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电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仪式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既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成为传播学所关注的对象.尤其在全球化语境下,一种以电视为代表的"媒介仪式",在构筑"认同的空间",提供"认同的力量"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拜祖大典"、"中国记忆"、"香港回归"等媒介仪式的考察,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作为过渡礼仪重要部分的"成人礼",是青少年进入成年的通过仪式,存在于世界上大多数文化群落中,但在历史更迭中多有失落,现代成人礼的重建过程体现了传统仪礼资源现代转型的一个缩影。湖南卫视于2009年以来,率先探索"电视成人礼",以期实现成人礼在媒介文化逻辑中的复归与再建构;电视成人礼的意义生产也为趋于同质化的电视文艺开辟了新的突围路向,凸显出隐性德育、身份赋权、国家在社会中、社会整合等系列命题,体现了电视传媒在文化建设中的文化自觉,也提供了透视国家、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具体途径与媒介样本。  相似文献   

3.
电视媒介事件与仪式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新的电视传播形态,电视媒介事件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重要"仪式".本文从仪式传播的角度,探讨电视媒介事件凝聚社会、融和情感、增进团结、传承文化、确认秩序的重要仪式功能,考察电视媒介事件的仪式传播特点、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社会语境中,仪式活动不仅体现在宗教场所,也渗透在日常生活结构中。随着现代媒介的发展,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介本身也逐渐仪式化,特别是在传统文化类的节目中,一些电视节目借助于仪式化内容的设置、传播,使得节目本身成为一种"媒介仪式",召唤了无数电视受众积极参与。而在此过程中,观众的集体记忆被唤醒,在仪式活动中开展情感的互动连结,完成客体向主体的转化,并最终实现文化和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两位传播专家在其1992年出版的专著<媒介事件>一书中将媒介事件界定为"一种特殊的电视事件",即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事件--主要是国家级的.这些事件是"电视仪式"或"节日电视",甚至是"文化表演".在文化呈现多元化,在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介的栏目或节目被不同的受众群体所选择、所分割,大众传播趋向小众、分众传播的情况下,媒介事件却始终表现出对空间、时间,从一国、数国乃至全世界的征服.在这个内涵丰富的概念范畴里,媒介事件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日常理解,成为特性鲜明的传播学术语.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如奥运会、国庆60周年大阅兵、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电视凭借其独有的传播优势成为社会庆典与仪式的主力军.传播学者戴扬与卡茨曾提出"媒介事件"的概念对电视与重大事件的这种结合进行概括,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电视事件",又可称之为"电视仪式",它们通过电视放大其震撼效果,传达的是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和仪式性的"神圣与敬畏",一般具有较重大的社会和历史意义,建构国家认同,便是其主要功能之一.电视仪式的功能:寻找失落的国家认同认同从本质上来说是个体对所属群体的一种忠诚和归属感.在人类众多认同中,国家认同是其中至为关键的一种,它是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心理活动,借此,人们得以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促进国家的发展.但是,国家认同的建立是极其漫长和困难的过程,它不仅需要一个想象共同体的集体记忆,长期的集体居住,更需要民族独立过程中建立的自尊心.  相似文献   

7.
郑英明 《传媒》2016,(24):45-46
传播学者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在《历史的现场直播——媒介事件》将"特殊的电视事件"称为"电视仪式".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电视仪式作为现代电视文化中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承担着全新的历史使命,在对内推进国民情感凝聚、国家身份认同,对外进行价值输出、文化传播方面,作用巨大.2016年9月4日,G20峰会在我国杭州召开.  相似文献   

8.
莎翁有一句著名的台词"全世界是一座大舞台",然而伴随着技术的不断革命和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里,似乎"全世界是一台大电视",不同国家民族地区和语言的人民通过电视传播能够及时共享信息,于是电视在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其中,电视艺术的视觉语言,可以说是其承载一切文化内涵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9.
孙莉 《东南传播》2012,(12):170-171
"傩戏"是常用于祭祀和大型宗族活动时举行的一种仪式,广泛存在于我国西南地区。对于安徽池州,"傩戏"也是其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本文试从传统的媒介平台"电视"及新媒体传播平台"网络"和"手机",这三种媒介对"傩戏"的文化传播方式做相关的探析。  相似文献   

10.
谢莹 《现代传播》2014,(4):149-150
为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关于深入开展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的号召,共青团湖南省委、湖南卫视与中国青年报社共同打造了一档"五四"特别节目——成人礼晚会。晚会根据电视媒介的传播特色和受众特点,对仪式的整体构造进行了重组。2009年至今,该节目连续五年成为同时段4—24岁观众群的收视冠军,为这一仪式的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通过梳理成人礼与电视及现代生活的因果脉络,来寻觅传统仪式与现代媒介文化的可能交集,并对其社会功能及文  相似文献   

