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张良君 《今传媒》2006,(4X):62-62
普利策曾经在《北美评论》上写到:“一个人的‘新闻鼻’可以在摇篮里诞生,但是他的新闻直觉却不可以是天生的。跟许多伟大的素质一样,新闻直觉需要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来嗅出和判断善恶、是非、真假、美丑、成功失败。”他所强调的是在新闻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笔在新闻事业史教学中,一直探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力求在新闻事业史的教学中,能够把传授知识和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结合起来,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深感“课前播报训练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刘兢  彭柳 《青年记者》2016,(14):118-119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视野和研究性思维,是我们应对当前大部分高校院系之间壁垒森严、新闻专业课堂与业界脱节等现实问题的阶段性目标.“结合精神传承、知识地图呈现和思想操练这三大主题的讲授,是现阶段大多数高校新闻院系的新闻评论教学可以尝试的一条新思路.”① 经过数年实践,我们发现,这一思路的局限,在于仅将新闻专业学生视为“新闻专业学生”,而未将他们放在范围更为宽泛的“人文与社会科学专业学生”这一身份下审视,不利于他们真正成为既有专业新闻素养、又有基本人文社科素养的人才.我们尝试在新闻专业本科三年级《高级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进行新探索,期待学生养成下列素质:“有想更好了解世界的好奇心,能提出创造性问题,习惯问‘为什么’,使用由可靠信源提供的信息资料……善于寻找不同方案,不轻易下判断,清楚所知界限和偏见.”②  相似文献   

3.
周叶飞  闫宏伟 《新闻知识》2023,(8):76-79+96
新闻实务课程的建设,提倡在课堂内引入高度“真实”的采编教学场景,打通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壁垒,构建协作、互补、进阶的课程群,同时把课堂理论应用到基层实践,提升学生的复杂事件报道能力、影像叙事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和新媒体视频传播能力,最终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闻作品。塑造新闻实务课程的“实践感”,旨在提升学生的业务能力、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4.
魏微 《新闻传播》2023,(12):79-81
新闻生产和播报质量将会对社会舆论导向产生重要影响,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传播媒介丰富,新闻产业逐渐走上转型升级之路,其生产、播报工作面临新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以切实提高新闻生产、播报质效,实现新闻创优为目标,对“四力”在新闻创作领域的实际应用策略加以探究。文章先对“四力”内涵及其与新闻创优的关系进行简要分析,然后结合实践探讨新闻创优的现实需求,最后提出基于“四力”的新闻创优途径,希望能为相关工作人员带来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国内外新闻传播硕士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入手,洞悉西部新闻传播学硕士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短板——培养方式的模仿、教学经验的匮乏、培养机制的不完善等,提出建构“开放·融合·实践”的理念,立足西部传媒发展,探索区域化的新闻传播学硕士生培养体系,即建构目标明确的课程模块,包括平台课、实践课、研究课和特色课,实现研究生的分类培养与区域针对性培养,促进学生专业成才与精神成长.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科技发展,新闻行业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高校新闻课程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新闻行业发展以及教学的需求,由于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教学效率难以提升,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新型课教学模式,使得新闻教学得以发展。本文针对高校新闻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开展的必要性、高校新闻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情况,通过其教师可以熟练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并调整教学方案,确保学生学习主动性得以快速提升。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高校新闻专业学科加强实践教学的内容为指导,以学生采写能力的提高效果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学生新闻专业能力为核心,以“高校+政府”模式为例,将合作办学、开放教学定为方向,以加强学生社会认知为主导,构建培养具有新闻专业能力的学生的实践方案,这对推进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培养新闻专业应用型人才具有一定的开拓和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8.
秦著 《采.写.编》2022,(12):83-85
我国主流媒体在建设性新闻的实践中不断秉持着正确的舆论导向,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宣传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新闻报道,增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在促进我国新闻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做出巨大贡献。自从建设性新闻的概念被引入国内后,各类主流媒体及学者便对其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及研究。文章将通过对建设性新闻定义与基本特征的介绍,探讨主流媒体在新闻的播报过程中对建设性新闻的实践应用,总结我国主流媒体在新闻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挑战,使得建设性新闻与我国的主流媒体能够更好地融合。  相似文献   

