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我在上(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课)“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时,按照图1装置做实验。做实验时有个爱动脑筋的学生问:“老师,如果空气把空间腾出来,水能把纸浸湿吗?”我按照教科书上的办法把杯子倾斜来回答此问题。有位学生对此不满意,说:“不用玻璃杯,用可乐瓶,在瓶子上方打个小孔放气比较方便”(如图2)。我对这位学生的建议大为欣赏,并鼓励说:“大家还有别的好办法吗?回家好好想想,下次上课老师要看谁有新的更好的设计,好不好?”  相似文献   

2.
笔者认为上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必须做到:充分的课前准备,精心的教学设计,灵活的教学艺术,饱满的教学激情。因为只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才能锤炼出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同时激发出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而这当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学设计中情景教学的设计。好的情景教学可以成为一堂数学课的“灵魂”和“线索”,有了“灵魂和线索”的课教师上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轻松易懂。结合实践,我认为情景教学的设计有如下几种类型:一、悬念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之初,教师若能结合实际,巧妙的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解决问题”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动脑筋思考。例如我在教学《生日相同的概率》时,我很肯定地说:“我们班的学生当中至少有两个人的生日在同一天,你们信吗?”全班学生惊讶不已!因为首先,我对他们的生日一无所知,其次,一年有365天,而全班上只有65人,难道生日会重合吗?这样的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二、趣味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可以由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创设新颖、生动的教学情景而激发出来的。在学习“三线八角”后,我出示了“下跳棋”游戏:如图所示,观察图中的同位角,内错角,...  相似文献   

3.
在一次教研组举行的教研活动中,我上了一堂公开课,授课内容是电工基础中的“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和方法”,我利用日光光电路做演示实验,进行实验研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进行复习引入后,我并没有讲解教材中的那些抽象知识的分析过程,而是请几个学生协助我按照电路图连接好电路,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电键K2闭合前后电流表○A1,电流表○A2,电压表V○1,电压表V○2,以及日光灯的亮度等情况有无变化?有什么变化?(I1减小,I2不变,U1,U2均不变,日光灯亮度不变。)并做好记录,演示完毕后,再向学生提问:日光灯的亮度不变,U2,I1不变说…  相似文献   

4.
那一瞬间     
“什么,我……我……让我当升旗手?就在下星期?我没听错吧?”中午休息时,教室里有的同学在看书,有的同学在聊天。老师和往常一样,坐在固定位置上批改作业本。突然,一个同学对我说:“老师请你过去。”我心里忐忑不安,不知犯了什么错,是作业问题,还是要请家长?短短几步路,胡思乱想了好几个念头。走到老师面前,只听他说:“下星期轮到我们班升旗,我想让你当升旗手。”我一下愣住了,嘴巴张成了O型。怎么会呢?我既不是班委,成绩也不名列前茅,平时也不是特别活跃的分子,在班级里只是安静地学习,默默无闻地做一些应该做的事。今天,老师竟然选我当升…  相似文献   

5.
四年级“加热和传热”一课中 ,“水的传热”这一知识点 ,通过教师演示加热方框形玻璃管来得出水是靠对流方式把热传播开来的。这样的实验简单 ,学生没有亲自动手操作 ,只看演示实验印象不深 ,理解不透彻 ,为了提高实验的效果和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对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改进。首先学生通过实验(图 1 ) :试管上部的水烧开了 ,下部手拿的地方却不烫 ,知道了水是热的不良导体。图 1 接着 ,研究水是怎样传热的呢 ?为了提高实验效果 ,我增加了一个学生实验 (图 2 ) ,加热烧杯中的水 ,观察。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水的流动 ,在加热过程中 ,往水中放入…  相似文献   

6.
帅琦 《阅读》2005,(10)
最近发生了一件让我最后悔的事。有一天上语文课,秦老师问:“谁能简单叙述一下课文的内容?”我听了暗暗感到庆幸,心想一定是在检查预习的情况,幸亏我昨天读了一遍课文。我胸有成竹地把手举了起来。可是,转念一想,昨天只是走马观花地读了一遍,自己的复述会不会全面?同学们会不会嘲笑?于是又悄悄地把手缩进了抽屉。“潘雨阳来说。”潘雨阳站了起来,复述得很流利,秦老师表扬了她。接着又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没有人举手,肯定没有认真预习课文。”我听了,刚刚平静下来的心又怦怦跳了起来,这不就是在说我吗?我感觉到老师的目光向我这边投来,我知…  相似文献   

