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6 毫秒
1.
奚小兵 《视听界》2013,(3):94-94
面对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走融合之路,形成全媒体发展战略,正在成为一个新趋势。城市广电传媒的内部运营管理机制如何应时而变,应早作谋划,尤其要在理念上,充分认识全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的运作特点和规律。1.全媒体是一种新概念 它是信息、通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条件下,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多种媒介融合的结果,是媒介形态变革中一种崭新的、“第三条道路”式的媒介传播形态。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城市智能化发展趋势下,智慧城市正成为典型的城市形态。文章以人机传播为智慧城市传播研究视角,将智慧城市中智能机器系统视作与人类共享本体论地位的机器主体,而非再现和表征城市的工具,突破了传统城市传播人类中心主义的传播观。智能机器承担了数字对话者与治理合作者角色,构建了智慧城市人机之间新的社会关系。并且,在对话与合作中人机传播重塑了城市样态,使智慧城市处于不间断的动态自我更迭之中,生成人—机器—城市复合体。为提升智慧城市人机传播系统的动能,文章提出应从发展智能机器系统的社会性与提升公众参与性出发,塑造更具人机可沟通性的智慧城市。  相似文献   

3.
吕欣 《出版广角》2018,(5):28-30
近年来,人工智能革命、智能媒介普及、数字内容付费习惯的形成以及媒体泛娱乐化浪潮,正合力加速瓦解传统媒体的固有生态环境.始于智能移动终端与社交网络的媒介变革,已促使媒体受众的审美趣味、消费习惯与消费场景发生巨大变化.媒介内容形态与边界不断膨胀,基于社群价值与兴趣导向的媒介生态变迁正在引发一场传媒业的全产业链变革.在媒介生态的大变局下,不断涌现的新数字科技和媒介消费方式,正在急速倒逼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方式革新,媒介融合、消亡、进化已成为不可逆的历史潮流.  相似文献   

4.
潘洪涛 《青年记者》2013,(27):21-23
三网融合与大数据环境中,广电新媒体不再只是内容产品的信息消费平台,应用将成为智能电视与互联网电视的新宠。在庞大的新媒体产业中,广电系统的新媒体产业,不论是技术、市场需求还是商业模式,近年来都经历了变革。如果说将互联网技术和运营模式引入广电,是广电新媒体发展的第一阶段,那么,在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广电新媒体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更波澜壮阔  相似文献   

5.
正"媒介融合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I.浦尔教授提出,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其终极目标将是打破传播媒介的形态差异,走向媒介形态的大融合。"当下博客、手机电视、IPTV等新媒体的兴起,表明媒介融合技术手段日趋成熟,媒介融合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技术的革新带来广电行业生存结构的更迭,与互联网、电信业之间的融合竞争,成为地市级电视不可回避的选题。一、媒介融合下地市级电视台的概况分析地市级电视台是为服务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而生,  相似文献   

6.
正云计算的存储、计算模式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广电媒体来讲,借助云计算不仅能够大幅降低硬件成本,还能够实现扩展传播渠道、丰富受众体验等多重目标。所以,许多广电媒体纷纷按照云计算的思路与发展目标构建或改进自身的基础设备构架,形态多样的媒介私有云发展迅速,基于云计算、针对不同环节与媒介形态的解决方案层出不穷。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传媒类型的边界日益模糊,全媒体成为传媒行业的发展方向,目前以报刊、广电为代  相似文献   

7.
丁涛 《视听界》2011,(5):64-67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转型中的中国媒体正处在大分化、大重组和大发展的时代:资源集结的马太效应令城市广电政策、市场、资源、人才等在“天花板”下腾挪的空间愈加有限;在媒介的竞合中,经营多年的城市市场正为越来越多股强势的力量割裂和攫取,城市广电传媒的弱势正在放大;传播、技术、市场形态的快速变化,  相似文献   

8.
城市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基层大众媒介,在党政宣传、民生资讯、文化娱乐等方面内容的传播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扎根本土,在中国媒介生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CiteSpace软件能够对历年以“城市广播电视”“城市广电”为主题的CSSCI(含扩展版)和北大核心期刊文献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突变分析与共现分析,为梳理城市广播电视研究的主题脉络、全面把握城市广播电视研究的前沿热点与发展动态提供了工具。在历年的研究中,“改革”成为研究的重点,为城市广播电视的发展提供了诸多经验。在实践中收获累累硕果的同时,理论总结方面的内容相对较少,在“关停并转”的浪潮下,城市广播电视研究亟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9.
短视频凭借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即时性和社交性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新型的传播媒介样式。作为广电媒体进行媒介融合转型的重要尝试,“四川观察”凭借更加年轻化、多元化的内容和渠道迅速“出圈”,成为传统广电媒体向短视频媒介进行“网红化”转型的“经典范式”。  相似文献   

10.
商艳青 《传媒》2018,(7):24-26
机器与人类、现实和远景、内容与技术,在智能革命波澜壮阔、飞速变化的今天,"脑力"一词的内涵和外延被重新定义,我们进入了人类智能+机器智能的混合脑力时代. 人工智能本质是一种脑力科学技术,机器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是人类身体的延伸和拓展,充当人类肌肉、眼睛、耳朵等器官;机器对人的意识与思维的模拟,是对人能力的强化和延伸,能提高生产效率,解放生产力,方便生活和工作.  相似文献   

11.
许莹 《今传媒》2012,(1):81-82
三网融合对广电业发展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三网融合打破了传播媒介的界限,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使信息传播更为畅通,给受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接收方式。媒介界限的消失,使广电媒体失去了渠道优势,从这一点来说它正经受着挑战;与此同时媒介内容又显得尤其重要,作为内容生产者,广播电视媒体在视听节目制作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不过,若要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将领先地位转化为致胜优势,广电媒体还需注重适应媒介融合的内容创新。  相似文献   

