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回顾了近年来关于东亚季风气候系统变异和我国重大气候灾害发生机理的研究进展。通过许多观测事实分析揭示了东亚季风系统的时空变化和异常特征;并且从分析、动力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了热带海洋、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陆面过程和青藏高原雪盖变化对东亚季风系统的影响及其过程,提出"东亚季风气候系统"新概念和此系统内动力学机理,并从东亚季风气候系统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异提出长江流域严重洪涝发生的气候学概念模型和华北持续干旱灾害发生的气候背景;此外,本文还提出关于东亚季风气候系统亟需研究的若干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专家简介:左志燕,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候系统研究所研究员,第3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她从事东亚气候变异和季风、气候变化、陆气相互作用、短期气候预测等研究多年,在陆面过程对中国气候和亚洲季风变异的影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创新性成果。这些成果对深入认识中国气候和亚洲季风变异有着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被称为"世界屋脊";又因为严寒,与南极和北极并列,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这片寒冷的高原人迹罕至,交通闭塞,似乎和文明古国没有什么关系。但实际上,青藏高原的出现,对于古代中国和古代印度文明的产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原让东亚季风不断加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而东亚季  相似文献   

4.
何振伟 《大众科技》2010,(5):107-108,71
对1979~2008年共30年105次河池市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气环流系统发生、发展物理机制,所处的地理位置,未来移动方向与暴雨天气关系密切。主要环流和影响天气环流系统:是夏季季风、西太平洋副高,高空槽、地面锋面、切变线、西南低涡、台风、辐合带等。暴雨多是季风影响和中低纬度季节性环流转换和天气系统相互作用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5.
专家档案丁一汇,中国工程院院士,气候学家。1938年10月16日生于上海。历任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副主任兼国家海洋预报总台台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等高校兼职教授,国家气候中心主任;世界气象组织东亚季风研究委员会主席,东京大学客座教授;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联合科学委员会执行理事,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国际气候杂志编委,中国气象学会与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2001年至今,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他多次参与和主持国家和部门级重大攻关和研究项目,为推动我国的气象业务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在气候变化、亚洲季风以及中国的灾害性天气气候方面做出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86篇,中英文专著15本,SCI收录25篇,SCIE3篇,ISTP6篇,EI12篇。被SCI论文引用630次。被CSCD收录121篇,引用1093次。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2002年获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获部委级一或二等奖9次。主持领导并参与国家气候中心的建设,经七年努力,国家气候中心目前已建成为国内外重要的气候预测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我国气候监测、预测、评估和服务的综合业务系统,每年为国家提供月、季、年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部受亚洲季风气候控制,这里季节分明,一年一度来自海洋季风带来充沛的雨量,为当地农业和自然生态的发展提供特殊的条件,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侯。由于季风气候明显的年际变化特点,这里干旱和洪涝发生的频率高,对人民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季风气候热力驱动的性质,季风系统对全球增暖的响应很敏感,季风区也是全球大气运动能量和水汽的重要供应者,直接影响全球大气运动以及气候变化。最近,根据越来越多新的研究资料表明,亚洲季风系统在热带气候系统(如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NSO))异常演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北半球春季亚洲中高纬地区与大陆雪盖异常密切相关的陆气相互作用对其后各个季节东亚大气环流演变和热带海/陆/气耦合系统的年际变率也起重要作用。ENSO事件为中唯一影响东亚气候变异的强气候信号,东亚地区热带内外  相似文献   

7.
<正>专家简介:周兵,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新闻发言人,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专家,东亚季风活动中心英文门户网站创建人,同时被聘为中国科协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科学传播首席专家、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专家委员会专家。他致力于亚洲季风和降水、气候系统诊断、气候变化监测、气候服务与科学传播等工作,先后主持3项国家及省(市)级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与3项气候变化原国家"973"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项  相似文献   

8.
1995年,我国率先成立了START(GlobalChangeSystemforAnalysis,ResearchandTraining,全球变化分析、研究和培训系统)的第一个区域性国际研究中心──东亚中心(STARTRegionalCenterforTemperateAsia)。东亚中心的主要任务是;(1)组织东亚区域全球变化研究;(2)实现区域内数据信息的管理和共享;(3)开展区域集成分析和模拟研究;(4)组织培训活动;(5)为东亚各国政府在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等方面提供科学咨询。三…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黄土和古气候的早期研究到黄土、东亚季风和全球变化再到全球季风,他的研究从区域扩展到全球,将我国黄土、第四纪研究与全球环境变化科学相融合,他本人也从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走向了世界,成为蜚声国际的地质学家和古气候学家。安芷生说,自己只不过是走了一条再平凡不过的路。  相似文献   

