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婧 《新闻世界》2012,(8):286-287
伴随社会转型与变革,记者的从业环境发生了变化,记者的职业理念也经历着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本文试以《南方都市报》的六篇“记者节社论”为基础,从职业定位、职业追求和职业精神三个方面来分析新时期以来我国新闻记者职业理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徐冬仙 《新闻传播》2009,(11):82-82
近几年来,记者这一职业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加上部分记者在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责任等诸多方面出现一些偏差和缺失,在关于利益冲突、新闻真实性等问题上,记者的行为常会引起公众的议论。在这里,我就年轻记者的职业道德建设,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3.
盛芳 《新闻通讯》2009,(1):36-37
转型时期的中国正处在新旧秩序和价值观的断裂与碰撞中,社会心理出现混乱与多元化,过去不曾预想的各种问题、现象每天都在上演,这样一个时代对新闻记者来说是可以大显身手的时代。一个个优秀的记者践行着自己的新闻理念并付诸新闻报道,扮演着多样化的社会角色,记者的职业意识由此出现分化。笔者试图对深度报道中记者角色认知和群体职业意识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4.
胡蕾  王兴华 《传媒》2022,(18):81-83
记者是新闻传媒行业的主力军,他们对职业的认知状况对行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武汉市某报业集团记者群体为访谈对象,以记者对新闻职业的认知为主题,从专业新闻机构认知、新闻理念认知、职业角色认知三个方面展开深度访谈,结合访谈内容,对媒体转型发展大环境下记者的职业认同与困境进行探究,试图从学术理论的角度阐述媒体转型发展对记者职业认知的影响,并积极探索提升新闻记者职业认同的有效途径,从而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记者:最与时俱进的职业 在如今的各种职业中,记者这一职业堪称最与时俱进的职业了,不仅最新发生的事情记者最先知道,而且有些还没发生将要发生的事情也是记者最先知道的,时代的烙印也最深地留在了记者的身上。通过对不同时代记者的观察对比,我们就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每个时代记者的工作方式、职业理想都是不同的,这也直接体现在了他们的作品中,他们记录着时代,同时也被时代着色,不同年代的新闻作品体现着那个年代的特有的色调。  相似文献   

6.
记者:最与时俱进的职业 在如今的各种职业中.记者这一职业堪称最与时俱进的职业了,不仅最新发生的事情记者最先知道,而且有些还没发生将要发生的事情也是记者最先知道的,时代的烙印也最深地留在了记者的身上.通过对不同时代记者的观察对比,我们就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每个时代记者的工作方式,职业理想都是不同的,这也直接体现在了他们的作品中,他们记录着时代,同时也被时代着色,不同年代的新闻作品体现着那个年代的特有的色调.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作为与基层最接近的地市报,在"走、转、改"中承载着百姓更多的期待。如何避免模式化、同质化,克服可能出现的疲惫状态,把地市报联系群众、深入基层的传统发扬光大?首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从战略高度把"走、转、改"作为培养人才、锻炼队伍的必经之路,让基层意识、群众理念融入编辑记者的血液并成为价值理念,使编辑记者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走、转、改"常态化的关键在于培养和锻炼记者,要敢于起用年轻记者,在压担子中促其快速成长,培养意志力;要鼓励、督促年轻记者多走基层,培养他们发现新闻的能力;要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优势,培养年轻的业务骨干。  相似文献   

8.
数年来,不断发展的新闻职业理念和一系列操作性规范都在要求记者要尽可能“专业”地去观察和记录事实,而不是制造事实或成为事实的一部分。这个道理很简单,就是“旁观者清”,与事件保持一定的距离,观察才比较可信。新闻客观性认为,记者的角色定位应是致力于追求真相的社会记录者,而这一角色并非天生具有,需要一系列职业理念和规范来约束记者行为,建构合格的记录者形象。一方面,记者要在个人表达上做出一定的让步,以维护记者在新闻报道上的公信力和话语地位。  相似文献   

9.
本文区分了当下我国记者的四种职业角色及其特征:宣传者、参与者、营利者和观察者。勾勒出我国记者职业角色的变迁及其趋势。这四种职业角色共存,共同影响着我国新闻界的现状及走势。  相似文献   