9.
林杨 《河北广播》2007,(2):81-82
随着时代的发展,广播新闻类节目的播报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变革。从当初的“播新闻”派生出“说新闻”、“聊新闻”。直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广播新闻的播报方式还是沿用“播新闻”。字正腔圆、语势稳健、节奏明快、庄重大气是其主要特点,但也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进入本世纪,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环境越来越宽松,作为大众传媒的广播为了适应听众多元化的需求,“说新闻”、“聊新闻”等新闻节目播音方式相继出现,并逐渐被受众接受。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的新闻教育在规模上取得了超常规的发展,现在全国共有660多个新闻专业教学点。但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正如有文章指出的那样,“新闻单位选人才,并不向传媒学生倾斜,而学生在为不能‘学以致用’困惑的同时,还要承受‘毕业就是失业’的压力。那么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我们认为,充分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教学,实现业务课教学实践化和实践教学课程化是改善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其中,《读报评报》课程的设置就是这一理念的产物。本文即是对这一课程在整个新闻学教育中所占的位置进行阐释,以期引起新闻教育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郑悦 《青年记者》2006,(23):14-15
书本教育脱离实践 “我遇到过新闻系的女同学不敢问路。”——南昌大学王龙志 新闻教育经舆分类为新闻理论、新闻实务、新闻历史三大部分。新闻实务包括了采、写、编、评、广播电视实务等课程。对于这些实战性较强的课程,新闻院校多拘泥于课本教学,淡化实践练习。  相似文献   

12.
新闻采访学是新闻学专业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基础课程,通过这门课程,应该教会学生同他人交流、获取有效信息以及独立的策划采访方案等一些记者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传统型的"讲授型"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新闻采访学课堂策略.  相似文献   

13.
新闻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新闻业务作为新闻学中的骨干课程,是培养学生新闻素养、动手能力以及新闻业务水平的关键性课程。新闻业务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及新闻评论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学,将书本知识实践化、技能化,  相似文献   

14.
邹华华 《新闻界》2006,(6):123-123,122
一、新闻传播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1、建设实习基地是新闻传播专业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质量的保证“实践性强”是新闻传播专业的一大特点,一定程度上讲,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不是“教”出来,而是通过新闻实践活动练出来的。具备新闻传播专业素养与知识,能担任  相似文献   

15.
新闻采访课程实践教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新闻学教育发展非常快,相关研究也不少,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培养出的毕业生难以适应媒体发展需要。新闻采访课程作为国际新闻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新闻采访的基本理论、方法、技巧,更要注重实践教学,切实培养学生的新闻实务素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新闻采访的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6.
张淑芳 《东南传播》2010,(8):108-109
文章以媒体乱象与"新闻伦理课程之死"为切入点,探讨了新闻伦理课程在教学中遭遇尴尬的原因,并提出以具体情境为依托复活新闻伦理教学的实践精神,引导学生重新回到新闻伦理学课堂。  相似文献   

17.
郝滢 《新闻三昧》2004,(9):26-27
“说新闻”又叫“聊新闻”、“侃新闻”,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新闻播报方式。这种新的新闻播报方式先后被各地电视台、电台的新闻类节目所采用,打破了“播新闻”一统天下的局面。如湖南电视台《晚间新闻》、江苏卫视的(《晚间播报》、凤凰卫视的《小莉看时事》、(《时事直通车》、楚天电台的《事事关心》等。“说新闻”是  相似文献   

18.
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融媒体环境下,新闻采访写作课程面临革新,既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需要创新。新的媒介环境,新的信息传播环境,对新闻采写课课堂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将课堂从"以教师为主导"变为"以学生为主导";将"灌输式"的知识点讲述转变为"对话式"的启发教学;采用新式案例教学法,重点在于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参与、感受,模拟并还原新闻现场,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新闻采写课有具体可感的实在体验。  相似文献   

19.
杨曼 《中国广播》2005,(6):43-45
新闻类节日是各电台电视台的主体节目。时至今日,随着新闻节目的改革与发展,其播音创作主体——播音员、主持人也细化为新闻播音员、新闻评论员、新闻专题节目主持人等。“主播制”(新闻主播)已渐在各台新闻类节目中推行开来。随之而来的新闻类节目的播报方式也在逐渐发生着变革。为此,就播音界沿用多年的“播”新闻与近年来日渐时尚的“说”新闻这两种风格的播报方式,以及新闻类节目本身对此提出的要求做以下阐释:  相似文献   

20.
新闻专业学生为何缺失新闻敏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3年12月16日,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在给学生开设的新闻学课堂上,让学生把某大报上刊登的领导讲话和长篇会议报道改写成“一句话新闻”。结果全班同学由于没有在素材中找到最有价值的新闻,全班得了零分,惟一及格的是两位旁听生。李希光说,“看来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真是越读越糊涂”,竟然赶不上那些从来没有读过新闻与传播学的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为什么失去了新闻敏感?为什么找不到新闻?为什么越学越糊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