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得当初几乎是同时看到《英雄》和《天地英雄》这两部电影开拍的消息,这两部片子不仅名字相似,而且题材雷同,都是帝王将相、剑客武士的故事。当时心里既充满期待,又有些不舒服。期待是因为两部电影的创作阵容都很鼎盛,不舒服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门科技,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电影根据“视觉暂留”等原理,运用照相及录音等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再投放到银幕上,造成活动影像.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电影渐渐综合众多电影技术如宽银幕、数字技术等等和多元电影艺术如制作手段、创作理念、镜头语言、观看期待等,成就了一门独特的电影表现艺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摄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欧美发达国家电影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直接带动了世界电影业的变化,其中包括中国电影艺术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先是皇宫禁苑,再是文物宝地,在人们的想像中,故宫必是机关重重,敢于行窃而又能够得逞者,必是身怀绝技的江湖高手. 忽一日,传言故宫文物失窃,民众大为惊讶,既为贵重文物流落黑市惋惜,又为故宫的安保疏漏感到遗憾,同时也期待着一个比电影小说更精彩的江湖故事.  相似文献   

4.
朱思敏  彭兰 《新闻界》2024,(2):62-72
在视觉文化时代,一种致力于满足视听障碍者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电影实践——无障碍电影应运而生。本研究以无障碍电影体验为例审视视障者的“观看”问题,分析他们的声音“景观”建构及其机制,理解他们的影像认知逻辑,并明晰无障碍电影能否实现内容及意义层面的无障碍传播。研究发现,视障者通过无障碍电影形成了视觉观念,他们能透过无障碍电影中熟悉的概念描述、丰富的细节,在心中建构起独特的声音“景观”和视觉意象。视障者对电影的认知理解存在三级“阅读”模式,他们“阅读”层次的不同源于他们对电影的不同期待。视障者建构起视觉心理图景的过程可以从情感、语言、感官、空间维度来理解。伴随媒介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持续审视观看问题,不断反思如何实现真正的无障碍传播。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中国电影在一种流动的话语结构中寻绎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路径。声势嘹亮的主题电影创作,对奠基式的历史和具身性的人与事进行现时化的银幕复刻,在诗与史的变奏中用影像书写关于中国的故事,类型电影及其新模样,年轻一代和女性导演创作,文艺片实验性的处理,在制造新的电影结构的同时也为观众带来新的观看视角和想象空间,丰富了中国电影的图谱。中国电影批评在整体上以时代性、公共性与参与性为主,在展现批评的限度与舆论场域的治理要求的同时形构了新时代的电影舆论场域的特质。  相似文献   

6.
从镍币影院、电影宫殿到多厅影院,美国电影院发展历程折射出影像消费空间对影视艺术的深刻影响。镍币影院的出现,将一种专属于电影院的"空间感"带给了身处其中的观众,成为体验影像世界必不可少的中介;在电影宫殿的奢华空间中,电影艺术逐渐摆脱"低俗"的形象,向戏剧、歌剧等高雅艺术形式看齐;与超市融为一体的多厅影院,则与消费时代电影观众多元化的趋势相适应,电影成为选择性更强的消费品。美国电影院的发展史,既是一部影像消费空间结构不断转换的历史,更是一部"观看"和"观看者"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常慧娟 《新闻世界》2012,(1):152-153
恐怖电影是指以恐怖情节和恐怖气氛贯串影视作品全过程的电影。这种电影多以妖魔鬼怪和现实生活中的人发生纠葛的离奇、怪诞情节来组织故事,给人们营造视觉和心理上的恐怖感。恐怖片实际上是最贴近电影艺术特性的表现形式。因为电影需要制造悬念,而只有悬念才能使受众产生强烈的期待。  相似文献   

8.
打造华莱坞的关键在于电影中所体现的"中国性",这便意味着电影创作应以中国故事为基础,将中国故事的内涵多元的、立体的予以呈现。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又颇多天灾人祸的国家,灾难题材电影一直是国内电影工作者所热衷于表达的一个叙事方向,以《一九四二》、《南京南京》等影片为代表的灾难题材电影,不仅仅拓展了国人对历史的深刻记忆,同时又提供了新的角度让人们去思考和反思。可以说,灾难题材电影是中国故事的讲述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然而,相关题材电影的发展,也遭遇到了很大的争议,人们对于此类影片对历史创伤的揭露、价值观的立场都有颇多评判。电影《一九四二》和《大河奔流》是诞生于不同时期的两部电影作品,同样讲述了历史上的中国故事,题材沉重。但两部电影拥有着不同的叙事策略,其对待历史的讲述方式也不尽相同。论文选取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观、家国观、创伤记忆三个方向,对比了两部影片在呈现中国故事时的不同策略,并进而对此类题材电影在展示中国故事的方法上提出反思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芝颖 《今传媒》2020,(4):116-117
《影》延续了张艺谋擅长的古装、宫廷题材,在极致的东方美学包装之下讲述了一个具有西方内核的戏剧性故事,既满足了中国观众的深层民族心理,又契合了西方观众的期待视野。本文以《影》为例,从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结构三方面,分析《影》对于中国文化书写的自我命名和重建。  相似文献   