10.
新闻敏感性是记者的新闻生命,是记者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综合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记者的职业命运。新闻敏感是记者识别客观事物新闻价值的特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中国青年报》记者群体为例,通过深度访谈中呈现的传者的"自我言说",探究中国记者职业身份认同状况的"当下"。研究发现:《中国青年报》记者群体表现出积极的职业身份认同。其中,"国家-媒体"边界关系的突破与重建、来自公众(读者)的正向反馈、以及群体内互动在记者职业身份认同的建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其背后的建构逻辑。但同时,一种普遍的"思想和行为的分裂"不容忽视。这种分裂导致媒体和记者"半官、半商、半文、半武"的身份尴尬,影响着共同价值观的形成,给记者群体的职业身份认同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12.
方惠 《新闻世界》2012,(9):217-218
本文以《南方都市报》历年记者节社论为例来分析记者行业的生存境况及职业理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陈秋名 《新闻世界》2012,(5):153-154
民国初年,大量的报刊、记者、报人涌现,林白水就是其中之一,他有自己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有自己的办报思想,他用自己20多年的办报实践践行着他对新闻业的热爱。那么在林白水的内心深处,他对于新闻这个职业是否真的认同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4.
2003年山西繁峙金矿矿难报道中发生记者受贿事件,引发了社会对我国传媒职业道德和工作规范的关注.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部分.一位新华社的高级记者指出:"传媒界把‘加强行业自律、强调职业道德、刹住不正之风'局限于集中对有偿新闻进行专项治理,这当然是完全必要的,但就记者队伍的建设而言还远远不够.应该看到,当前损害媒体和记者声誉的,不仅是有偿新闻,还包括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责任方面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如果概括一下现在传媒在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大体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5.
新闻记者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应当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理念,为人民群众服务。作为职业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的道德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维系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而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一般社会道德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的体现。利用品德结构理论去分析阐述电影《1942》的中记者白修徳的职业行为,并以此为依据指导记者职业修养和职业品格的培养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择体制外记者为研究对象,媒体机构怎样培养和规训他们?他们又怎样挑战媒体机构既定的行事规则和职业理念?本文认为,由于身份差异造成了职业升迁的"玻璃天花板",体制外记者相比体制内记者更难对媒体机构形成归属感和忠诚感。部分体制外记者受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成名的想象"所驱使,过分强调社会影响力,造成了一些"不专业"的做法出现。最终,体制外记者要么接受改造,要么离职转行,跟媒体机构的冲突,总是以他们放弃而结局。  相似文献   

17.
廖靖文 《青年记者》2017,(25):39-40
和医生、教师等职业一样,在众声喧哗的时代,记者这一职业的权威也面临着被消解的困扰.调查报道的工作模式、铁肩担道义的职业精神、纸媒的荣光,似乎都开始远离我们. 在融媒体时代,我们该如何做记者?在我看来,这个时代更需要专业记者,在自媒体盛行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做专业记者.  相似文献   

18.
戚煊 《新闻世界》2013,(6):336-338
本文从2000年以来《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节纪念文章起,浅谈媒体记者新闻理念的传承与深化,分析职业认知的变迁与重塑。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围绕着文化记者的职业特点、职业领域和工作内容探讨了新时代文化记者应担负的传播使命。文章认为新时代文化记者具有四个职业特点:一是文化理性;二是社会教育性;三是实践活动性;四是大众趣味性。作者提出,新时代文化记者应当承担三种传播使命:一是宏扬时代精神;二是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三是讴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20.
田华 《青年记者》2016,(20):13-14
伴随着我国社会法治进程的推进,调查性报道在新旧媒体的合力下呈现增长态势.然而,调查记者群体一直处于尴尬的地位,成为法治既保护又搁浅的对象. 调查记者的概念界定 调查记者作为记者的一类,以做深度报道、揭黑报道为职业特征.伴随着上世纪80年代调查性报道在国内媒体上的广泛呈现,调查记者开始涌现.关于调查记者这一群体的身份认定至今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调查记者王克勤认为“真正的调查记者是新闻人加法律人”,这点明了调查记者的职业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