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慧佳 《今传媒》2013,(7):128-130
面对新兴媒体的冲击以及传媒环境的改变,广播的强势地位被撼动,成了某些人眼中的"弱势"媒体。山区广播由于人才、信息、技术、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其"弱势"地位更加明显。本文对山区广播的现状、特点、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分析,提出山区广播要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在观念、机制、体制、运作方式等层面突破局限,把握发展机遇,做好借力文章,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兴媒体层出不穷,继报刊、广播、电影、电视之后,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给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广播媒体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新兴媒体在对广播构成挑战的同时,也为广播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提供了众多机会。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既给广播媒体带来竞争的压力,也给广播提供了更大的舞台,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广播媒体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张斐斐 《青年记者》2012,(17):49-50
在传统的四大媒体中,广播被称为“弱势媒体”.在媒介形式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广播更是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在当前复杂的媒介飞速发展时期,广播媒体能否清醒地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能否充分借鉴其他媒体的长处,扬长避短,与新媒体融合共进,是广播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一段时间以来,广播在三大媒体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广播人也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寻找着发展模式。2001年7月诞生的江苏交通广播网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在江苏省内实现了收听率第一、覆盖率第一、广告吸纳率第一以及“零”事故率,做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以一种强势媒体的形象出现在了受众面前。江苏交通广播网的发展思路,对整个广播行业走出低谷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海涛 《视听界》2011,(6):36-38
相较于电视、纸媒,广播是弱势媒体;但是在快速变幻的媒体环境中,广播过去的劣势成为今天的优势。广播是听觉媒体,新媒体的崛起,会跟电视、平媒争眼球,而广播与新媒体只有互补关系,没有替代关系。新媒体让广播新闻拥有了“可视化”的平台,广播的公信力、及时性嫁接上新媒体的广泛性、互动性,让广播新闻如虎添翼。  相似文献   

6.
杨德才 《新闻界》2004,(2):78-78,73
广播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她曾经辉煌过。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广播多少显得有些没落。“弱势媒体”的称号不知什么时候被戴在了头上,连一些广播从业者自己都显得底气不足。广播正经受着“时不山人”的创痛。  相似文献   

7.
曾建斌 《新闻前哨》2011,(10):62-63,68
随着新媒体的大量涌现,传统媒体尤其是广播媒体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广播新闻的弱势地位似乎更加突出。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广播新闻原有的一些优势正在消失,原有的一些劣势更趋明显,听众群有萎缩的迹象.社会影响力也有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地方广播在当地媒体中,已经不再占优势地位,甚至一度滑落到了弱势媒体的行列。笔者认为,只有明确频率的分工和定位,引进和善用人才,打造优质节目,通过举办大型社会活动扩大影响力,才能真正发挥地方广播难以替代的优势,充分开发自身发展空间和投资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信息时代,比较电视媒体,广播处于公认的弱势地位,但分析广播与电视的强弱高下,不应停留在思辩的层面,而要回到现实中来,为工作实践服务。借助理性认识拟定和探索广播摆脱困境、祛弱图强的途径,广播媒体首先就应找准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调整事业发展战略。每一个时代,都必须有与它相适应的广播事业发展战略。1983年国家提出的“四级办广播”战略,为扩大广播覆盖、促进广播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高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
我们必须承认,广播与电视相比,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但是,尽管广播处于弱势地位,几十年来,广播业惨淡经营,勉力支撑,直至发展了调频广播和半导体技术后。广播业才在1980年代迎来了全球范围内的复兴。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广播业也恢复繁荣,广播广告事业也开始发展起来。但是,与其他媒体相比,广播广告所占的市场份额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张海燕 《新闻窗》2011,(1):56-57
随着传媒业“合竞时代”的到来,作为县级广播而言,如何抓住机遇适应变革,进而做强优势、重振雄风,是摆在广播人面前的现实课题。这些年来,实事求是地讲,我们不仅经常看到因为“广播是弱势媒体”的社会偏见而产生的种种尴尬的现实,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媒体模式迅速的发展,传统的四大媒体受到了猛烈的冲击,特别是本就被称作是“弱势媒体”的广播,那么字这个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时期,广播媒体应该如何与新媒体融合互动,开拓自己的一席之地?本文就以传统的广播媒体为例,阐述新旧媒体的融合互动.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上曾一度辉煌的广播媒介,如今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渐处弱势。广播在战争和抗险救灾等应急状态中异乎寻常、超出其他媒体的出彩表现,若能转化为广播工作的常态,充分发挥其无障碍传播、快捷反应等优势,则能在新视听语境中保持其独有的地位,重现昔日辉煌也会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媒介融合"作为一个流行词汇在传媒行业得到广泛的关注。特别是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媒介融合的现象日益广泛。对于广播媒体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鉴于此,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媒体融合的模式探讨进行了探讨。80年代后期,电视的出现和普及使其成为传媒领域的明星,并迅速取代了广播的传媒优势地位,广播媒体成为弱势媒体。自此以后,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纷纷出现,迅速占领传媒市场,这些新媒体传播及时、覆盖面广,而且收听方便、与受众互动性比较强,打破了媒介传媒的神秘性,人人都成为新闻  相似文献   