10.
地图秘术     
<正>电影《赤壁》里,诸葛亮研究过东亚季风,他的拉杆式连弩和鱼油燃烧弹也很有意思。但是周瑜和诸葛亮用古琴弹出了十二音、蓝调或者摇滚后没有像我期待的那样两人喝一杯,而是幽幽地说:嗯,你懂音乐。嗯,你也懂。这是中国的音乐传统,音乐的意境不可能说出来,不该懂的人就不可能懂了。  相似文献   

11.
人们对青藏高原十年和百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及其相关驱动机制了解很少。通过对中国西北部库塞湖沉积物样品的分析.得到十年解析度的总有机碳(TOC)和颗粒大小的记录,作为研究最近3770年以来的十年至百年尺度的青藏高原北部亚洲季风变化的依据。研究发现,冬季和夏季季风的增强分别与太15日辐射的减少和增多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西风与印度季风两大环流是控制青藏高原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决定性因素。研究显示两大环流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基于降水稳定同位素实测与模型模拟发现青藏高原现代西风与印度季风的相互作用特征表现为3种模态,即印度季风模态、西风模态和过渡模态。基于湖泊沉积记录的分析,发现3种模态主控范围在历史时期不断发生变化。3种模态对现代青藏高原环境产生连锁式环境效应,使得该区的冰川、湖泊、生态系统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具体表现为印度季风模态的冰川强烈退缩,湖泊趋于萎缩;西风模态的冰川趋于稳定甚至部分出现前进,湖泊趋于扩张;过渡模态的冰川退缩程度减弱,湖泊变化不明显。西风模态的植被返青期提前,印度季风模态的植被返青期推后,而过渡模态的植被过程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3.
2015年3月26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中国语言及方言的语言接触类型和演化建模研究” (项目号:14ZBD102)开题论证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参加本次开题论证会的专家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孙宏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江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吴福祥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曾长青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李锦芳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卢小群教授;合作专家有: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孔江平教授、项梦冰教授、董秀芳教授、詹卫东教授.  相似文献   

14.
《情报科学》2012,(4):640
2012年3月10日,由吉林大学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研究中心主任靖继鹏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机理与演进规律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吉林大学南岭校区召开。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蔡莉教授,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金中祥主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孙长智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理事长、全国社科规划办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规划评审组组长黄长著研究员,原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刘昭东研究员,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主任、国务院学  相似文献   

15.
<正>符淙斌,中国气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最早参与开拓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中国学者之一,为我国全球变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1939年10月14日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196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南京大学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际START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主任,"973"项目"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研究"和"北方干旱化和人类适应"首席科学家。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符淙斌院士为本刊撰稿统计如下:2004年9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关于气候变化应对战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资源科学》2013,35(12):2524-2524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遗产旅游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目前中心研究人员有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4名、研究生9名,并聘请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Nelson Graburn教授、昆士兰大学Steve Craig-Smith教授、南澳大学黄松山教授为本中心客座研究员。  相似文献   

17.
5月23日,由共青团和全国青联主办的第五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和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在京颁奖。本届中国科学家奖的获奖者是从208名候选人中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初审、复审到公示,最后由我国各个领域院士担任的评委投票选出的。他们是:北大力学系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佘振苏、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刚、中国科技大学教授谢毅、军事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所长贺福初、青岛海洋大学教授宋微波、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华良、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丁仲礼、海军工程大学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研究所教授…  相似文献   

18.
杜红岩,1963年生,河南中牟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国家林业局泡桐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森林培育专业农学博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河南大学中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国林学会经济林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杜仲产业绿皮书》主编,从事杜仲等经济林育种、栽培与利用研究二十八年。,杜红岩研究员站在国家战略高度,以推进杜仲橡胶和现代中药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民族工业发展为己任,长期扎扎实实开展杜仲育种、栽培和综合利用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04年中国科学院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与会者都是来自国内外临床医院、高校、中国科学院系统和生物材料公司的该领域专家学者,会议由美国波士顿大学周来生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硅酸盐研究所常江研究员共同倡议发起,周来生教授在开幕式上发言,常江研究员主持了会议。会议以学术圆桌会议形式进行。会议不设主发言,每名参会者发言5分钟,就各自学科的研究方向做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20.
台湾阳明大学从2007年开始出版的《东亚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份国际期刊》(East Asian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EASTS)杂志,目前已经成为国际STS研究的主要刊物之一。时任主编傅大为教授在创刊之初将"独特的"东亚STS的建设作为创刊目标,设定了东亚STS研究的特殊空间、对象和方法论;而以安德森(Warwick Anderson)为首的一批后殖民学者对傅大为提出的东亚STS独特性提出异议。本文梳理了傅大为与安德森的争论要点,通过对2007年至2012年EASTS的主题讨论进行统计分析,考察EASTS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傅大为教授所设想的东亚STS独特性?哪些方面没有?最后,对这些未能达到的目标进行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