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斯麦兹(Dalls Smythe)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从经济学视角透析媒介、受众、广告商三者间关系的"受众商品论".该理论认为媒介的最终产品不是通常人们所认为的消息、思想、形象、娱乐、言论和信息,而是使用媒介的受众.媒介通过提供各种节目作为"免费午餐"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形成"受众力"商品,并把该商品出售给广告商借以获得报酬.在这一过程中,"受众力是被制造、被出售、被购买以及被消费的,有自己的价值①",因此是一种商品.  相似文献   

2.
聂宇飞 《东南传播》2020,(12):95-97
受众商品是传播政治学的奠基理论之一,从唯物史观出发,打开了大众传媒工业研究的全新视角。但是传媒随着人文、科技、资本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数字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十年里,受众商品也出现新表征。因此,试图观察"受众商品"理论中提的经济角色在数字化过程中的变化,总结出全新的受众商品规格——"设备镜像",以窥探在数字媒介时代受众被剥削的路径。发现不仅在个体维度上剥削范围外延,甚至完成了对公共资源的价值掠夺。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是从媒介发展的角度来看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传播关系的变化。在本文中,笔者提出这种关系的变化呈现"几"字型,主要是看到了媒介在发展过程中被赋予了社会变革和发展的烙印,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这种变化说明了媒介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同步的,本文主要是说受众相对于传播者来说地位的变化。受众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的同时也在做着不同的反应,他们的地位的变化受他们自身的条件和社会给予他们的社会地位、环境还有民主意识的影响。社会的各行业在发展,尤其是经济科技的发展更是带动了媒介多样化的变革,为了维护社会同化和持续性的发展,加大对主流媒介的使用就成为了必然之举。总的来说,社会对受众的影响是由传播媒介以各种形式的引导和干涉表现的,社会的发展给予了媒介以各种性质,这表现在传受双方的关系上就是一种本文所说的"几"字型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4,(12):32-35
本文从媒介实践的视角对受众商品论在我国的现实存在进行了简析,从社会、政治、传播、经济四个维度对受众商品论在我国媒介实践中的生存、演化状况进行了反思、解读,指出受众商品论应警示性别歧视固化倾向、避免对媒介主导意识形态功能的忽视,展现了受众商品论在我国新媒介生态中不断被演化、商业模式不断被重构并投射到媒介实践中,从而不断焕发出新生命力的图景,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我国媒介生态环境下的受众商品论四维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5.
刘清生  杨琴 《传媒》2016,(20):81-83
新媒体时代,受众与媒介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两者形成了双向作用的依存关系.从媒介供给和受众需求两个层面来分析,媒介更加突显"受众本位"意识,加强媒介供给,在满足受众多元化需求的同时,增加受众黏度,强化受众对媒介的依赖,受众则要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保持理性,避免过度媒介依赖.  相似文献   

6.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通过探究传播资源的生产、分配与流通的问题,提出了"受众商品论"的观点。注意力经济时代,注意力作为一种稀缺资源,被媒体用来作为商业活动的重要商品。本文从"受众商品化"展开,论述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和注意力经济学派对"商品化"的两种学术观点,阐述"注意力商品化"与"受众商品化"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个人消费在当代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重要,我们进入了消费社会,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消费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消费行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深入到物质消费领域,也深入到了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领域.作为精神文化消费最主要途径的媒介消费也被打上了消费社会的烙印.伴随着传媒产业市场化变革,受众逐渐被视为市场中的商品"消费者","受众即消费者"的受众观也在学界一度盛行起来.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并不认同"受众即消费者"的受众观.那么,消费经济时代的到来究竟带来了哪些变革,受众在消费社会中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相似文献   

8.
我国受众的对抗式解码现象一直处于隐蔽状态。跨入新媒体时代,互联网迅速普及,使得这种现象表现由背后走向公开。受众参与言论的门槛被降低,网络平台在提供充分话语权的同时,也成了网民发表批评性意见甚至发泄负面情绪的地方。笔者认为,网民的非理性"对抗"表现与当下媒体报道的引导、网民的草根心态等都有关系。只有科学引导舆论,提升受众媒介素养,才能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9.
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与人的关系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异化,在此背景下的网络舆情呈现出信息接收过载、受众情感分裂、大众文化失焦的特征。身处媒介社会,正确处理网络舆情是新媒体时代的重要命题。笔者将基于异化理论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并提出媒体、政府及受众个人的相关治理措施,以期正确对待人媒关系,建立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0.
技术是推动传媒发展的主要力量,它不仅使媒介存在的形式发生重大变化,而且改变着传媒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在传媒技术的推动下,广电传媒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受众由原来的"受传者"变成了新媒体环境下广电传媒的"参与者"、广电内容的"提供者"以及广电服务的"享受者".同时,在信息泛滥的当今时代,广电传媒不得不以内容的细分来吸引有着不同需求的受众,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夺已经被"细分化"了的受众.  相似文献   

