,转而关注当下正值青春的青年群体,从“不怀旧、无青春”的策略桎梏中挣脱而出,在主题的表达上呈现出励志与正能量的积极态度;拍摄风格与叙事很好地借鉴了台湾青春电影“小清新”的镜头风格,给疲软的国产青春电影市场注入一阵清风;最后,在叙事空间的展示上,从封闭压抑的教室、食堂到开阔自由的天台、街道,饱含了青年文化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寓意.  相似文献   

6.
冯小刚导演的新作《芳华》是根据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上映引起社会各界热议。这部充满着怀旧色彩的青春文艺片不论是在视觉造型、电影配乐、演员形体方面都精心策划,在人性善良、文革历史叙述的主题上都有深厚的审美意蕴。本文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出发,探索电影中暗含的视觉审美、人性题材、感念青春、人物精神内涵等多重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7.
王思 《东南传播》2016,(2):21-23
怀旧是人类永恒的情愫之一,两岸三地以怀旧为元素的电影创作从未停歇过。特别是近些年,怀旧电影创作甚至到了井喷态势,并得到了观众的热烈追捧。究其原因,在于怀旧电影在带领观众回望过去的同时,使处于现代性压迫下逐渐失去自我与信仰的人们在光影交错中找到了情感归属与身份认同。本文主要选取新千年以来我国拍摄的怀旧电影,通过分析其中的怀旧符号与象征仪式,来阐明电影是如何建构起集体记忆的。  相似文献   

8.
吴倩 《视听》2023,(5):66-69
青春题材电影《盛夏未来》运用数字科技、电子屏幕等多种新兴媒介形式,在跨媒介场域中讲述了Z世代少年在数字科技与电子虚拟充斥的现实世界中游离反叛、寻找自我认同的青春故事,以现实中不可规避的现代性冲击重构青春时间。同时,直面现代技术对当代人的冲击和对时空关系的瓦解与颠覆,使得电影本身成为内涵丰富的跨媒介本体。影片直面电影媒介固有的混合性,对跨媒介场域建构进行了有效探索,扩充了青春片的现实语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青春怀旧体裁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为受众呈现了不同年代的青春、爱情、实现梦想的故事。这些特定年代里的"青春记忆",唤醒和分享了拥有共同时代经历的社会成员的集体记忆。此类作品通过对"过往"场景的象征性再现、群体经历的共性发掘以及历史宏大背景的参与式叙述,将作品中个体的青春经历赋予了怀旧的意义,从而在影视作品中实现了一代人集体记忆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近日一部根据同名歌曲改编的电影《同桌的你》在国内各大影院上映,短短几日就取得了票房过亿的好成绩。近年来,主打怀旧青春的小成本投资电影总是不断在国内刷新票房纪录。抛开看热闹的心态,怀旧青春电影为何受到如此高的推崇?观众为何百看不厌?其中所蕴含的消费主义美学值得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艺术根子上就是怀旧的,而在当代,影视剧作品中的怀旧特征越来越强烈,成为了一股潮流。怀旧不但是个人的情结,也是集体的体验。怀旧情结来源于现代人的认同危机,同时也是积极的心理过程,增强了人的社会生活存在感。青春电影是一种很特别的怀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应注意到怀旧现象与消费主义的关系,守护心灵家园。  相似文献   

12.
一、浪漫与毁灭青春电影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起,一直都是电影市场中不可或缺的电影类别,这也是针对电影广阔的受众市场中,以满足年轻人这一主体受众群而产生的一种电影题材类型。无论是与好莱坞商业模式完美结合的美式青春电影,还是中规中矩的中式青春电影、菊与刀文化下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电影中呈现的青年的分析,本文认为"青春"和"青年"的概念是浸透着各种文化政治的且被各种社会政治力量解读的话语。以《青春之歌》和《世界》为主要分析文本,笔者梳理了社会主义革命青年向新时期青年的电影呈现的变化。笔者认为电影文本中所呈现的"青春"已经超越了"年轻人"的生活经验和实践而成为现代中国文化政治的最主要的一个隐喻。而这种文化政治,同样建构了我们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主导的"现代性"的认知。最后,本文将指出"青年"作为一个抽象的且理想化的符号对中国文化政治和中国现代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导向大众媒体具有议程设置属性和效果,电影话语的建构可以被视为一个对观众进行媒体议程设置的话语体系,这一体系有可能同时包含一级和二级议程设置。通过在电影的母题、类型、叙事和视听语言等方面为特定议题赋予不同的显著性,或是为议题与议题之间建立激活标签从而改变后者的态度可达性,电影创作者可以在电影的话语建构中对观众形成议程设置效果。  相似文献   

