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许渊冲教授提出的文学翻译"三美论"为基础,通过实例较为系统地对比、分析、总结许渊冲所译的《西厢记》和王实甫的《西厢记》原文,认为,许渊冲先生的译本果然精彩纷呈,是其"三美论"的典范,值得广大文学翻译工作者及爱好者借鉴.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著名翻译学家许渊冲先生提出了"三美论",即好的译本应当体现出"意美""音美""形美"。该理论指出,在进行诗词翻译时,应当尽可能地传达原作的艺术魅力,必要时可以突破原作的形式和内容。《琵琶行》作为中国古代诗词的代表,在文学性和艺术性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成就。本文以《琵琶行》英译本为例,浅析"三美论"在诗词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刘炼  简功友 《海外英语》2012,(23):129-130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被赞为"玲珑剔透的牧歌"。《边城》因其独特的风格而拥有恒久的艺术魅力,因此对这部小说翻译的美学价值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尽管现在国内外学者对《边城》这部小说的研究已有了一些成果,但对其英译的系统、深入的研究却寥寥无几,从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的研究则更是少有。基于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美学思想在翻译界的影响,该文以"三美论"为指导,结合沈从文先生及其小说《边城》中所体现的美学特色,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为主要分析对象,结合自身对原著的部分翻译实践来讨论译者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体现原文之美。  相似文献   

4.
许渊冲先生在自身诗歌翻译实践的基础之上,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提出诗歌翻译"三美论"。这对中国古诗词的英译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葬花词》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为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而写的一篇重要作品,以其绚丽的意象、悲愤的格调、优美的文辞、铿锵的音韵传唱至今。运用"三美"理论对比赏析《红楼梦》2个经典英译本对《葬花词》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传达,探讨两位译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便于论证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领域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运用语料库方法,对济慈的颂诗《夜莺颂》的查良铮、朱维基、屠岸三个译本中的显化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从概念功能信息显化、人际功能信息显化和语篇功能信息显化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研究表明,由于译者的风格及其所关注的读者层次以及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的不同,各个译本的显化处理各有侧重。整体而言,屠译本的显化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6.
运用许渊冲先生有关诗歌翻译应该遵循的“三美论”原则,即译本既要再现原诗意美、音美,又最大限度地保留形美。采用例证分析、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许渊冲、唐一鹤、孙大雨三人的《枫桥夜泊》译本。  相似文献   

7.
卢淑玲 《海外英语》2012,(11):153-154
王佐良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的译作《西风颂》为人们所称道,也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各方面的研究,但对该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还较少。该文将以王佐良先生翻译的《西风颂》为例,分析该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并指出一些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约翰·济慈的生命短暂而辉煌,他在代表作《夜莺颂》中探讨了生存的痛苦和对艺术永恒之美的追求。而苦痛是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基本精神,音乐是狄奥尼索斯所表现的艺术。酒神精神是正视生命痛苦、崇尚自然美的精神。诗人济慈在《夜莺颂》中对酒神精神进行了完美地阐释。  相似文献   

9.
中诗英译对形、意、涵的处理一直倍受译者关注.以翻译美学为导向,从"声色美""意象美"和"涵蕴美"三个层面对《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三个译本进行美学透视,从中探寻诗歌翻译的审美趣旨,同时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海外国家对中华文化的重视,汉译英工作者与日俱增,中外译者合作的现象也悄然风行,最著名的此类译者当属翻译界泰斗——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为探析该翻译模式的效果,以《离骚》三个著名译本为例,将杨氏夫妇译本分别同英国译者霍克斯及中国译者许渊冲的译本进行对比。在"三美"原则的基础上,得出前者在意、形、音三方面具有更强的综合优势,这说明中西合璧的翻译方式能够较好地再现源语文本的风格和内涵,且有助于目标语读者体会中国文学的古韵之美,为改善汉英文学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英文诗歌也伴其优美的译文而受到了越来越多中国读者的喜爱。该文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作为理论基础,选用托马斯·纳什的著名诗作《春》为语料,从音美、意美、形美的角度赏析原诗以及对比研究两个中译本。研究发现,相对于郭沫若的译文,李云启的译文更为成功,其成功之处在于遵循了“三美”的翻译原则,即遵循了押韵和节奏的“音美”,遵循了意义、意象、意境的“意美”,遵循了风格、诗行长短的“形美”,非常巧妙地展示了原诗的风采。  相似文献   

