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已知的清代梁章钜的《楹联续话》虽然版式不一,但属于同一版本系统,即道光二十三年南浦寓斋刻本。据笔者所知,道光二十三年以后重刻的版本以及现代人整理的标点本,都结尾于"问者大笑而退",共计301则联话。笔者最近发现一个新的《楹联续话》版本,虽与道光二十三年南浦寓斋刻本系根据同一版刊刻的,却在结尾于"问者大笑而退"这则联话条目之后多出一则,即共计302则联话。因此,该版本应是未删本,即初刻本。  相似文献   

2.
我自小就喜欢玩版本,在抗战胜利的前一年,见到敌伪新民印书馆印行的周作人的《书房一角》,就买来翻看。由此知道郝懿行的名著《尔雅义疏》有王念孙的删节本和郝氏原本两种,原本有咸丰六年杨以增刻胡挺续刻本和通行的同治五年郝氏孙男郝联薇重刻木,删节本有最早刊刻的《皇清经解》本和道光三十年陈免据王念孙手定本为陆建温技刻的木犀香馆本。并从所引用的叶德辉《即园读书志》知道杨胡本希见,次则陆刻。其实,这陆刻也是极为希见的,因为50年代前期我常跑上海、苏州的旧书店,宋元精品虽已稀有;明清善本佳刻仍盈架充栋,而此陆刻本除…  相似文献   

3.
元代政府机关很重视刻书事业,中央机关刻书者有兴文署、艺文监(包括艺林库、广成局)、太医院等.地方的各路、府、州、郡县儒学和书院也大量刊刻古书.由于官家倡导刻书在先,故私家、书坊刻书也随之风行全国,使刻书事业更加兴旺发达. 元代湖南的雕版印书事业,一承两宋遗风,二仰中央倡导,时间虽只九十余年,仍刊刻了一批古书.留存于今者有茶陵陈仁子东山书院刻本《增补六臣注文选》六十卷、《梦溪笔谈》二十六卷、《尹文子》二卷、《说苑》二十卷.清泉(衡阳)刘祥卿刻本《新编孔子家语章句》十卷.  相似文献   

4.
明末黄道周所撰《缁衣集传》,是现所见仅有的疏解《礼记·缁衣》篇的专著。明崇祯年间刻本很有可能是该书的初刻本。崇祯十六年(1643年)卢之颐、李清校刻本因刊刻时间较早,且完好保留校勘痕迹,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郑开极刻本传世最广,但各图书馆藏书目录多将此本与乾隆年间翻郑刻本、道光年间彭蕴章重刊郑刻本混淆,相关讹误应予以补正。至于乾隆间《四库全书》写本则质量不佳,讹脱衍倒及篡改较多,需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5.
《武备志》属《四库全书》禁毁书,致使其明刻本传世无多。传世者多为清刻版,概有清初刻本、莲溪草堂重印本、道光间活字本、清末湖南刻本4种。  相似文献   

6.
汪中《述学》一书刊刻过程较为曲折,针对先后出现的几种版本,曾衍生出层层误会。近年经过学者细致研究,有关疑问已相继解决。唯有顾广圻为汪喜孙校刻本面目尚不清楚。本文通过对清刻本印次的调查,否定了道光三年汪喜孙刻本的存在,初步澄清顾校本的来龙去脉,推演出该本改字的三阶段,并分析每一阶段的特点与动因。  相似文献   

7.
汪超  涂育珍 《出版科学》2012,20(1):102-104
文章分述近代刊刻大家刘世珩《暖红室汇刻传剧》传刻之准则,校勘之精审,以及名家之辅佐,从而使该书成为晚清戏曲刻本的精品工程,对戏曲出版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张鑫洁  二月河 《出版科学》2018,26(1):125-128
丁晏《曹集诠评》最早版本为金陵书局同治十一年刻本.关于金陵本《曹集诠评》的成书,目前学界谈论最多的是曾国藩对此书的支持,而对具体的刊刻过程及刊刻过程历经的波折,关注较少.正因如此,也忽略了高均儒、莫友芝等人的努力和付出.以全局的视角梳理《曹集诠评》的成书过程,既可以深入了解曾国藩在此书刊刻过程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又能从一波三折的刻书过程体会此书刊刻不易.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钩稽,以揭示清代著名学者金鹗的代表作《求古录礼说》的刊刻源流,即 首刻于陆建瀛,继为潘祖荫刻入《滂喜斋丛书》的赵、管等"补辑"本,最后又有孙憙刻本。今人欲了解金鹗礼 学研究成果,须将孙憙刻本与潘氏本的《续补遗》结合利用。  相似文献   

10.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中说:“轼诗文衣被天下,刻本丛杂,较欧阳修集更多,诸家所记,不可殚数”。本文拟将宋代编集、注释和刊刻苏轼著作的情况作一简介。苏轼在世时,其诗文刻本即已层出不穷。他自已说过:“世人蓄轼文者多矣”(《东坡后集》卷一四《答刘沔都曹书》),“市人逐利,好刻某拙文”(《东坡续集》卷四《与陈传道》),“贾人好利,每取拙文刊刻市卖”(《瓯北诗话》卷五)。当时,即使一些边远地区,也有苏轼著作的刻本,如范阳书肆,就曾刊印《大苏集》。大约较早编集苏轼作品的是彭城人陈师仲。他于神宗元丰中期,搜集苏轼在密州、徐州两地任太守时所写的诗篇,编成《超然》  相似文献   

