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韦泽 《视听》2018,(11):50-52
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网络自制娱乐节目脱颖而出,人们对其关注度也是不断飙升,因此,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尤为重要。本文从网络自制娱乐节目的现状着手,多角度分析其节目受众的心理需求,并相对应地提出在以受众为主的背景下网络自制娱乐节目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网络群体事件频繁发生,并且呈现出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和复杂性高等特点。在网络传播的情境下,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多元化,参与到事件当中的可能性也大幅增加,受众的心理也产生了一些变化。本文以近几年发生的网络群体事件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探讨受众心理的影响因素,并从受众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认知的角度出发,为引导受众正确合理地面对网络群体事件提出一些可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表现与传统媒体下的表现有相似的部分,也有很大不同,有着信息时代鲜明的印记。面对频发的网络事件,网络受众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这些态度体现出鲜明的特点,网络受众也更加值得研究和分析。本文通过分析网络事件,来研究受众心理。  相似文献   

4.
张坤 《东南传播》2011,(2):49-51
本文以"小月月事件"为案例,分析了网络受众在此类网络低俗文化传播中所呈现出的心理状态.文章认为,网络自身的低门槛准入特点为网络低俗文化在网上广为传播提供便利.网络受众的多样性致使不同心理状态的出现,具体呈现为:网络受众的猎奇心理、求真参与心理以及从众空虚心理.  相似文献   

5.
影响网络受众浏览新闻的动力因素包括需要、爱好、动机、兴趣、价值观等,但最根本的是需要。心理需要不仅推动受众进入互联网,而且始终都主导或支配着网络受众在互联网上的行为表现。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把人类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自尊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不仅是影响网络新闻受众的心理和行为的重要因素,而且是网络受众心理活动和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相似文献   

6.
李凌凌 《当代传播》2004,(1):46-47,50
作为新媒体的网络造就了新一代的信息寻求者和信息接收者——网民。和传统媒体语境中的受众相比,网民具有信息时代的鲜明印记。在接收信息时,他们表现出很多和传统媒体受众迥异的特征,体现出新媒体和受众的互相培养。本文将通过与传统受众接受心理的比较,分析网民的信息寻求和接受心理,并探讨网络媒体相应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7.
网络直播的崛起,导致网络主播和受众心理问题的出现,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来看,主播和受众各自呈现出不同的心理形态。其主播心理表征为个性的张扬、对名利的渴求和无聊消遣心理的排解三个特征。其受众心理表现为三方面的诉求:盲目从众的群体性、窥视隐私的猎奇性、过度消费的支配欲。两者的心理调整,主播加强自律,提升内守和操持,受者必须洁身自好,提高修养。同时,政府部门要多管齐下,加强对网络直播环境的治理和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8.
严凌辰 《新闻传播》2021,(7):113-114
网络直播节目是随着社会科技发展而产生的新型节目形式,网络直播节目与受众间有更加高效的互动性,更具亲民性也更加碎片化。总的来讲网络直播节目的出现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录播节目形式以及电视直播形式,其优缺点也十分明显。而网络直播节目的主要艺术形式对受众的心理感官存在影响,如何更好地利用视听语言等艺术手段给予受众更好的观感是当前网络直播所面临的问题。本文主要就网络直播节目的特点展开讨论,并阐述网络直播节目艺术呈现形式对受众心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网络直播异常火爆,其凭借低门槛低难度的技术优势和对观众心理需求的满足收获大批用户.本文试从网络直播受众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探究移动端泛娱乐化类网络直播的火爆原因,促进观众理性认识网络直播并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推进网络直播给受众与社会带来更多积极性的能量,实现良性、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受众的异同心理解读新闻传播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受众的求异心理和求同心理越发凸显,为满足受众的这两种心理需求,新闻传播要不断改革创新并始终关注民生、体现人文关怀,这样才能增强新闻传播效果。当然,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也应该把握好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11.
冷婷  符建湘  刘星 《今传媒》2014,(1):56-57
本文以"7·17"湖南临武瓜农死亡事件为例,分析网络受众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转发微博的典型心理特征,探讨此过程中受众呈现的态度和行为意向,以及这些心理对事件真实的诉求和推动作用,并从该事件中总结出合理的建议,为今后在传播活动中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受众对网络舆情的需求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网络舆情的需求起源,从受众角度研究舆情传播的心理基础。论文认为舆情需求在三个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形态,可分为背景心理阶段、事件触发阶段和过程升级阶段。应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重点分析了背景心理阶段的受众基础需要层次,探索了不同层次网民的核心价值诉求,从而有助于认识社会化网络舆情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林建喜 《新闻世界》2009,(7):146-147
本文从2008年一大网络事件——山寨春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淡出人们视野的过程入手,分析该事件所表达的网民心理,并试图探索其受众满足机制。  相似文献   

14.
高亚林 《今传媒》2016,(6):108-109
受众心理和微电影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微电影的受众心理进行研究,有助于更清晰地把握微电影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以受众接收信息的主被动、内外向状态作为依据,将其划分为传播者心理、半传播者心理、主动接受者心理和边缘者心理,以此为基础来探析受众心理对微电影的内容创新、流通发行和产业受益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并进一步提出发展构想。  相似文献   

15.
史永亮 《新闻世界》2011,(3):150-151
新闻报道是媒体呈现出来的一种事实,但是这种事实并不是由媒体单独完成,而是由新闻媒体和广大受众一同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和受众各有期待。如果一则新闻能够面世并且能够广泛传播,那么它一定是媒体和受众心理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网络推手指的是借助网络媒介推动特定对象产生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人。他们利用受众心理,借助互联网资源,以事件策划和舆论引导的手法让受众知晓并关注某些特定信息。秦火火、立二拆四等网络推手曾制造了一系列网络热门事件,如"铁道部向‘7·23’事故中遇难的意大利籍旅客赔偿三千万欧元""干爹888万带我包机看奥运"等。这些事件引起的网络舆论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从媒体与网络的关系、受众心理两  相似文献   

17.
网络环境中受众疲惫感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睿涵 《今传媒》2012,(2):100-101
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对网络依赖性的加强使信息的取得与更新愈发简易,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的同时,受众逐渐意识网络环境引发的前所未有的身体和心理上的疲惫感,文章将对产生这一状况的内外因素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8.
当前,网络时代给了人们更多交流的权利与空间,使人们能够在虚拟世界中畅所欲言。但也正是此种自由,成为了给谣言推波助澜的工具。笔者认为,网络传播的特点及其所滋生的网络受众心理,是网络谣言传播的重要原因。网络语境下的受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这种积极主动的地位促使  相似文献   

19.
谣言在网络上的传播日益增加,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从江苏省人民医院"艾滋门"事件到山东省东明县化工污染致60%人口患甲状腺肿瘤事件,还有近来因日本地震而引发的抢盐风波,受众的从众心理、窥私心理等复杂的心理状态推动着谣言从发布、轻信,增添到扩散成为焦点.①网络谣言若得不到正确引导与控制,会对受众、各类组织乃至公众人物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李妍 《新闻世界》2013,(11):102-103
自媒体是伴随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出现后的热词。进入自媒体时代后,"人人皆记者""人人皆媒体"的说法更是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热潮,作为推动自媒体发展的一大动力——微博,有着非常广泛的受众群体,微博受众参与网络社交有着种种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