15.
广播在我国的传媒史上曾辉煌一时。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电视媒体的出现和普及,广播的听众锐减,广播逐步由“一枝独秀”转为“弱势”媒体。当时就曾有人预言:广播媒体即将消亡。虽然,现在这个预言并未完全应验,广播依旧存在并获得了发展。但是,传统媒体、新媒体群雄并起,尤其是后者突飞猛进,不断蚕食传统媒体市场,广播确乎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16.
对于“弱势媒体”的这一新说我是最近才接受的,其实作为一种现象它早已存在,只是它更形象地比喻了当今社会激烈的媒体竞争。眼下报纸电视甚至网络正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惟独广播显得冷冷清清,特别是县级广播更是门庭冷落。广播在六七十年代的辉煌场面已成为历史留在老广播人的心里,“广老三”的称号更是把广播定格为一种弱势媒体。  相似文献   

17.
广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发展,是现代经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宣传与营销手段。然而,广播广告却有点生不逢时,广播“吃香”于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活跃,市场竞争激烈,大量的广告涌入了后起之秀的有声有像、图文并茂的电视和报纸媒体,近年来路牌、灯箱、网上广告又使“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像)”的广播广告再次受到冷落。在同地同级电台与电视台比较中,广播广告一般只占电视广告的十分之一,有的还不及这个数字。尽管广播及其广告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媒体本身有弱势,但也应当看到媒体的优势和潜力,应扬…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融媒体”“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打了广播等传统媒体一个措手不及,收听收视率逐年下降。地方广播面临的挑战更加巨大,也开始寻求融媒体的发展道路。在融媒体条件下,地方广播如何才能快速步入融媒体时代成了众多广播人思考的问题。本文从节目内容优质且贴合受众需求、立足传统释放“短音频”惊人力量、发挥人才优势让优秀广播人才为新媒体站台、打造优秀的融媒体团队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期望给大家以启迪。  相似文献   

19.
王雁 《视听纵横》2003,(4):95-96
从传统的意义上来看,广播媒体是单介质媒介,只靠声音一种方式进行传播,没有电视生动形象和报纸详尽深刻。广播的传播是线性的,稍纵即逝。另外,整个社会重电视轻广播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广播的社会影响力相对报纸、电视来说较差,广告的经营规模也没有报纸、电视大。因此,很多人认定广播就是一个弱势媒体,甚至在谈及广播发展时也往往是“弱势媒体当自强”的自哀自怜的味道。  相似文献   

20.
新闻是媒体之本,媒体传播新闻的时效如何,是大众在获取信息时取舍的标准之一.而广播除具有伴随性收听、完全解放受众视觉的特点以外,最大的优势就是快捷了,报道速度可以快到与事件发展同步.特别是突发事件、突发新闻,任何媒体都难以做到象广播那样快速、方便.这就是广播的优势.广播作为不可或缺的新闻媒体,发挥其特有的时效优势,做足时效文章,或许是广播走出"弱势"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