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文章阐述了积极心理学和积极教育的相关理念,并针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提出应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中,从变革目标、重构内容、提升方法、转变评价方式、完善体系等方面着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作出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和学习问题生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较大的阻力.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高效的心理辅导方法,可以融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设计一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困难,全面了解和评价自己,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期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具有可行性、有效性的干预参考.  相似文献   

3.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中,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文章分析大学生常见的不良心理问题,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积极心理价值,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途径是通过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活动,构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环境,发挥家庭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4.
依托朋辈宿舍心理委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基于朋辈宿舍心理委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应当从严格筛选学员、培养学员宿舍朋辈心理委员的角色意识入手,加强培训,规范管理,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健全咨询过程的督导机制和后期进修.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关注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忽视了学生积极心理的培育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的积极预防作用.将积极心理培育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能有效的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更好的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理念,形成积极的心理,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并以此带动全社会积极社会心理的形成和传播.  相似文献   

6.
社会发展新常态下,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产生的新变化带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变化.分析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变化,有助于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能力的提升.分析新常态下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入手,提出完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营造良好校园氛围,以及建立家--校联合教育三个对策,将有助于提升新常态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7.
将朋辈心理辅导模式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仅能够弥补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不足,同时对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首先简单介绍了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内涵及特点,然后分析了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最后详细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实施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8.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沟通和表达方式变得多元化,对网络交流的依赖性更强,对价值观的影响因素也变得多元化.利用新媒体技术,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完善,有利于顺利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有利于消除传统思想意识的束缚;同时,新媒体过大的信息量容易导致大学生"消化不良",负面的信息使大学生变得世俗化和功利化,过度使用新媒体技术会降低大学生的交际能力,虚拟信息会导致学生心理上的失控.建议高校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媒体平台,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不断增强学生对不良诱惑的抵制能力.  相似文献   

9.
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到生命教育的省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学生漠视生命、否定生命的现象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挑战。以心理健康教育已有的成果为基础和平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成为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二者有机结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将生命教育内容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开展心理咨询,解决大学生生命困扰;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团体心理辅导中。  相似文献   

10.
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不少高校纷纷开设了心理健康公共课。基于成果导向的OBE理念以大学生心理需求为课程设计依据,进而促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OBE理念既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可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但重视程度不足、学生兴趣不高、课程设计不合理、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使得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欠佳。基于此,高校应充分贯彻落实OBE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重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计,完善课程评价机制,进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认为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教育系统性缺失,教育评价制度缺失,教育监管制度缺失,教育制度创新机制缺失等问题,提出了建立统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制定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完善高校校规制定程序,建立健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监管制度等建构科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要立足学生心理,面向培养目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3.
关于构建大学生心理互助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互助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构建大学生心理互助机制可以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助人品格和自助能力,可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大学生心理互助机制包括组建大学生心理社团、设立大学生心理互助员、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开展心理课题研究、发挥非正式群体的心理互助作用等多种方式。学校要把构建大学生心理互助机制作为进一步完善或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和体系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为本、充分相信大学生、让大学生充分体验,要为大学生心理互助机制的建立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面临了严峻的学习与就业压力,而大学生缺乏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为此高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现阶段,高校学生心理教育工作面临心理健康理论研究不充分、目标定位较为模糊、整合理论不完善、工作模式固定,缺乏灵活性四个方面的挑战,为了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效果,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需要从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教育理论基础、更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维以及构建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工作模式三个方面进行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河南教育》2014,(10):11-12
<正>近年,随着高校大学生人数增加,大学生心理问题凸显,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能够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有限,心理健康教育覆盖面较窄,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覆盖到每一个学生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难题。河南师范大学不断探索创新,将工作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学院优势,积极探索学院二级心理辅导工作站建设,充分发动心理委员、宿舍长、学生社团等同辈团体力量,助推大学生健康成长。一、创新机制,积极构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平台1.开展辅导员心理咨询师认证培训,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业支撑  相似文献   

16.
高校的院系是班级“基本细胞”之上直接接触和管理学生的“组织单元”,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线指挥部”,是实施心理干预的“一线堡垒”。文章探讨从高校院系层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指出当前高校院系层面心理教育的现状,并提出院系层面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基本思路为改善院系心理工作机制、加强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具体做法即形成完备的人才队伍、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形成完善的疏防机制、实行心理问题零报告制度,以便为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创建高校安全文明和谐校园中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减少和有效控制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是社会各界一直关注的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与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预防教育、早期预警、危机干预、后期跟踪等各个阶段中的作用,有利于整合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切入点,在培养全面人才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从完善机制、开设课程、创设环境等方面,对加强改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9.
目前高校管理中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预防和干预还远远不能适应日益严峻的现实,绝大部分高校还未形成一个对心理危机事件信息进行有效监控和报送的网络与体系。构建高校心理危机监控报送系统,有利于形成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全方位的立体交叉干预网络,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有利于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理性应对心理危机,寻求专业援助,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培育.体育运动可以使大学生的适应能力、自我认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行为规范意识的培养与人际关系的协调等各方面素质得到锻炼.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