15.
青春电影作为一个重要的电影题材,在中国电影中有着广大市场。2010年后,大量国产青春电影面世,其中,由张一白所执导的《匆匆那年》也有不俗成绩。与此同时,与该部电影相关的流行歌曲也为广大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本文将目光投向这些歌曲,浅析电影《匆匆那年》中流行歌曲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陈晓璇 《东南传播》2022,(11):31-33
“眷村”是台湾社会的特殊产物,从上世纪80年代兴起到90年代的式微,眷村题材电影为探究台湾历史提供了另一种形式的文本见证。在此,笔者试以“记忆理论”的角度切入考察眷村影像的发展流变,从早期个体成长经验的表达,到几代人共同的记忆建构及后期记忆消散并沦为消费之用,眷村影像的记忆书写终走向一种摒弃反思意味的符号化怀旧,其流变亦辐射性地呈现出当下电影创作的某些现实症候。  相似文献   

17.
丁旭 《东南传播》2016,(5):32-36
本文主要是以华莱坞为语境,讨论纪实电影中对边缘化的异质群体中的"他者"的建构。首先对华莱坞、纪实电影和"他者"进行界定;然后选取了《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和《小武》两部电影作为分析对象或者文本;用表征的视角来讨论纪实电影中建构的"他者"的意义以及相应的知识/权力问题。本文的重点也是创新点在于,用批判的视角,从符号学和话语理论出发,将电影、纪实电影看做一个表征体系,讨论纪实电影作为一种文本,在华莱坞语境中是怎样建构关于"他者"的形象的。本文认为纪实电影作为一个表征体系,在建构"他者"时主要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即使电影对于"他者"形象的建构。一方面,符号学层面即诗学层面,主要运用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分析纪实电影中怎样使用纪实电影中的实景拍摄、非专业演员以及地方方言几个层面的文本和具体语境来表现符号权力。另一方面,从话语层面即政治学层面,主要运用米歇尔·福柯的话语理论,分析纪实电影在建构"他者"的意义时,这个意义包含了怎样的权力问题,并从电影制作者、影评人和观众几个层面的权力机构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金刚川》是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第一部影片。基于新的外交格局考量,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20年代,四十年间仅仅有6部抗美援朝题材电影上映。2020年《金刚川》的上映,标志着抗美援朝题材电影迎来了新的创作高潮。影片在继承经典抗美援朝战争片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也在积极适应、探索和建构与当代战争片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叙事美学风格。《金刚川》从叙事到内容多层突破,对新型主流电影叙事进行了新的发展。本文将用热拉尔·热奈特关于叙事话语的理论着重分析《金刚川》的叙事时间、叙事语式和叙事语态。  相似文献   

19.
"青春"是一个普遍性的时间概念。所有人都经历过青春时期,对过往的那一段时间的经历和情感是有很多普遍共鸣的因素。"青春"叙述是超越时间与国境,不断制作影片的老题材。韩国的青春电影有着其独特的特点,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在文中主要就韩国电影三部曲进行分析,在了解韩国青春电影的同时,为国内青春电影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张萍 《新闻爱好者》2011,(4):120-121
2010年11月20日,第47届金马奖如期在台北举行颁奖典礼。50岁的影视演员吕丽萍凭借在电影《玩酷青春》中的精彩演出,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大奖。尽管之后争议不断,电影《玩酷青春》中纯粹的艺术美和真实的生活性却开始被更多影评人和受众所称道。本文拟以此部电影为样本,探讨生活题材小成本电影的美学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