7.
在讲“根的作用”一课时,我问到:“怎样通过实验证明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有一个孩子站起来回答:“我觉得把植物的根放到盛有水的瓶子里,如果水少了,就说明根吸收水分了。”另一孩子说:“不行,水还会蒸发。”又站起一个孩子说:“我觉得把植物的根放到盛水的瓶子里,再放些食用油,在水面处做上记号,如果水少了就证明被根吸收了。”这个设计虽然和书本上的实验方法相同,我还是及时予以肯定。这时又一同学站起来说:“我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取两个同样的瓶子,盛同样多的水,其中一个放入带根的植物,另一个不放。过一段时间,如果放入植物的瓶子里的水…  相似文献   

8.
这天,小叮当正在看书,一件怪事发生了,从书中爬出一只模样古怪的虫子。“你是谁?”小叮当惊讶极了。“别怕别怕,我是一只小书虫。有问题尽管问我。”“是吗?”小叮当将信将疑,“正好我有问题向你请教。今天老师说,要把课文越读越长,我怎么也听不明白,一篇课文的长度是固定的,怎么可能越读越长呢?你能告诉我吗?”“哦。你真是问对人了。”小书虫神秘地眨眨眼,“老师说的其实是一种延伸读书法。就是围绕课文进行拓展性阅读。”小叮当挠挠头:“我还是不太明白延伸读书法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小书虫哈哈大笑:“别急,你听我慢慢说来。”他告诉小叮…  相似文献   

9.
初三物理 (人教版 )第十章《生活用电》第二节《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 ,这一节通过图 1、图 2分别演示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短路”及“总功率过大”实验。图 2这两个演示实验缺陷是 :仪器过多 ,组装费时 ,在讲台平面上演示不够直观 ,易触电不安全 ;若用电教板则不能用 2 2 0V交流电 ,用小灯泡等代替又无说服力 ,学生不易接受。为此 ,我做了一个教学板 ,把两个实验在此板上分两步进行 ,用于教学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制作材料一块长 6 0cm、宽 4 0cm、厚 1 5cm的木板 (漆成白色 ) ,一个安放木板的支架 ,一个闸刀…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自然课及初三化学课中都谈到空气中含有1/5氧气。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许多老师都想办法做了验证性实验。大部分老师都是采用“燃烧除氧法”来验证,即通过可燃物在密闭容器中燃烧以除去其中氧气,利用负压把水压进密闭容器,然后测定水的体积是否占容器体积的1/5。这一类方法有一定的缺点,往往造成结果与事实不符的现象。下面分析其原因,并介绍两种方法供同行参考。 首先,我认为这种燃烧除氧验证法(以蜡烛燃烧为例)从原理上严格讲有有些欠  相似文献   

11.
1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是各种版本初中化学教材中都出现的一个演示实验,且教材都是按照图1所示进行实验的。图1我认为该实验做法有以下不足:①细木棍系上纸袋后,装置体积太大易受风的影响,平衡杆不停摆动,很难调节平衡;②由于二氧化碳是气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学生物教学的弊端是 :老师依纲靠本地教 ,学生死记硬背地学 ,唯分数为重 ,教学效果差 ,扼杀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教育是改变这个弊端的最好途径。下面谈点个人看法。1 要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把学置于突出位置 ,实现教学活动重心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 ,倡导先学后导 ,先做后教的教学方法 ,重在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如在教授《环节动物门》一课时 ,我们设计了一节“玩蚯蚓”的实验专题课 ,让同学们在草坪上玩蚯蚓 ,玩了一会儿学生就有问题了。学生 :“老师 ,哪一端是蚯蚓的头部” ?不同见解的同学间引起了争论。…  相似文献   

13.
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以极高分考入美国一所著名大学的中国留学生 ,在实验室做实验时 ,趁导师不在的机会 ,用实验室的电话往国内打了 5 0多分钟的长途 ,和亲戚朋友闲聊。导师知道后很生气 ,强压怒火去问他昨天干了什么 ,他居然一直不承认打电话的事 ,导师忍无可忍 ,就建议校方把他开除了。有人问导师 :“这么一个高材生只因撒了一次谎 ,就把他赶走 ,不惋惜吗 ?”那位导师说 :“科学的精神是求实 ,科学的目的也是求实 ,对科学来说 ,撒谎是可怕的精神肿瘤。”这个故事给我以警示 ,作为老师 ,如果我们只提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只注…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自然第 5册《空气占据空间》中的实验 2—3,贵刊 98年第 1期刊登过两种改进方法 ,使该实验更加完善。我受到启发 ,也设计了一个实验 ,使学生能更直观地感知“空气占据空间”的动态流程 ,并试图增加该实验的趣味性。[实验材料 ] ( 1)气囊 1只 ;( 2 )乳胶管 1段 ;( 3)直径 7m m L型玻璃管 1根 ;( 4)直径 7m m ,15cm长玻璃管 (带尖嘴 ) 1根 ;( 5)双孔橡胶塞 1个 ;( 6 ) 10 0 m L 广口瓶 1只。[装置连接 ]如图 1所示。提示 :L形管伸入瓶中部分要短 ;尖嘴管下端要伸近瓶底。[实验步骤和现象 ]将广口瓶中注入适量自来水(液面稍低于 L形管…  相似文献   

