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谣言”进行分析时,不少学者都选择分析谣言的程式化进程,以及谣言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但缺少对谣言传播的动力分析。本文将从传播心理学出发,通过对“脱离传统秩序后个体的状态”、“群体对个体强大召唤力”、“群体召唤结构下个体思维方式的转变”三个维度的分析,试图分析“谣言传播的动力因素”,以期提升在校大学生在认知与抵御“谣言”方面的媒介素养的实效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由“杞县钴60泄露”事件看谣言的传播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军宁  李骅 《新闻世界》2010,(11):137-138
谣言是一种非正常的传播现象,谣言的传播容易造成大规模的社会恐慌,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2009年7月河南省杞县发生的"钴60泄露"事件可以说一个典型的谣言传播案例,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些谣言的传播机制与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谣言研究领域认为,记忆是谣言发生和传播的认知因素和动力之一,理论上存在着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两种角度的探索。前者以谣言心理学为代表,从个体记忆入手解释谣言的社会传播,注重揭示谣言现时态在空间中的传播机制;后者将集体记忆视为谣言发生的社会认知动力,增加了传播的历时性因素,是一种时空并重的视角,是跨学科研究的结果。荣格1959年提出的谣言-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和勒莫1999年提出的谣言昆虫变态理论是集体记忆研究路径的代表性研究。2005年以来,国内外出现了一些运用集体记忆理论的谣言研究。未来的谣言研究应集上述两种研究路径之长处,与集体记忆领域发生深层次的融合,以阐明记忆在谣言传播过程中的角色和机制。  相似文献   

4.
彭路杰 《东南传播》2014,(2):124-126
1768年,发生在乾隆年间的"叫魂"案经过孔飞力教授的系统研究之后,成为学界众多学科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从谣言传播机制的角度重新解读孔飞力的《叫魂》一书,梳理叫魂谣言生成、扩展与消解的路径,并以此分析谣言生成与传播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结构、群体心理等因素,进而分析对现代社会谣言控制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2010年11月17日广州亚运赛场上"杨淑君失格事件"所引发的一系列"阴谋论"谣言为切入点,在内容分析、文本分析的基础之上,总结"阴谋论"谣言的呈现方式以及逻辑构成;然后进一步探究谣言得以迅速而大规模传播所必须具备的两个要素:事件的重要性以及事实的模糊性是如何在该事件中得以体现或被建构出来;最后梳理出"阴谋论"谣言从萌发、壮大、变质一直到消亡的大致发展历程,在对各个阶段谣言特征的归纳分析中着重探究台湾政党、媒介、网民三者之间权力博弈情况。  相似文献   

6.
贺雅文 《新闻世界》2014,(10):123-124
微博推动了社会发展的公民化和公民化的新闻运动。与此同时,微博也成为滋生谣言的温床。本文以"猪肉钩虫"这一微博谣言传播为例,从不同层面分析"猪肉钩虫"微博谣言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微博谣言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苏学良 《新闻世界》2011,(5):240-241
在口头传播时代,谣言作为一种社会信息的反馈就已经存在并发挥作用了。本文以最近发生并已平息的"抢盐"事件为例,着重分析谣言是如何越过时空、知识背景、职业等诸多障碍,得以广泛传播并导致一系列看似不合理的集体行动的。对谣言的演变以及社会语境进行深入考量,有助于增强对谣言的疏导能力。  相似文献   

8.
何飞  杨森 《当代传播》2022,(1):90-93
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情绪性谣言呈现出"弱信息、强情绪"的结构性特征.情绪性谣言折射了事件中群体的社会心理,成为人们情绪宣泄、互动和极化的重要推手.情绪性谣言传播是阶段情绪与长期情绪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传播过程是个体情绪转变为群体情绪,以情绪感染为机制.情绪性谣言的演化机理主要表现为负性情绪与情绪性谣言的联动性,在负...  相似文献   

9.
卡普费雷说:"谣言是最古老的大众传播媒介。"谣言这个媒介正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大隐患,对谣言的传播学研究日益增多。谣言传播必须要有人,所以受众心理研究就颇为重要,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没有看到受众个人与受众群体的心理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本文以河北"神收童男童女"放鞭炮吃黄桃辟邪谣言为例,着重分析了谣言传播中的受众群体心理和影响受众群体心理的因素并提出了谣言控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徐勇 《编辑之友》2015,(11):9-12
网络谣言是网络信息传播影响的一类特殊的集群行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实则是一个群体事件的演变过程.文章以社会学的价值累加理论为基础,分析网络谣言传播的动力机制:结构性诱因和结构性紧张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共同信念的形成和偶发因素的出现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原动力;行动动员的完成和社会控制的失效将网络谣言推向了高潮.  相似文献   