12.
诗歌因其"意""音""形"的独特形式成为文学翻译中的难中之难。许渊冲提出了诗歌翻译的本体论——"三美论",指出诗歌翻译需要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这是可以用来评价诗歌翻译优劣的重要美学标准之一,而"三美"的实现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从"三美论"出发,评析张广奎教授翻译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序诗,并与另本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张的译诗在意、音、形方面都比较成功地再现了原诗之美。  相似文献   

13.
杨艳 《文教资料》2012,(24):21-22
许渊冲的"三美论"是诗歌翻译的指导原则,也是最高目标,经常被用来分析、研究诗歌翻译。本文选取了《采薇》第六章的三个英译本,在该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分析对比了这三个不同译本中,诗歌翻译中"三美"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14.
《鸟鸣涧》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诗人以禅入诗,通过"人闲""花落""山空""月出""惊鸟"等意象的选取,以及动静相称的艺术手法的运用,描绘出一幅静谧安宁空旷的春夜溪涧图。摘选的译文分别用散文体、非韵体和韵体来追求形与神的对等。本文借助许渊冲先生关于译诗的三美标准即"音美、形美、意美"来对比分析不同译本对原诗形与神的传达,旨在探索汉诗英译的新途径:认为汉诗的音韵、对仗、节奏均齐,可以借助英诗的抑扬格律与音步、整齐一致的句子结构、四行诗体等来传达;而汉诗意境的译介反映在英语诗歌中即是选词和意象的黏合——以何种英语句式组合所选意象。  相似文献   

15.
闫莉 《英语广场》2020,(7):28-30
本文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为指导,对《荷塘月色》的3个译文:朱纯深译、葛浩文译以及杨宪益和戴乃迭译进行了对比研究。本文会借助AntConc语料分析软件,探讨3个译文是如何通过-ing、押韵(头韵、尾韵和谐元韵)、平行结构、短句和修辞的使用来复现原文的"音美、形美和意美"。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化的精髓藏于诗歌这一被打着"抗译性"标签的艺术形式中。许渊冲打破传统翻译界公认的"信、达、雅"准则,提出一套以"意美、音美、形美""三美"原则为基础的"语言竞赛"文学翻译理论。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性将《丑奴儿》三种英译版本与原作进行多角度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许译与其他译本翻译上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7.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名作《西风颂》在形式、音韵效果和意象方面颇具特色,文章选取王佐良、江枫两位译家的译本进行对比,通过二人对细节的不同处理,使读者更好地欣赏原作的音美,形美和意美。  相似文献   

18.
以理雅各1885年《中庸》英译本和辜鸿铭的《中庸》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以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理论为指导,用其所倡导的ABC审美原则为依据,从词汇层面分析对比了两个译本,再现两位译者翻译时所面临的困境,指出其中些许瑕疵,为未来译者翻译出更美的《中庸》译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针对诗歌的“不可译性”,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关论”给诗歌翻译提供了重要的标准。以陆游词《钗头凤》译本为例,分析“意美”“音美”和“形美”的结合在汉诗英译中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马米娜 《考试周刊》2013,(80):85-86
《论读书》是弗朗西斯·培根于1597年写的一篇文章。文章用词古雅,简洁明快,堪称现代英语论说文的典范之一。王佐良先生的《论读书》中文译本可与培根的原文媲美,既能体现原文的风格。又是白话文的典范。本文从文体学角度分析王佐良先生的《论读书》中文译本,从词汇、句法和修辞方面对译本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