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金香 《传媒》2018,(3):90-93
公共传播背景下,探讨传播中"传""受"关系具有重要价值.随着哲学范式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传播过程中的"传""受"双方可理解为互为主体的"主体间性"关系.哈贝马斯哲学中的"主体间性"理论主张颇具代表性,公共传播视角下对其理论价值的探索,有助于厘清新媒体环境中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关系,指导现实的传播实践."主体间性"理论与"公共领域"理论、"理想传播情境"理论以及"交往有效性"理论等密切相关,在"主体间性"的传播关系下建构的传播行为能够打破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建立起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有助于信息双向、对称、平衡地传播和交往理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谭成兵 《报刊之友》2011,(4):142-143
二级传播理论及多级传播理论问世后,人们对广告传播活动中广告作品常规传播及包涵其中的广告信息的二级传播或多级传播早已知晓,而对于优秀广告作品的再传播则关注不多。论文主要从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类型、受众、是否付费、传播效果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优秀广告作品的再传播的特殊性及给广告公司和广告主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谭成兵 《今传媒》2011,(4):142-143
二级传播理论及多级传播理论问世后,人们对广告传播活动中广告作品常规传播及包涵其中的广告信息的二级传播或多级传播早已知晓,而对于优秀广告作品的再传播则关注不多。论文主要从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类型、受众、是否付费、传播效果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优秀广告作品的再传播的特殊性及给广告公司和广告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夏文蓉 《新闻大学》2008,(2):101-105
建构中国广告传播理论是在我国广告业高速成长的背景下提出的重要课题。系统梳理西方广告传播理论发展过程可以对我国广告传播理论的建设提供参照。全面研究我国广告传播理论建设的现状有利于对构建我国广告传播理论的任务形成更为全面理性的认识。由于我国的广告传播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建构中国广告传播理论的任务十分明确,即:首先要明确中国广告传播理论的研究对象、范围以及研究方法,其次是面向未来的广告传播实践,在把握学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分步骤展开。  相似文献   

5.
陈谦  刘芳 《东南传播》2013,(9):144-147
高校广告专业教育面临两大挑战:首先,传统广告公司核心竞争力丧失引发人们对高校广告教育价值的质疑。其次,数字传播的发展对高校广告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数字传播时代,广告教育应更加注重理论研究,强化、变革理论教学,同时应从学科结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平台等方面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广告教育体系创新。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理性的概念被不断泛化.在理论层面科学理性被泛化成科学主义,在实践层面科学理性的泛化则导致了"科学技术万能论".  相似文献   

7.
认知媒介融合的既有理念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围绕媒介融合的主题,国内外新闻传播业界和学界分别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媒介融合仍是一个认识不一、含混不清的概念,各种媒介融合实践仍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有关媒介融合的种种论断都未形成科学的理论。国内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都应当理性地分析媒介融合的相关问题,予以准确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推动媒介融合研究和实践的健康进展。  相似文献   

8.
模糊理论与广告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告学的学科概念、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内容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是由广告学学科基础众多、广告理论与广告实践互动发展、广告涵义测不准以及对广告学采取分类研究所导致的。在广告学研究中引入模糊理论,有助于我们形成对广告学的新的认识、拓展广告学的研究方法和丰富广告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9.
传播学学科发展前景的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界一场大辩论的回顾和分析, 提出新闻学只有借助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研究方法, 结合新闻实践的实际, 构建新的新闻传播理论, 形成传播学体系中的一个新的子系统, 而不可能与传播学糅合到一起, 形成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未来有可能向两极发展: 一方面, 与其他各种学科相结合,有可能像哲学那样发展成为各个专业和学科、甚至人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 即基础传播学; 另一方面, 传播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 不仅将在新闻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网络传播、公共关系和广告等领域深入发展, 还将开辟诸多专业领域, 如政治传播学、体育传播学、卫生传播学等。  相似文献   

10.
报纸广告传播效果制约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纸广告传播效果是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报社共同利益的集中体现。但是,广告传播效果的产生往往不以传播者的意志为转移,有时甚至会出现与传播者的意图相反的结果。这是因为传播效果的产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过程,从刊出广告信息到受众认可接受广告信息,进而买进广告商品,中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环节和因素,每个环节或因素都可能对广告的传播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针对近几年来报业广告发展徘徊不前的实际情况,本课题对制约报纸广告传播效果的传播主体、媒介、广告内容、版面位置、受众等主要因素作了一些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何竞平 《今传媒》2011,(5):65-66
本文借用拉斯韦尔5W模式,从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等方面对我国手机广告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发现,手机作为一种广告媒体,是一只不折不扣的"潜力股"。  相似文献   

