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日,“孩子他娘”(网名)因为“100万淘宝败家史”在互联网世界引来众多关注,成为近期蹿红网络的又一位网络红人。“孩子他娘”的新书《Happy女人Happy购》又被多家门户网站的读书频道列入推荐书目,书中内容受到众多网友热捧。  相似文献   

2.
王迅 《记者摇篮》2006,(10):34-36
近几年来,网民数量迅速增长,网络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第二生活空间。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论力量也逐渐壮大,一些问题随之出现。本文以“铜须事件”为例,探讨网络舆论中网民公共言论责任的缺失。“铜须事件”简述发生在今年上半年的“铜须门”事件,被称为“2006年最具轰动性的网络事件”。《纽约时报》国际新闻部的头条也关注了此事件,标题是“中国网民强加道德批判”。一位网名为“锋刃透骨寒”的网友发帖,讲述了和他结婚六年的妻子与网名为“铜须”的男子发生一夜情的婚外恋事件。这位苦主还将两人的聊天记录,以及当事人铜须的QQ号码公…  相似文献   

3.
本文中所说的“网络红人”,是指在网络上受到网民关注而走红的人。人在虚拟的网络媒介形象和真实的社会人之间不断转化,而其自身的某一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网络红人”。因此,“网络红人”的产生不是自发的,而是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红人”、网络推手、  相似文献   

4.
符聪 《东南传播》2011,(9):131-132
网络红人“犀利哥”被走红、被出名到成为大众消费符号的对象,历时仅仅60天,网络这一“符号工厂”为网络红人的生产、传播、消费提供了温床。  相似文献   

5.
张晓捷 《东南传播》2011,(12):53-54
网络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正在无所不在地改变着社会文化生活的模式,这其中对传统意义上偶像的生存模式和偶像的消费群体的消费模式产生影响。在网络语境中,“网络红人”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网络红人”本身所具有的特质与传统意义上偶像的特质不尽相同。其某些特质被放大,某些特质则被缩小或抑制。本文将以网络红人“凤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  相似文献   

6.
网络舆论监督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一种较为积极的正面力量,而网络暴力则成为一种消极表现,虽然网络暴力的本意也是希望通过网络舆论,监督那些有违社会道德和关乎公众利益的事情,但是在监督的过程中,舆论的作用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与“监督”的初衷发生了背离,通过虚拟的舆论压力对当事人的现实生活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将网络舆论监督异化为网络暴力。  相似文献   

7.
舆论监督 是职责也是义务 我们党历来重视新闻舆论监督,改革开放以来,舆论监督被提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发挥了突出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党政监督、法律监督、民主和民主党派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五大监督”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监督体系,舆论监督是这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舆论监督为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所以监视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论,民意表达的平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金  闵大洪 《青年记者》2004,(10):37-39
赵:闵教授,您好! 很高兴今天能和您聊一聊网络舆论的问题。我们知道,传统媒体在发布新闻、引导舆论、监督社会时,话语权主要是由媒体方控制,公众难以享有充分的话语权。而网络的交互性特征为网络传播新闻、进行舆论监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得普通受众拥有了话语权,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发表关于社会事务、甚至对政府、政府官员的意见与建议。人民网当年对“南丹事件”的报道让人记忆犹新,近一段时间,黄金高在“强国论坛”上的长信、“中国舆论监督网”对原济宁下跪副市长的事件披露,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下跪副市长”也因此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被逮捕。这些事例表明,网络正在成为民意表达的重要  相似文献   

9.
舆论监督,是媒体频繁出现、政府高度关注、人们广泛议论、学界普遍探讨的话题。舆论起源于文化,从属于政治。它既是一种文化、道德、哲学、法律的客观反映,也是对这种文化、道德、哲学、法律的弘扬传播。最初的舆论褒贬皆有,纸质媒体出现后,舆论衍生出舆沦监督这一新品种。尤其当舆论监督搭乘上文字、印刷、视听和网络这些影响巨大的媒体快车之后,更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内容。经过近现代的发展,舆论监督成为一种独立门类,是新闻媒体在法律和行政许可范围内行使职能,对行政权力、公共政策、社会事务、公众利益的失衡与偏差进行批评报道的一种方式。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对舆论监督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舆论”被一些学者称为除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力”,其独特的监督作用已成为维护社会公正的强大力量。舆论监督被公认为实现社会有序运行的必要机制。作为一档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舆论监督既是职责所在、民生所系,更是立身之本。  相似文献   