11.
国家的仪式——《新闻联播》的传播文化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某种意义上,作为国家政治权威与秩序象征的<新闻联播>,是中国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仪式.本文运用传播文化学理论,以"国家仪式"的视角,分别从电视仪式与政治权威秩序的确立,电视日常收看与社会整合,新闻共同体与国家认同建构三部分,论述<新闻联播>的政治秩序功能、社会整合功能及身份认同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周文 《现代传播》2008,(2):86-88
本文从人类的各种古老仪式、民间仪式、日常生活仪式、节日仪式、庆典仪式等出发,提出"民族国家仪式"的概念,呼吁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仪式,指出它是中华民族古老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时代的象征、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的象征.结合仪式的有关特点,文章对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仪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了研究,重点是对精神文化内核、具体表现模式、电视传播等的探讨.本文对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仪式作了初步的探究,但愿能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个老掉牙的话题,又是个要不断补充的话题。说它是老掉牙的话题,是因为有些人早就对此有了界定,说"电视文化是娱乐文化","电视文化是消遣文化","电视文化是快餐文化",甚至有些文化人煞有介事地说"电视你还要糟蹋什么"!"文学千万别嫁给电视"等。说它是个要不断补充的话题,是因为它在各个领域区别、彰显、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新的文化。  相似文献   

14.
电视偶像作为青少年亚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当下文化、个人价值、人群心理等方面所体现的意识形态背景,也体现了商业主义、消费文化、媒介奇观以及对青少年培养的文化变迁.笔者溯回上世纪80年代,从国内电视偶像建构之流变出发,解析该过程中的青少年亚文化心理诉求,包括抵抗仪式、身份认同、身体快感及视觉狂欢,追问当下电视偶像建构的文化意义,既看到文化之梦,又看到文化之痛.文章在既肯定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又葆有清醒的价值评判与审美导向的基础上,呼吁关注"80后"、"90后"族群的文化安全,健全电视偶像建构机制,构建和谐、健康、多元的青少年文化.  相似文献   

15.
2014年,注定是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电视剧很好地贯彻了"中国梦"的主题精神;纪录片第一次列入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且资金等扶持力度较大;电视文艺节目有"浓妆",也有"淡抹",二者共荣共生……2014年,中国电视艺术发展依旧面临着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形势,各种力量相互角逐交织,形成了激烈异常的竞争环境。值得钦佩的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背景,中国电视人努力探索,在电视剧、电视文艺、电视纪录片等节目的  相似文献   

16.
刘敏 《传媒》2007,(9):45-46
学术与电视媒介的结合,会产生什么样的图景,会有怎样的传播效果?看看时下的"电视讲坛"热就可管窥其中一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从"品三国"到"读论语",从易中天到于丹,每一个专题,每一个主讲学者,都会掀起一股"文化热浪";也有虽不"热"但形成特定受众群的,如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再加上其他各台陆续涌现出的各类"电视讲坛",建构起了一幅全新的电视学术生态图景.  相似文献   

17.
徐艳 《新闻知识》2007,(11):70-71
著名的思想家泰勒把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定义为"文化和文明就其人类学意义上看是知识信念、艺术、伦理、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需要的其他能力和习惯所构成的综合体",换言之,文化就是"共同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某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见诸于该民族的艺术、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之中"。那么,电视文化是什么呢?由于电视是一种大众媒介,是用来传播视听觉符号的,因而,我们可以将有电视传播的符号内容统称为电视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电视文化应该属于大众文化,是一种实用性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21,(3):73-83
电视的未来考古,是电视媒介考古和电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电视媒介的技术特性,使其必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作为人类曾经最为亲近的"视觉机器",电视未来的失却中依然潜藏着可能。从"动态视窗"到"全知视觉",再到"交互视界",电视未来一般想象形态的流变与人类社会的媒介化进程相同构。电视的未来考古研究,即是从"过去的电视媒介"中发现与译解电视未来想象的文化密码。虚拟媒介考古学和未来考古学等理论资源,为其研究的路径及方法制定提供重要参照。作为电视史研究的新视角,以中国电视为例进行未来考古初探,有助于在回思过去中重识当下,进而开拓未来寻回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电视媒介事件已成为生活中一种重要且常见的"仪式".本文从仪式传播的角度,选取三个实际案例,即2016年央视猴年春晚、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和2016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仪式的直播视频,利用电视媒介符号系统,包括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来具体分析,探讨出不同类型的电视媒介事件具有民族凝聚、文化传承,国家认同、信仰共享以及整合维系民族自豪等方面的重要仪式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浅析媒介事件的仪式直播如何建构这些功能.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5,(23)
新闻性与艺术性,抑或强调信息传递与尊尚艺术审美之间,常常在电视创作实践中发生扭结与互渗。央视春晚的仪式节目恰是电视节目新闻性与艺术性扭结与互渗的产物,是深具仪式感的节目样态,是一台晚会情绪与情感的释放点,也是"电视的权力"在春晚中的施予与再现。通过文本细读,此类节目呈现出作为插叙短语的仪式套装、作为新闻事件的仪式再现、作为意义阐释的仪式展演等三种程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