12.
彭兰 《编辑之友》2023,(11):21-28
在技术推动下,智能机器参与甚至主导的内容生产扩展到多个内容领域,这些内容以及内容生成的机制与模式,将影响人们对公共信息环境的认知、人的思维方式与认知行为。定制化内容生产目标聚焦个人需要,可能会带来公共议程的弱化风险。智能机器虚构的内容,既可能是机器能力有限所致,也可能是由人指示机器生成,两者都可能对人们的认知产生误导。智能机器完成的整合式内容加工,既可以集成群体智慧,扩展人们的认知空间,也可能带来混乱,干扰认知,削弱内容生产的丰富性,或催化人们的速食化内容消费,将人们的认知限制在平庸水平。即使智能生成内容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人的被动性,但机器生产的内容本身仍有一定的创造性,人如果能利用好机器,也会形成内容生产中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3.
洪磊 《中国广播》2013,(9):56-57
面对多种媒体竞争的挤压和挑战,城市广电媒体如何拓展延伸内容产业,增强“造血”功能,成为广电人关注的话题。本文结合江苏盐城广播电视台宣传创收的实际,探析了城市广电媒体拓展延伸内容产业的一些思路和做法。  相似文献   

14.
对媒介的定位分歧,是媒介形态理论区别于主流传播理论的根源。媒介形态理论学者将媒介本身定位为比传播内容更重要的、影响着社会或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被诸多学者评价为"技术决定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将媒介定位为"传播载体"的主流传播学虽发掘了众多的假设与模式,却在应对宏观社会问题上捉襟见肘。媒介形态理论逐渐显示出其研究的合理性。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媒介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时,媒介形态理论将媒介与内容切割,甚至是将媒介与传播切割的绝对立场开始呈现为一种理论缺陷。媒介究竟是可控的工具,还是不可控的主体?在人类社会越来越由媒介及其相关实践支撑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分析、审视以往学术界对媒介形态理论的批评,而且需要分析、审视媒介形态理论本身,客观评价媒介。  相似文献   

15.
从传统大众媒介传播到社交媒体传播,传播系统的控制始终以媒介为中心,将媒介视为控制的主导力量或中介力量,对传播主体实施绝对可控的控制措施,从而忽略了主体对媒体或系统的反向控制作用。智能技术的进步引发了全新的智能传播现象,特别是机器主体成为重要的参与者,不仅使传播主体的反控制地位日益崛起,更带来了诸如未知主体传播、传播无节制扩张以及传播系统螺旋式进化等全新问题。文章认为,智能传播时代的控制策略应该从发展的人类主体性与人类需求出发,在平衡其与可能存在的他者传播主体间的关系的基础上,从分级控制与动态控制的不同视角,发挥智能传播系统的巨大价值,同时也规避潜在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新华社自主可控平台致力于将政务服务、工作社交、商务职能、生活百科、娱乐视频等纳入内容生态系统,打造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内容体验。通过对技术的创新与设备的革新,突破单一媒介形态、单一屏幕限制,实现全场景式联动、多智能设备分布的传播交互形态。  相似文献   

17.
报刊、广电等传统媒体在新世纪以来一直在急剧变革,通过融合战略,它们的独立形态、碎片式架构,逐渐被消解、融汇成“媒介多元体”“媒介矩阵”。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广电媒体,均可以集纸质媒体、声音媒体和视觉媒体于一身,可读、可听、可看,媒体融合已经基本实现了从形态到机制层面的整合。但是,融合还需要深入。深度融合是一种文化底蕴、内在逻辑的融合,其核心可以从“媒介化”入手。“媒介化”是将媒介信息转化为各种关系的中介化过程。从媒介向媒介化的变革,就意味着媒体不再是即时性消费品,它是一种基础设施;媒体不是静态的存在,它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媒体流程不是一个闭环,而是一个开放的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促进城市广播电视“台网”关系重构,探索城市广电媒体高质量发展的破局路径。【方法】研析当前城市广电机构发展现状和困境,阐述“台网”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结合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趋势,总结提炼城市广电“台网”融合的主要策略,探讨相关实施路径和潜在建设场景。【结果】提出了构建本地化“媒体+平台+媒介”一体化生态,促进内容、渠道、服务、运营协同联动的“台网”融合发展策略,枚举了本地内容专区、互动视频、5G广播、收视大数据反哺、区域“O2O”协同运营、基于区块链的积分运营等“台网”协同场景。【结论】城市广播电视“台”“网”具备天然的纽带关系,在本地化制播互动、渠道联动、运营协同等方面具有广泛深远的合作互补空间。推动城市广电“台网”融合,符合壮大主流媒体的政策导向、提升政务民生服务水平的外驱要求和城市广电机构转型发展的内生诉求,是有效摆脱城市广电机构当前发展困境的可探索途径。  相似文献   

19.
陆尧 《报刊之友》2012,(8):115-116
网络科技与新媒体的发展,让传媒生态发生变化,城市广电媒体在舆论引导、信息传播与市场资源配置等方面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以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为支撑,探索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形成网络时代生存、发展与转型的核心竞争力,将成为城市广电媒体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速度,特别是在与多媒体融合中形成的多元广电传媒的发展特别迅速。广电媒体的发展对媒介个体的素养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个素养不仅是广电媒介个体作为社会人应有的对新闻传播的认同力和鉴别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身素养的提高,创作出更多有益于社会,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