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5,(71):25-26
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实践基础很深的翻译理论,它不但为翻译者树立了可行性的理想目标,而且指出了翻译过程的灵活多变性。本文旨在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贾平凹的《浮躁》英译本进行译者的能动性研究,探讨译者如何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在中西方文化的异化背景下,发挥译者的能动性,将贾平凹的小说《浮躁》以最本土的方式呈现给西方读者,以此更好地达到中西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译本与原文之间需满足意义对等与风格对等以使译语受众的反应与原语受众的反应一致。英若诚的《茶馆》英译本以舞台演出为目的,故该译本需满足戏剧演出台本的风格要求。因此,本文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通过举例论证探讨了英若诚《茶馆》英译本如何实现与原作之间的口语性、人物性、动作性风格对等。  相似文献   

3.
张菊霞 《海外英语》2013,(21):205-206
作为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对中国古典文化及东方文明具有深刻影响力。自明清以来,由于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许多经典著作传至西方。苏格兰著名汉学家理雅各的《孟子》英译本长期以来备受推崇,被奉为标准译本。《孟子》的其他一些译本也广受赞誉,比如赖发洛及刘殿爵译本。研究《孟子》英译本对中西文化交流具有深刻的实际意义。通过与赖译本与刘译本的比较,该文试图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出发研究《孟子》英译本,并阐述理雅各英译本如何在词汇,句法及风格三方面实现与源文本的对等。  相似文献   

4.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研究《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集中探讨其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君子"、"小人"等称呼语的英译。采用同项比较法,对比《论语》四种英译本中对于"君子"、"小人"的不同译法,从而得出典籍文化负载词的相关翻译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5.
柯文婷 《海外英语》2011,(4):150+152
明代戏曲《牡丹亭》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其作者汤显祖更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在西方文学界的地位之重可见一斑。美籍英裔汉学家白之(Cyril Birch)的《牡丹亭》英译本是在西方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版本,该文通过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来赏析白之《牡丹亭》英译本的翻译艺术。  相似文献   

6.
以美国翻译学者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依据,对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李明译本,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方面的比较分析,认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工作的进行具有有益的导向作用。两个译本各具特色,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分别从语义对等、风格对等和读者反映三个方面通过举例分析来逐一对杨宪益的《离骚》英译本和孙大雨的《离骚》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两位译者在《离骚》英译上各有千秋。杨译本更加注重韵律对等以及选词和全诗的氛围营造,而孙译本则更注重语义对等和读者反应。虽然孙译本也有对韵律的处理,但相比较而言,杨译本的韵律更加朗朗上口并且展现出诗的美感。从整体看来,两译本都大体实现了功能对等,但各自又都有不完美的地方,仍需继续完善。我们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也应该注意这些问题,以达到精益求精。由此看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对翻译文本的分析和评价中有着十分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以接受者反应对等为目标的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对《茶馆》两个英译本中拟人、排比和反语三种修辞方法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修辞翻译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刘慈欣科幻作品《三体》系列小说是迄今为止最为畅销的中国科幻小说,译者刘宇昆通过精彩地道的翻译使其在海外大受欢迎。基于功能对等翻译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从词汇、句法、篇章和文化四个层面对《三体》英译本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解读。研究发现,译者灵活地应用了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使译本与原文达到了动态对等,《三体》小说的艺术魅力在新的异域文化空间下得到了再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作为其框架,对《背影》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所选取的译本为张培基和杨宪益的两个译本,将从词汇、风格和文化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两种译本实现功能对等的方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方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气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给方言英译也带了难题。为了促进方言英译和传播,本文以汤若杰(Thompson, Roger R)的《寻乌调查》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借助NVivo质性研究软件,探析其中客家方言“子”尾名词英译信息对等与缺失。为了实现“子”尾名词英译的信息对等,译者应首先分析汉语“子”尾的功能,才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其蕴含的信息,进一步实现语义和文化信息对等。研究发现,《寻乌调查》英译本中关于“子”尾词的英译绝大多数实现了信息对等,让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之间能够最大程度地接收到相同的信息;少部分由于译者汤若杰未能很好地理解到“子”尾功能,导致译文信息存在部分的缺失。  相似文献   

12.
熊立本 《英语广场》2020,(22):30-32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文与原文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对应等同,译文要用词准确,形式流畅,内容生动。政论文具有鲜明的特点,集政治性、庄严、权威和创新于一体。政论文的英译本要求做到与原文在内容、形式和风格上的对等。本文首先阐述了功能对等理论的内涵,接着对《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策略进行研究。本研究表明,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直译和意译等翻译策略对政治文本的英语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为该理论的实用性拓展了领域。  相似文献   

13.
《三字经》全书涵盖了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等相关知识,其英译本众多,但赵彦春的《三字经》英译本是第一部采用三字格形式的译本,力求通过与原文一致的句式和韵律展现中国典籍的魅力.本文旨在通过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来分析赵彦春译本在形式、意义、风格和读者反应方面达到的对等,以求探寻更好的典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4.
《爱玛》是简奥斯汀创作得最成功的小说之一。尤金·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理论,以及读者反映为导向的翻译研究方法。本文将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来看《爱玛》的翻译。首先,要介绍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然后,将《爱玛》的翻译进行研究,其体现了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  相似文献   

15.
关于《论语》英译本翻译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学者采用不同的理论框架、从不同的角度做了深入探讨。采用功能语篇分析方法,目的是探讨功能语篇分析对《论语》英译本翻译研究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从功能语篇分析出发研究《论语》英译本的翻译,可以揭示原来被忽略的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为翻译家所广泛接受并运用到翻译实践中,其中也包括一些经典古诗的翻译。中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及实践家许渊冲先生在古诗英译方面造诣深厚。本文以许渊冲先生英译的杜甫经典诗歌为例,运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其英译本目的语在意义、风格、文化上是如何与源语形成对等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中国古诗翻译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吕冰 《考试周刊》2008,(47):210-212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将翻译的焦点确定为目的语接受者的反应,并且将信息论引入到翻译研究中。接受者的理解和接受对幽默欣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幽默文本中大量的语言专有特征和文化专有现象也使得从信息论角度分析幽默翻译的策略尤为合适。本文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对《围城》英译本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其幽默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译文。  相似文献   

18.
作为清代著名诗人的纳兰性德,其著作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柬友》就是其中之一。众多学者利用动态对等理论去研究众多作品,该文拟用此理论去研究英译本中的典故,去探讨理论用于诗词的绝妙之处。  相似文献   

19.
鲁修红  汪军 《英语辅导》2011,(3):183-185,189
本文在介绍《政府工作报告》用语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功能对等理论与《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中的实例,分析了语句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更加贴切地翻译对外政府公文提出了相应的英译方法:词性的转换、句式的转换、句式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功能的传递理论,以《围城》等五部长篇小说的英译本为语料,对语气副词"本来"人际情态意义的英译状况进行量化统计和定性分析,旨在从翻译过程中人际意义对等的层面探讨表达人际功能的语气副词的翻译运作机制。研究发现:半数"本来"的人际意义在译文中能以多种适当的语法手段或翻译策略准确呈现,部分"本来"的人际意义在译文中未能得以传递,少数"本来"的人际意义在译文中出现偏误。译者应根据"本来"所处的原文语境,采取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准确传递语气副词所蕴含的情态意义,实现翻译过程中人际意义的对等传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