11.
网络媒体的有效舆论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论监督,亦称新闻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群众通过新闻舆论表达社会普遍性意见,并以此对各级党政机关的工作及其他工作人员、对社会事务实行监督。网络舆论监督即广大公众利用网络空间发表言论、表达意见、实现监督。网络传播的出现彻底地打破了“子弹论”、“皮下注射论”,网络媒体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已经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哈尔滨警察命案”为例,着重对网络中“舆论监督”与“滥用监督权”进行论述。分析“哈尔滨六警察”命案中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提出网络媒介监督是草根话语自由观点的交锋,分析了当前社会中存在着滥用网络舆论监督权的现象。在新时期下,应该正视网络信用危机,防止网络环境的沙漠化,提出积极构建健康网络舆论环境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舆论监督本质上是新闻机构参与社会生活、反映社会当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帮助有关部门及早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但是因为舆论监督要监察人的言行,要“揭短”、“亮丑”,自然是被监察对象不愿意、不高兴的事。他们会千方百计对付你,阻挠你,甚至出现限制记者行动自由,抢、砸摄像机,殴打记者等恶劣行径,这就给舆论监督的第一步──前期采访,获取第一手准确的材料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此,近年来以“偷拍。偷录”为主要手段的隐性采访在我国电视新闻媒体中正被越来越多的使用。隐性采访已经成为舆论监督,尤其是电视舆论监…  相似文献   

14.
云南的"躲猫猫"事件经网络广泛传播后,网民踊跃发言,形成了若干轮规模较大、力度较强的网络舆论,对这起社会公共事件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法律制度保障、舆论环境保障和网络民意保障下,网民通过反馈性舆论监督对社会热舆论事件行使着监督权利,在凸显网民舆论监督能量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网络媒体的发达,为普通民众提供了一条开展舆论监督的便捷通道。在网络舆论监督赢得一片叫好声的同时,网络舆论暴力却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合理有效地开展网络舆论监督,防范和应对网络舆论暴力,需要具有正确的网络舆论态度和完善的网络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陈韦宏 《大观周刊》2012,(19):5-7,2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的生活必需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互联网学习、工作、购物、休闲和娱乐,互联网俨然成为了一个虚拟社会,经济关系也渐渐从实体社会渗入到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同时,发生在互联网上的盗窃、诈骗、侵占等行为也愈演愈烈,各种侵犯网络虚拟财产的案件层出不穷。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将刑法285条补充了两款,其中第二款的罪名是“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纳入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使司法实践在面对侵犯网络虚拟财产的案件时有理有据。 但是,笔者却不认同该条款存在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应当将侵犯网络虚拟财产的行为纳入侵犯财产罪中。本文试图从分析网络虚拟财产的内容、性质入手,充分解析侵犯网络虚拟财产行为的性质以及构成犯罪的四大要件,并论述侵犯网络虚拟财产纳入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的缺陷,并对立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论文缩微     
舆论监督与监督舆论 常歌在《新闻论坛》上撰文论述,舆论监督具备了沟通法律与道德的中介功能。就监督的对象来看,舆论监督直接面对的是各级行政执法部门、经济部门、社会百态;就舆论监督的功能来看,权力阶层的违法行为与社会不法行为正是通过舆论监督昭然于世,或受法律制裁,或受道德谴责。 舆论监督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没有民主的舆论氛围和法律的有力保护,舆论监督的进程注定是漫长而艰难的。舆论监督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把“双刃剑”。舆论监督与监督下的舆论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两种权利与义务。既然是在民主与法…  相似文献   

18.
羿克 《今传媒》2013,(1):24
在当今社会各种矛盾的凸显的情况下,媒体已经成为表达各种矛盾激化和意见的一种介质,舆论监督作为公共意见的媒介表达,其作用在传媒技术不断革新和进步的时代逐渐显现出来。而传媒与司法的关系从过去的对立关系,渐渐的转变成具有监护权的相对合作关系,媒体舆论对司法审判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媒体舆论监督到新闻法制,各位学者专家从舆论传媒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舆论传媒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契合关系、舆论传媒与司法独立  相似文献   

19.
在当下微信、微博、QQ等各种网络手段日益普及的情况下,舆论的影响愈加突出,起到了社会监督的作用.但是,“舆论审判”的现象,所产生的影响甚至左右了司法审判,舆论不能替代法律,如何引导、用好舆论,值得媒体人深思. 良好的舆论氛围助力司法审判 在前不久的于欢“辱母杀人案”中,舆论监督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确保了司法审判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20.
我国宪法没有出现“舆论监督权”的字眼.其他法律、法规也没有对舆论监督权的法律定义.一般而言,舆论监督权包括言论自由、表达自由、新闻出版自由等方面。舆论监督权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以及整个社会必备的权利.只有具备了这一权利,人民才有可能发表自己的各种主张,政要官员等公众人物才有可能受到真正的舆论监督,才能揭露、防范和打击腐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