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4年周永康落马,成为各媒体报道的热点。党媒、都市报等都进行了不同角度、层次的报道,相比于党媒的"恪守口径,保持队形",地方都市报的"低调跟随",财新网报道《周永康的红与黑》打破常规,以专题的方式报道周案的始末,被业内称为周案报道中的"黑马"。本文选取该篇报道,从叙事方式、消息来源几方面进行分析,试图剖析一篇成功的反腐新闻该如何展开。  相似文献   

2.
2009年5月20日的<南方都市报>A12~13版刊发的深度报道<女服务员与招商官员的致命邂逅>,引发了许多读者的质疑和不满.该报道被网络媒体转载后,许多网友也对采写本报道的记者乃至<南方都市报>提出了强烈的批评,不少网友认为这是一篇"黄色新闻",甚至是一篇小说.一篇深度报道,为何会引发读者和网友如此激烈的反应?其根本原因在于该深度报道的写作过度文学化.  相似文献   

3.
有效处理时政报道"重大性"和"贴近性"的关系,探索两者的有机结合,对搞好都市报的时政报道有着积极的意义.十六届六中全会刚刚闭幕,新华社在浙江省创办的<现代金报>推出了一组10篇宣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重大主题的时政报道--"发现和谐".报道针对全国构建和谐社会一些最关心、最敏感的问题,结合当地实际,针对性地展示宁波的"和谐之星",揭露"不谐之音",建言"构谐之道",给人们以感染、启迪和力量,获得好评.  相似文献   

4.
张和平  刘袭 《新闻实践》2007,(11):45-46
近年来,二三线城市和地市级的都市报开始向主流媒体转型,在转型过程中,这些都市报尝试着推出了一些正面典型报道。但影响力大的典型报道并不多,偶尔成功,也往往是借助于当地党报或其他权威主流媒体的影响力。由新华社在副省级城市宁波创办的都市报——现代金报,特别注重提升报纸的社会责任感,挖掘平民化的正面典型。2006年,现代金报独家策划和组织实施了"中国倾家舍命举善第一人林银才"的典型报道,报道的时间跨度整整一年,先后发表连续报道15篇,其中5篇为整版报道。报道  相似文献   

5.
2月上旬,2009年青岛市"两会"在浓浓的年味中隆重召开.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作为山东省改革开放的龙头和对外经贸的桥头堡,青岛市的两会尤为引人注目.半岛都市报在今年青岛市两会报道中,提前策划、科学安排、精心调度、灵活机动,报道上不但同以往相比取得重大突破,而且在同城媒体中出类拔萃,出彩的亮点频闪.首次让评论员深入现场"跑"两会,每天一篇重磅稿件刊发评论员的"两会时评",更是出彩中的点睛之笔,半岛都市报在代表委员中的影响力大大提高.评论员"跑"两会,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最近几年,不少都市报、晚报都在进行大规模改版,更注重新闻的温度、读者的感受。这种变化,代表了未来纸媒的走向,这也是在新闻战线进行"走、转、改"大背景下,新闻媒体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具体体现,即坚持"走、转、改",形成正能量舆论氛围。提升报纸的温度现在越来越多的都市报、晚报意识到,在当下,报纸要"为百姓谋利益",就在做好传统的新闻宣传、舆论监督报道  相似文献   

7.
正"用都市报的眼光报道主流新闻,全力打造新锐、时尚、大气、独特的新品质",这是笔者到东方今报社全面主持工作以来,不断强调并强力推进实践的一个办报理念。用都市报的眼光报道主流新闻,就是要借助都市报的先天优势和群众基础,再塑都市报的形象,再造都市报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让都市报在全媒体传播时代,依然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依然能有自己生长的空间。与时俱进,不懈努力目前,新兴媒体发展蒸蒸日上,  相似文献   

8.
从"邓玉娇案"看网络舆论参与下的议题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网络论坛日益成为反映公共舆论的重要途径.笔者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南方都市报>有关"邓玉娇案"的相关报道和人民网强国论坛深入讨论区的相关主帖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传统媒体和网络舆论议题的互动是双向的,但整体而言是以"共鸣效果"为主.当事件进展有悖于网民意愿时,网民们便试图通过舆论呼声改变事件进程.此时,传统媒体会更对该议题进行强化报道,担负起公共议题设置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当看到2007年9月17日郑州某都市报的一篇报道《"爬行女孩"小艳丽三上手术台》时,我感觉很不舒服,啃了一半的面包再也没胃口吃下去。这篇报道讲的是郑州某医院为一个  相似文献   