11.
考证《四库提要·麟溪集》作者郑太和非明朝人,而是元朝人;《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所收 版本非“成化十一年刻本”,从该书刊刻及记事情况考定当为郑氏后代相续增补重刻。  相似文献   

12.
潘寀鼎重订《六经图考》一书的刊刻年代,有著录为清康熙元年潘寀鼎礼耕堂刻本者,有著录为清康熙六十一年礼耕堂刻本者,笔者通过考察潘寀鼎生平,认为该书应刻于康熙六十一年。  相似文献   

13.
《史记》诞生两千多年来,历代均有抄写刊刻,由白文无注本发展为《史记集解》单注本、《史记集解索隐》二注合刻本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三注合刻本,形成了庞大的版本体系。探讨《史记》各本间的相互关系,理清各本的承传轨迹,是《史记》版本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研究《史记》的基础工作。自黄善夫于南宋光宗绍熙末年首刻《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三注合刻本后,三注合刻本便成了《史记》的主要版本形式,元、明、清代相继  相似文献   

14.
明朝万历帝王皇后在万历二十年刊刻的《观世音感应灵课》,附有王皇后的一篇刊刻题记。《观世音感应灵课》的万历原刻本,今未见著录,或者已经佚失不传,亦未可知。本文使用民国徐乃昌影印本,通过分析相关历史事实,指出这篇题记反映了在“争国本”事件中,王皇后所处的危险境地及其心态,是研究“争国本”事件一份难得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就目前所知,作为一部记载六朝历史的重要史书,《建康实录》在其流传过程中只刊刻了四次,包括宋刻两次,清刻两次。其中最早的北宋嘉祐三年江宁府刻本,诸家著录多付阙如,尚存天壤与否,不得而知。另一种宋刻,即南宋绍兴十八年荆湖北路安抚使司重别雕印本,海内仅存孤本,经汲古阁、海源阁等辗转珍藏,今书藏国家图书馆。清顾广圻曾用此南宋刻本校其手中钞本,  相似文献   

16.
分别从文献内容、刊刻机构和刊刻地域3个方面对明清两代福建官刻本的刊刻情况进行统计,并结合明清两代福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背景分析和探讨该时期福建官府刻书事业发展的源流与演变,以期深化对该时期福建官府刻书事业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刘理保 《出版史料》2011,(1):112-114
笔者收藏的古籍中,有一本《新锲考数问奇诸家字法五侯鲭》的书,是一本分别用篆、隶、草、楷等五种字体书写的书法刻本书。版权页题"书林陈长卿绣梓",我开始以为是福建建阳崇化书林(今建阳市书坊乡)的刻本。考陈长卿刻书多题"古吴陈长卿",方知陈长卿在江苏苏州多有刻本。经过分析有关资料,本人有如下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考证武汉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通志堂刻试印本《读史方舆纪要》,认为此本系徐乾学代纳兰性德以通志堂名义刊刻,刻印时间约在康熙十九年至二十四年顾祖禹在徐氏家中坐馆期间。再以此本中的审阅者批校等为史料,考述清初书籍刻印的实态细节,具体涉及修版改字后的局部再印、刻版字数的统计方法与复核、刻书主持方与刻工的博弈互动、清初刻书家对于方体字刻本的美观性要求等问题点。  相似文献   

19.
关于《水浒传》初刻英雄谱本的研究国内现今只有刘世德先生的一篇文章,而刘先生当时所用到的初刻本是残本,只残存6卷,由于本子残缺较多,所以得出的结论有些并不十分准确。本文在得到日本所藏初刻《英雄谱》全本的基础上,重新对初刻本以及二刻本作出讨论。先是对《英雄谱》的版本进行详细归纳以及辨析,之后对日本筑波大学所藏初刻《英雄谱》全本以及各二刻本进行细致的介绍,最后详述初刻本与二刻本之间的区别以及版本之间的传承。  相似文献   

20.
书坊,又称为书肆、书铺、书堂等,是我国古代民间专门从事刻书、售书的机构。在古籍分类中,通常将书坊刊刻的图书称为坊刻本,以别于官刻本和家刻本。实际上,我国古代书坊刊刻的图书不全是坊刻本,有一部分也是"官刻本"和"家刻本",这与古代某些书坊所兼具的"印刷厂功能"有关。古代的书坊,通常拥有书工、刻工、印工,书坊主人或聘请编、校、撰人,或自编自刻,集编、刻、售于一身,相当于现代的出版社和书店。其特点是受经济规律的驱使,以刻印图书市场上的畅销书为主。版本学上所谓的"坊刻本",指的应该是这一类书坊所刊刻的图书。还有一些书坊,则经常接受官府、私宅的委托刻印图书。委托方负责出资,以及书稿的编辑和校对等,在版式的设计,纸张、墨色的选择上书坊必须按照委托人的要求办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