12.
卢杰 《传媒》2018,(11):72-74
在这个受众需求日趋多元化的时代,如何提升广告传播的精准性成为各大媒体不断探索的问题.移动APP广告的出现为广告商、媒体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结合移动APP广告的概念及其传播优势,探讨了其面向受众的精准传播策略,旨在促进移动APP广告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3.
广告作品以审美为主要追求,以商品信息为主要内容,充分展示宣传主题,以此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是人们了解商品信息的重要渠道.优秀的广告设计输出的不仅是信息,还有富于艺术感染力的产品形象和观念.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广告设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打破了传统平面广告的理念和思路,朝着多元化、多维度、多领域的方向发展,呈现出开放、兼容等时代特色,这既给广告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设计师唯有不断进行设计理论探索,从创意理念、创意形式、创意表达等多方面入手,丰富广告设计的内容、内涵和表现形式,才能让广告设计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更好地服务生活、服务大众.由孙鹏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的《新形态广告设计》一书,便是对新时期广告设计理论和实践的一次大胆探索.该书立足于新时期的时代特点,开创性地提出了"新形态广告"这一概念.作者通过图文并茂的表现方式分析了众多优秀广告案例,让读者对新形态广告有更加深刻的认知.  相似文献   

14.
网络在给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的同时,也给传统大众传播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其中之一就是,当越来越多的个人、组织、团体等上网成为传播者时,传播者成分的多元化是否会动摇专业新闻传播媒体的地位。网络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是对所有“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的解构和颠覆。  相似文献   

15.
广告传播活动是人类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物。从简单的推销术到如今广告学科体系的建立,广告传播理论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笔者通过对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的总结和分析发现,在广告市场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以及新媒体不断涌现的过程中,广告传播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不断发展的理论均是对前一个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而个性与差异一直是广告传播理论中所强调的中心。  相似文献   

16.
张玲 《青年记者》2017,(32):16-17
近年来,H5广告以丰富的表现力、新颖的交互方式、简单流畅的使用体验,尤其社交传播的引爆能力,曾一度引发移动媒体中的一股热潮,直接带动以H5技术为核心的广告产业链的形成.而繁华过后,对H5广告优势、效果质疑的声音不断出现,H5广告受到较大挑战.因此,有必要对H5广告的价值及效果进行理性评估和反思. H5广告的传播价值 广告传播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信息是否能完整地从信源传输到信宿,被信宿正确解码,并获得预期反馈.因此,笔者认为,从传播过程来看,H5广告的传播价值体现在如下四方面. 1.全方位编码能力.任何一种媒介对信息的传播都是建立在某种编码语言基础上的.美国传播学者沃纳·赛佛林、小詹姆士·坦卡德认为,所谓“编码”就是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信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声音、文字或其他符号的活动.  相似文献   

17.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传入中国,掀起了一股IMC热潮,为市场营销、广告公关的理论和实践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然而,近年来,有关整合营销传播的研究渐趋消沉。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学界和业界对IMC概念和理论本身并未透彻理解;二,对有关IMC新的研究动态和成果未予以足够重视。2002年,舒尔茨教授等人提出了"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的新概念。2003年,舒尔茨和威斯康新大学的JamesW.Peltier、内华达大学的JohnA.Schibrowsky三位教授又在《InternationalJournalofAdvertising》上发表了一篇名为《Interaction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combiningthepowerofIMC,thenewmediaanddatabasemarketing》的论文,通过模型和案例系统阐述了"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的概念,代表了IMC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国内的有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限于篇幅,本刊在发表时删去了文中的案例研究部分。  相似文献   

18.
"认知传播"研究的实质就是研究"现有理论解决不了的‘例外’"。本文从研究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入手,认真地分析了现有传播学、新闻学、心理学以及我国传媒文化本体、整体文化产业等学科理论和实体解决不了的"例外",探索和设计了"认知传播"的研究范式,提出了科学确立"认知传播"范式体系应该弄清楚几个问题,特别强调"认知是对认识的提升,是对文化核心元素的打造,是确立‘认知传播’范式体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魏华 《视听界》2004,(3):52-55
由于广告传播情境的变化,旧的传播技法已逐渐不能适应广告发展的需求,人性化创意以其极富张力的三层空间内涵在广告传播中找到自身独特的生存位置,给目前广告传播的疲态带来新的活力,并收到销售量和美誉度双赢的传播效益。一、旧的传播技法显出疲态从广告传播的过程来看,广告传播者根据广告目标的要求,策划和制作广告,然后通过大众媒介等渠道将之发布出去,其目的是把广告信息传递给目标对象,并最终对消费者产生影响,促使其对产品产生购买欲望发生购买行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既是指导新闻采编实践的科学理论,也是高校培养合格新闻人才的重要教学内容。要使学生在打下扎实专业知识基础的同时能形成正确的新闻传播理念,并对学生的"三观"产生积极影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教学就应该与时俱进地有所侧重。本文从"围绕传播格局变化突出最新内容、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案例展示、结合课本解读进行综合延伸分析"三个层面入手,对如何创新这门学科的教学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