15.
灯泡系列教具是根据农村小学教学经费短缺 ,学生分组实验教具不足而自制的 ,这套教具主要采用废旧灯泡 ,辅以医用输液管 ,青霉素瓶盖等精工制作而成 ,由于灯泡壁薄 ,便于加热 ;透明度强 ,实验时可从多角度观察 ,实验效果好。这套教具可完成小学自然课中 2 0几个分组实验 ,由于制作简单 ,学生可自制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新知识 ,认识新事物 ,有启发与加深理解的作用。下面介绍部分灯泡系列教具。1 空气占据空间演示器1 1 仪器装置图如图 1所示。图 1 1 2 仪器特点及用途特点 :直观易于理解。用途 :用于空气占据空间教学的分组实验…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占据空间 ,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会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 )、归纳概括能力 (从几个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归纳概括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 )、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布置学生课后进行观察和思考 )。  二、教学准备1、演示实验材料 :塑料杯 (去底、瓶口密封 )、泡沫、蜡烛 (一小段 )、水槽、白粉笔 ( 1盒 )、红粉笔 ( 1支 )2、分组实验材料 :同样大小的烧杯 ( 2个 )、盘子 ( 2个 )、水槽、广口瓶、漏斗、胶塞、拴有提线的砝码、拴有提线的 1号电池、粉笔、白纸、…  相似文献   

17.
高中物理(甲种本)第二册238页有一个说明气体导电的实验.我认为这个实验的方法和论点都是值得商榷的.实验中说:“取两个验电器,让一个带正电,另一个带负电,并使它们上端的金属球互相靠近,如果空气是干燥的,验电器的带电状态将保持不变,把酒精灯火焰置于两个金属球之间,可看到两个验电器很快就不带电了.说明这时空气变成了导体,把两个验电器导通了”.实验装置见图1(验电器需要自己改装).  相似文献   

18.
买吊床     
今天是放暑假的第二天,一大早起来,我看见马路两边摆了好些摊位,听妈妈说今天这儿赶庙会。这时我看到几家卖吊床的摊位,便对爸爸说“:爸爸,我想买一个吊床。”爸爸说“:可以,不过要你自己去买,我只给你5元钱。“”5元钱?没搞错吧!你刚才不是问过10元钱吗?”我嚷道。爸爸说“:就看你的本事啦!反正就给你5元钱,你看着办吧。”①爸爸说完就走了。没办法了,我只好拿着5元钱去碰碰运气。我来到了第一家,看见老板是个和蔼可亲的叔叔,心想:也许这个叔叔好说话。于是我试探地问道“:叔叔,请问这个吊床多少钱?“”10元!”“少一点卖吗?“”不卖!”叔…  相似文献   

19.
小幽默二则     
一诺 《阅读》2015,(11):38-39
无需回答老师:我有两个题目,如果谁能答出第一题就不需答第二题。你有多少根头发?学生:1.2亿根。老师:你怎么知道?学生:第二题不需回答。羊毛教师:我们从羊身上能得到些什么?男孩:羊毛。教师:你说得非常对。那么我们能拿羊毛做什么呢?男孩:我不知道。教师:嗯,那么你的衣服是用什么做的?男孩:我的衣服是用我爸爸的旧衣服做的。  相似文献   

20.
1教材背景教科版小学科学第二册《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教材设计了这样的内容:把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入装有盐水和清水的水槽中,结果一个水槽里的马铃薯沉,另一个水槽里的马铃薯浮。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学生通过讨论,认为是液体不同,可以用“尝”、“烧”液体等办法检验。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仪器做实验,观察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结果发现一只勺子里仅有些印迹,另一勺子里有明显的白色颗粒物。由于有些学生已经有了关于“死海”的知识基础,于是教材中提供了“淹不死人的湖———死海”的一段文字资料,成为学生们推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