10.
从3月份孙志刚事件(大学毕业在广州工作的孙志刚因没有携带证件上街,被送进广州收容遣送站,两天后"蹊跷"死亡,后经法医鉴定乃毒打致死)发生到4月份<南方都市报>率先报道,然后引起全国媒体连动报道,并形成强大舆论监督以促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深入调查并严厉查处"孙志刚案",可谓是在"非典"时期一次非常舆论监督事例.分析此次舆论监督传播事件,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次我国媒体监督互动及对舆论良好传播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1.
深度报道是近年来新闻界流行的报道样式,各媒体,尤其是都市报,都给这种报道留出了专门的版面,有的称为"焦点",有的称为"深度报道",有的称为"独立调查"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篇幅长、题材大,牵涉的方面多,文章结构较一般的报道复杂.  相似文献   

12.
王娣 《新闻世界》2014,(1):123-125
本文选取《南方都市报》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9月1日关于彭丽媛的报道共40篇,运用内容分析法从文章板块、图片类型、议题内容、报道切入角度、文章倾向性、主体框架呈现、形容词话语分析七个方面进行量化分析,探究都市报关于"第一夫人"报道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2010年7月24日,"楚天都市报主流化转型学术研讨会"落幕仅十天,<楚天都市报>又推出一个重在人物典型--"志愿者小亭",成为该报继"10·21"舍已救人英雄群体、暴走妈妈、信义兄弟、大别山师魂等重大典型报道后的又一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14.
王虹 《新闻前哨》2020,(1):10-11
楚天都市报2018年推出全新专栏《当年今日》,至今已刊发相关报道近百篇,逐步打造成为新的品牌栏目。在新闻高度同质化的情况下,楚天都市报另辟蹊径,深度挖掘"历史上的今天",把"旧闻"做出"新闻"。专栏选题巧妙,策划到位,稿件风格鲜明,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5.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都市报更应该加强深度报道。当前深度报道发展正呈杂志化、互动化等特点,都市报应该立足于权威性、思想性、民生性和可读性,让深度报道成为都市报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似文献   

16.
框架理论为分析报纸的报道模式及倾向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文章分析了《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在研究时段内报道雅安地震的新闻框架,从框架的主题设定、素材呈现和具体文本生产三个层面比较了两报地震报道的异同,指出前者坚持的是"形象框架"而后者采用"情感框架",二者的结合能够为受众建构一个相对完整的关于雅安地震的现实。  相似文献   

17.
彭柳 《中国编辑》2015,(2):55-58
文章通过分析《南方都市报》优化升级后的新闻文本,探讨了《南方都市报》报道形式变化及其表征出来的新闻理念,提出其力图达到回归新闻生产专业化的核心理念和创新新闻呈现方式、深内容与轻阅读、"顶天"与"立地"三方面平衡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汤计是谁?"万里大造林案"、"‘王木匠’诈骗案"、"草原巨贪徐国元"、"黄金大盗宋文代"等相关报道和"党的好干部牛玉儒"、"人民的好警察郝万忠"等重磅新闻作品均出自他手。但他最为人熟知的身份,还是"呼格案"的最早报道者,6篇内参,9年坚守,最终助力呼格吉勒图平反昭雪。就这样,他也被从幕后推向台前,成为一颗被追逐的星。1月13日,人民日报内参部邀他做客青年读书会,主题为"汤计和他的内参",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虽然早已知晓他  相似文献   

19.
最近,媒体持续报道了"王帅案"、"吴保全案"、"邓永固案"等多起群众网上发帖、批评国家机关及国家工作人员违法、滥权,被司法机关以诽谤治罪进行追诉的案例.之前,已有媒体披露了"稷山文案"、"彭水诗案"、"朱文娜案"(又称"西丰警察抓记者案")以及引发该案的"赵俊萍短信诽谤案"等多例"诽官案",媒体未公开披露的类似案件还有很多.  相似文献   

20.
<正>倡导理念,厘清思路。什么是主流新闻?凡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闻都是主流新闻。什么是都市报的眼光?都市报的眼光就是老百姓的眼光。强调的是接地气、接人气,注重的是真实、可信、亲切、生动、感人,更需追求的是传播力和影响力。"用都市报的眼光报道主流新闻",就是要认清主流、站位主流、融入主流、传播主流,成为主流媒体。思想决定行动,理念推动创新。新闻天天都有,就看你有没有"慧眼"发现并发掘出蕴藏在新闻中的"核心价值",然后用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