11.
黄暐 《新闻爱好者》2011,(21):18-19
社会危机爆发时滋生的谣言、流言往往导致群体恐慌、抢购或斗殴等集合行为。日本大地震引发核泄漏危机波及我国国内民众情绪,由主流媒体传播"碘化钾能够防治核辐射"的报道引发国内抢购碘盐风潮。此事件的产生与手机媒体的高效传播、主流媒体的权威效应、国民心理素质以及抢购人群等密切相关。基于"第三人效果"理论的研究框架,笔者对手机谣言的生成机制进行分析,指出谣言与"第三人效果"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规避谣言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食品安全作为公众最敏感的领域,其网络谣言时而呈现泛滥的态势。本文在总结谣言文本特征的基础上,基于谣言自身视角、网民群体视角和外部环境视角分析谣言的传播动力,并指出把好食品质量安全关、转变谣言治理的思路和方式以及培养公众的理性精神和普及相关知识是消解食品安全网络谣言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2010年初始,由一条手机短信引起的"等地震"事件备受瞩目。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分析,勾勒出短信谣言的传播模式、传播效果以及兴消周期。  相似文献   

14.
谣言的心理学研究探究个人心理等因素在谣言滋生和传播中的影响,谣言的社会学研究强调团体规范、认同和文化等社会因素对谣言传播的影响.两者对谣言传播的个体交互性重视不够,网络谣言传播提供了克服这一缺陷的新途径,但是网络传播存在着网民结构不均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李丽  王勇 《新闻世界》2010,(7):202-203
今年初发生的山西"等地震"事件,说明在网络和手机构建的新媒介环境下,谣言传播具有易发性、速度快和范围广等特征,应对新媒介环境下谣言的传播,必须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控,提高公众传播的守法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和政府快速应对谣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刘丹丹 《新闻世界》2014,(6):303-304
本文通过对我国和西方媒体关于"马航事件"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媒体在本次事件中暴露出诸多局限,如缺乏"独家消息"、报道过度煽情、谣言大行其道等。并对产生这些局限的原因进行反思,探讨我国媒体应如何提高国际传播力。  相似文献   

17.
何宁 《新闻世界》2011,(7):285-286
所谓谣言,是指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谣言虽然不真实,但却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的思想和心理状况的反映。本文以不久前发生的"抢盐"事件为例,分析了谣言的传播机制,有针对性的提出控制谣言散播的策略以及需要注意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8.
郭雯 《新闻世界》2011,(6):94-95
20世纪80年代,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首次指出,现代社会已经真正进入了一个"风险社会"。近些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谣言渐渐成为了"风险社会"的重要风险源。2011年日本地震后,中国发生了全国抢盐风潮,罪魁祸首便是被疯狂散播的"碘盐防辐射"谣言。在此谣言的散播过程中,微博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结合风险社会理论,对微博在谣言传播中发挥的正负两面效应予以探析。  相似文献   

19.
随着web2.0技术的纵深发展,微博作为高普及率的自媒体,逐渐扮演者"意见市场"的作用。由于微博的传播特性,谣言借助于这一平台裂变式传播信息,对社会舆论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本文选取在新浪微博上传播广泛的"赵本山家藏20吨黄金"谣言为例,以个案研究、内容分析和数据分析的方法从谣言文本分析、谣言传播路径、辟谣传播效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尝试提出管控微博谣言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自古以来,谣言和真相是一对相互纠葛的矛盾统一体,真相一旦露面谣言就会退却,真相迟迟不露面,谣言就会见风蔓延。在当今这个信息传播渠道极为丰富的时代,谣言仍如幽灵般时时闪现,频频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给以传播真实、科学的新闻媒体工作者提出了严厉的拷问。发生在今年三月间的"抢盐"风潮清晰地为我们演示了谣言从兴起到消失的完整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善信息传播体制的警示范例,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新媒体环境下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的新思路,为社会大众营造一个清明而和谐的舆论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