11.
<正>像企业需要进行"客户关系管理"一样,媒体需要进行"用户关系管理"。这种管理在大数据时代显得尤其紧迫和重要。这里所说的"用户"就是在传统媒体时代我们所说的"受众"。在进入新媒体时代以后,各种新的媒介形式不断地出现,信息传播手段和受众行为的变化,改变了原有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受众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性,"受众"这个说法也逐渐地被"用户"取代。媒体的"用户关系管理"是指在从各种来源中得到用户信息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用户信息,并把分析结果用于与用户互动交流、进行针对性地信息发布,以及进  相似文献   

12.
手机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大媒体",无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还是在受众生活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对媒介的依赖现象越来越明显。本文中将透过媒介的"高频化"使用、"器官化"发展、"奴隶性"依赖这三个方面的表征,深入探析受众媒介依赖的原因,探讨媒介依赖之于受众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媒介两级交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健 《现代传播》2003,(6):68-72
本文通过分析媒介最重要的两类关系公众 :受众与广告客户如何与媒介交易价值 ,满足各自需求来论述媒介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交易中的两级特性。描述媒介两级交易中 ,受众、广告客户与媒介三者之间的交易关系、交易中介体———注意力资源及交易模型。从媒介交易的特征探讨媒介经营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模式与传受关系正在迅速发生变化.对受众来说,新媒体环境正在催生"参与式文化",受众从以往"传统媒介的靶子"转型为媒介的"管理者",因此促成了受众媒介素养的转型,从以往强调受众对待媒介时的批判能力到强调受众的自我选择和管理.根据这一变化,有学者构建了"媒介素养之塔"理论框架,据此框架,受众的媒介素养可以从媒介安全素养、媒介交互素养、媒介学习素养、媒介文化素养四个层次分析.  相似文献   

15.
周桂羽 《东南传播》2023,(4):128-131
跨媒体叙事是我们时代重要的叙述模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深刻影响着后媒介时代的受众。受众是媒体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媒介融合带来的权力变动影响着跨媒体叙事文本的生产过程。同时受众作为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其与信息生产者的权力关系也深刻影响着跨媒体叙事产业的发展。基于赋权理论视角,从意义生产与解读、受众内部的权力关系、受众与资方的经济博弈三个维度分析后媒介时代如何赋权受众。研究发现,在后媒介时代,跨媒体叙事不仅赋予受众极大的生产权力,同时也提升了受众解码信息的自主性。受众内部之间、资方与受众之间在权力的博弈中寻求平衡。不同维度上的权力重构在文化与经济上共同促进了跨媒体叙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数字革命和网络化个人主义浪潮下,媒介信息、内容、价值和观点的复杂多变性和非透明性让传统的媒介素养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挑战和削弱。数字时代的媒介素养要求媒介用户实现从扁平化、无否定的"单向度"到会思考、敢质疑、勇批判的"多维度"的蜕变,也就是数字化批判性媒介素养的形成。这种"多维度"主要体现在媒介认知、媒介参与、媒介再现等多方面。笔者认为,推动受众从单一性的否定到差异化认同的转变、重视公民意识的培养和主体性建构、强调媒介赋权和社会化参与,是形成数字时代具有多维度的批判性媒介素养的个性化"媒介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一、媒介话语权在受众影响过程中传播模式的应用当人们力图从社会层面分析话语权与受众利益关系来试图找到平衡话语占有权有效策略时,我们更加不能忽视话语权在媒介传播过程中所运用的传播模式的影响。媒介的态度被投入公众舆论中,来制造"同意"。媒介话语如  相似文献   

18.
在媒介经营管理时代,网站与受众的互动直接关系着网站的发展。但是经营者往往只关注与受众的情感互动,旨在加强与受众的密切关系而忽略了只要受众与互联网连接互动行为就已经发生的"非情感互动"。在大数据时代,用户与网站之间的数据互动对网络信息传播和网站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全媒体时代实现了各种传播介质的交互传播,各种媒介不仅在内容、渠道、形式、功能等层面深度融合,还调动了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全部感官,提供形象化、细致化、全面化的信息资讯。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写了信息传播的历史,使媒介和受众迅速实现"身份对接",进而重构了媒体与受众的关系,创造出全新的受众观。  相似文献   

20.
新兴媒介转变了广告传播生态环境中的信息流通模式,与此同时,"瞬连"的网络环境使得主动消费群体日益崛起,网络广告与受众之间的关系顺势而变,重新洗牌。本文通过对新广告形态与新受众形态进行研究,分析互联网大背景下广告与受众的"新关系"及其影响,主要表现为"品牌效应"已转变为"用户品牌",品牌的价值更多的体现为"互动"的价值等,只有洞悉广告与受众这种"新关系"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