10.
视觉文化场中的视觉权力拥有复合主体性:一是观众的观看行为受到影片题材、电影技术、影像接受环境的制约;二是观众个体之间的差异和观众集体性信息沟通又生产了充足的对抗性。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切入,结合影像接受实际提出如何实现人格化影像在创作上的丰富多元,并实现视觉权力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媒介生态学视阈下作为空间的华莱坞电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影是一种文化空间,表达了特定文化的独有属性和特色,将影片同其他文化的影片区分开来。电影媒介参与构筑了人们对世界外观形态的感知方式,电影创造的空间充满了隐喻。华莱坞电影营造了意涵丰富的动态的多维的空间。研究从媒介生态学的视阈考察表征中华文化的华莱坞电影所营造的种种空间。电影空间既受电影制作与传播技术的影响,又对受众产生文化影响,华莱坞电影在参与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必须从媒介生态学的观点出发从艺术创意、生产制作、产业链条等各个方面不断发力,积极建构华莱坞电影文化空间,传播中华文化正义、勇气、博爱、智慧、包容、谦逊、勤俭、自律等积极价值观,以鲜明的文化特色跻身世界电影主流。  相似文献   

12.
社会新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具有社会性、广泛性、生动性、讲究趣味性、富有人情味等特点。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专业分工日益精细的时代,传媒的触角已延伸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讲身边事、说家常话,也报告“八小时以外”的非专业化的琐闻趣事。浏览这些新闻既像炉边琐话一样津津有味,又像电影故事一样扣人心弦,人们在咀嚼回味这些新闻时,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移动客户端的发展,使用手机浏览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远远超过观看传统电脑获取资讯的人数,人们越来越习惯于手机竖屏获得资讯,用户使用客户端的习惯迫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都在推动竖屏时代的发展。今天为了实现手机便携式传播目的和效果,新兴的竖屏剧迎合受众观感,逐步从实验短视频一步步发展到日常观看的电视剧综艺电影等,竖屏影视剧运用新鲜的故事机制,结合沉浸式的传播方法,论证了新媒体的"沉浸感"与竖屏时代新的传播策略,加强视听交互性,而竖屏剧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电视剧及电影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喜欢韩国导演李翰的前作《少年莞得》,所以对这部电影《优雅的谎言》也小有期待,因为看上去,它还是一个关注青少年内心成长的治愈系片子。没想到,如此阳光开局的电影,居然是一个相当黑暗但又假装波澜不惊的校园凌弱故事,令大光圈的世界变成了一种优雅的谎言。  相似文献   

15.
城市电子影像作为人类对光影关系持续探索的最大规模实践,体现了人类寻找特定事物可见性的努力,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共同体叙事获得高可见性的理想媒介。其在色彩选择、秩序整合等共同体审美形态中,以象征生产、空间生产表述了共同体记忆,进而通过情动体验、互动仪式激发为共同体情感,最终聚合为人们的共同体认同。共同体叙事的可见性得以凸显并生成可见的共同体,这是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论断的进一步延伸。共同体叙事对城市电子影像的征用,是对大众注意力在公共空间的重新分配,使其成为露天电影之后,又一种在公共空间大规模组织集体观看的影像媒介。  相似文献   

16.
电影作为大众传媒来说,是一门艺术,但同样是一门技术,科技所营造的影像真实感与影像奇观化对于一部电影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技术不仅仅只是一种表达影片主题的手段而已,而是应该上升到主旨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论微电影在当下中国的生产及消费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电影的大量涌现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当下国内电影生产及消费的格局与样貌.以“快餐影像”面目出现的微电影既展露了对电影与广告二者界限的弥合,又在网络媒介参与下继续发掘明星效应,寻求吸引大众关注的最优途径.在业界的广泛关注与介入下,各种微电影大赛和电影“定制”层出不穷,为该电影类型的生产及消费提供了广阔平台.在新媒体时代得到大众深度参与的微电影,既作为大众生产的影像文本而存在,又体现出了制作与欣赏方面的鲜明个人化趋势,这种复合特质尤为符合新媒体社会人群大众流动游走、节奏持续加快的一般生活特点.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水平飞速提升,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电影产业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数字网络等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电影制作发行方式,新媒体电影产业因此而兴起。新媒体电影产业的出现充分满足了人们的现代化生活习惯,仅需借助手机或电脑便可以实现电影的在线观看,无须再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前往电影院进行观看。对于中国电影产业而言,新媒体电影产业的兴起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基于此,本文将针对新媒体电影产业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引擎电影作为一种介于电子游戏与电影之间的艺术形态,以其从电子游戏中继承来的交互化、奇观化、多样化、自由化及从电影中借鉴来的叙事性表述、非线性制作,被认为是一种影像时代最为便捷的平民娱乐手段.随着引擎电影的不断开发,人们体验和看待引擎电影的方式、观念、和审美诉求也发生了变化.文章通过对引擎电影"互动"的故事讲述方式、"交互"的影像制作流程、"体验"的观影心态的探究,为电影与电子游戏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李应杰 《新闻世界》2011,(12):177-178
电影广告,以电影及其衍生品为载体的广告形式慢慢进入到人们的视野。观影者在观看电影广告时会出现怎样的反应,电影广告究竟有怎样的广告效益和商业价值,人们对于电影广告的态度是怎样,本文通过参与式观察的方式来观察观影者在观看电影广告时的反应,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更加直接的例证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