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现代汉语中,“才”与“就”是使用频率很高,而又具有着复杂意义和用法的副词。有关副词“才”与“就”的研究很多,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才”与“就”在句法应用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其表义类型及结合功能两个方面去探讨、分析“才”与“就”在句法中的用法。“才”与“就”都属于主观性相当强的副词,具有基本相同的表义类型,但在具体的用法中,所表达的语义,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以时与量两种表义类型中存在着的差异最大。副词“才”与“就”都具有很强结合功能,但副词“才”在结合功能上更要优于副词“就”。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都”字句的基本句式出发,考察了“都”的句法组合功能,并从中挖掘“都”的基本语义内涵,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括并分析了“都”的四个基本语义。随后又指出除表语气以外的其它三个义项都是由实词“都”的义项“汇集”、“总共”虚化而来。从而又为副词“都”的句法语义解释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按现有语法书及词典的说法,“其中”是名词中特殊次类——方位词中的特殊类别。根据我们提出的范围范畴概念和理论架构,“其中”具有较典型的范围名词特征,能构成几种范围表达式,其中母项N与子项n的“同质化”是其标记,表达“包含”语义关系,具体可以表达空间范围、数量范围等各种次类;根据N与n的关系,有整体-部分关系、类-属关系之分。“其中”与范围动词在表达包含关系的语义功能上有些重叠,共现是强调凸显范围关系,两者能否替换使用受句法、语义、语用制约。在审计文本中,“其中”的使用呈现出一定的特性,如表义上基本以表数量范围为主,格式上以“N+其中+n”为常见,整体上正式体特征比较明显。另外,“其中”的范围名词用法在近代汉语中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4.
"当然"的语义和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然”是汉语中的常用副词,笔者分析了“当然”句中“上、下文”的语义关系,概括出“当然”句的六种语义结构模式;根据“主位—述位”理论,认为“当然”的本质功能是人际功能,而篇章功能是其派生功能。  相似文献   

5.
汉语中表达能性范畴的肯定结构有两种形式,即“V得c”与“能vc”。文章通过对两者的结构特点、句法功能以及与否定式“V不c”的对举等三方面进行考察,归纳出两者句法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句法成分和句法位置,探讨了“对”字结构的语义情况。“对”介引的名词性成分跟句中其他句法成分有着复杂的隐性的语义联系。  相似文献   

7.
“的”字短语是我国法律本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句法格式之一。法律本中“的,,字短语,构成材料复杂,运用形式独特,语法表义功能特殊。“的’’字短语的运用使法律条表述严密、清晰又言简意赅。但法律本中也有一些“的”字短语的用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X是X”句式以“是”为轴心,前后成分完全相同,表层形式简单而内在意义丰富,是一种特殊的句式。从“语义——语用”互补原则的角度出发,对“X是X”句式进行比较细致的语义分析可以发现,“X是X”句式并不像许多研究者认为的那样,毫无语义学上的意义。它具有非常丰富的显性语义和无限的潜在语义内容。  相似文献   

9.
从动词的语义特征比较日语的“V-終わる”和汉语的“V完”式的异同。首先,从两种表达方式都可以使用、两种表达方式都不能使用以及汉语动词有“V完”式而日语动词没有“V-終わる”这三种情况,考察了两种表达方式的构词在动词的语义特征上具有的共同点和差异。然后,以此为基础,从句法、语义考察两种表达方式的异同。从整体上看,动词的语义特征对日语的“V-終わる”的实现更多地在构词层面上进行制约,而对于汉语的“V完”式的使用更多地在句法、语义上进行制约。两种表达方式的异同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得到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动宾结构“V+O”扩展成“V+N+的+O”有两种情况:一种是“V+O”的自然扩展式;另一种是“V+O”的强制性扩展式。本文分别对这两种扩展式进行了多角度分析。首先说明了“V+N+的+O”的句法特点及句法功能;接着分析出自然扩展式“V+N+的+O”充当中的“V”与“N+的+O”的语义关系,充当的语义角色为:准客事、受事、成事、位事和使事等;然后进一步分析了“N”与“V+O”的语义结构关系为:V+N属+的+O、V+N施+的+O、V+N受+的+O、V+N对+的+O、V+N自+的+O和V+N使+的+O,并在此基础上说明了此结构可能产生的歧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