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现存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全诗375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长诗”。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或者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2.
胡萍 《教育文汇》2004,(2):35-37
汉魏乐府中有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开头的《焦仲卿妻》诗,写的是焦仲卿与刘兰芝夫妇殉情化鸟的悲剧故事,凄婉感人,“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它最早见于南朝陈徐陵(公元507—583年)选辑的《玉台新咏》,题作《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宋人郭茂  相似文献   

3.
曾蓉 《考试》2007,(10)
一、《孔雀东南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它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作》;《乐府诗集》题为《焦仲卿妻》,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诗歌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或者说按刘兰芝  相似文献   

4.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一首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叙述的是汉代末年庐江郡小吏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的婚姻悲剧,当时人们出于同情,把他们的悲剧编成故事诗传诵。后来经过文人的不断加工润色,这首诗在将近三百年后才被写定。本诗最早见于梁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宋朝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也收此诗,题为《焦仲卿妻》。后人习惯以诗歌的第一句“孔雀东南飞”作为篇名。根据本诗题目的演变,可以确定诗中的第一主人公为焦仲卿妻———刘兰芝,第二主人公是焦仲卿。作者以极工细的笔触来描绘刘兰芝。兰芝一出场是向焦仲卿…  相似文献   

5.
人格的觉醒与个性的毁灭──谈焦刘悲剧的根源和意义陆红产生于汉末建安年间的乐府《孔雀东南飞》)一诗,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首最长的叙事诗,它记载了非常恩爱的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因被家长逼迫不得不分手,从而导致双双殉情的一场爱情悲剧。诗歌以其深刻的主题和巨大...  相似文献   

6.
对《孔雀东南飞》的另一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 ,学术界和广大语文教师普遍认为《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自尽是由于殉情。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 ,“殉情说”存在诸多硬伤 ,并不能自圆其说。故事开始 ,刘兰芝先自述婚前所受教育 ,然后说“十七为君妇 ,心中常苦悲”。下面围绕这句话讲了三层意思。“君既为府吏 ,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 ,相见常日稀”。这几句一般的教材分析都理解为刘兰芝和焦仲卿深厚爱情的体现 ,其实是误解。前两句是说焦仲卿远在府衙做事 ,恪守官府纪律。后两句点出焦仲卿很少回家的事实 ,诉说自己长期独守空房 ,难得与丈夫一聚。刘兰芝不是在表白…  相似文献   

7.
乐府民歌《焦仲卿妻》最早见于陈朝时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人常取此诗第一句,称为《孔雀东南飞》。现行中学课本就是这样的。作品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对封建礼教的罪恶作了深刻的揭露和鞭笞,对诗中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和反抗精神寄予同情和加以赞扬。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原序:  相似文献   

8.
《孔雀东南飞》的末尾,写了刘兰芝、焦仲卿在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下,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双双以身殉情。这里,焦仲卿为什么要选择“东南枝”而“自挂”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回到诗的头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上面来。据许总同志考证:刘兰芝与焦仲卿“合葬华山旁”的华山,即是“花山”,在今安徽省安庆和桐城、枞阳之间;“花山”附近土居刘氏,即是刘兰芝母家的后裔;而汉末的庐江府——焦仲卿当小吏的地方,在今安徽  相似文献   

9.
李俊贤 《学周刊C版》2010,(1):145-145
《孔雀东南飞》是一个悲剧性的爱情故事。当我们在为焦仲卿和刘兰芝以双双殉情来维护他们对爱情的忠贞而感到惋惜和痛心的时候,我们是否也静下心来思索这样一件事情:其实,这场悲剧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0.
兰芝的眼泪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它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题为《焦仲卿妻》。诗歌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吃人的本质,歌颂了刘焦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寄托了青年男女对忠贞不逾的爱情和幸福美满婚姻的热切向往,全诗真实再现了汉末社会的现状和风俗人情,成功塑造了一个聪明持重、多才多艺、勤劳善良、清醒刚强的悲剧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1.
与《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的《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说明婚姻爱情离不开家庭  相似文献   

12.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作以白描手法,个性化的人物对话,成功的刻画了几个主要人物的鲜明性格。通过刘兰芝、焦仲卿双双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寄托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唐弢集》第九卷,社会科学献出版社1995年版)。  相似文献   

13.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写一个封建社会中常见的家庭悲剧。全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是,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正如沈德潜所说“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  相似文献   

14.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其以繁简交错的剪裁方法,生动传神的对话,以及托物起兴、铺张排比等手法展示了刘兰芝、焦仲卿从相爱到相离直至殉情的爱情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和吃人的本质,热情歌颂了人们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爱情自由与人生幸福的伟大精神。该诗的女主人公刘兰芝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一  相似文献   

15.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婚姻的悲剧故事和强烈的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赢得人民的同情和喜爱,一直传诵至今。它“不假雕琢,工极天然”(明胡  相似文献   

16.
《孔雀东南飞》是汉代乐府民歌中一颗璀灿的艺术明珠,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首最为杰出的叙事长诗.此诗叙述焦仲卿、刘兰芝夫妇的爱情悲剧,表达了深刻的反封建的主题.在封建时代,宗法家长制是社会维系的根基.人们的思想、行动、爱情、婚姻皆得服从这样一种制度.这是当时社会发展水平的必然结果.社会在这样一种制度的网罗之下,得以维持相对的平衡.不用说,这是以对人性的戕害为代价的.封建的宗法制度对人性的戕害,又非常集中地、突出地反映在妇女身上,反映在爱情、婚姻的问题上.如诗中所交待,焦仲卿是“大家子”;刘兰芝的家庭也是“承籍有宦官”.双方的家庭环境,皆属于封建礼教的氛围极为浓厚的一类.兰芝嫁到焦家,便面临了家长制的典型而直接的执行者——婆婆焦母.  相似文献   

17.
张四兴 《教学随笔》2016,(5):152-152
《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令人惋惜,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把焦仲卿的母亲当作这一悲剧的罪魁祸首来指责,我在这一系列文章中为焦母“平反”。前一篇《道是无情却有情——〈孔雀东南飞〉中焦母人物形象解读之一》中,从“事实”与“情理”两个方面,深入地分析了焦母与儿子仲卿深厚真挚的情感。本文从社会客观环境和焦仲卿个人主观条件两个方面详尽的分析了,刘兰芝给焦仲卿带来的潜在危害,揭示了焦母拆散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根本的、合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记叙了焦仲卿和刘兰芝双双殉情的爱情悲剧。结尾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警示后人引以为戒。高中《语文》第三册把“多谢后世人”中的“多谢”解释为“嘱咐”,对此我深有疑惑。这里“谢”作何解,注释未提及,根据“谢”的几种常用义根本解释不通,是不是注释错了?  相似文献   

19.
话中之话     
《孔雀东南飞》一诗中,刘兰芝被遣告别阿母时说的那段话、逼嫁时对阿兄说的那段话和焦仲卿在殉情前对阿母说的那段话,话中有话,有着丰富的潜台词。分析这三段话及其潜台词,可以看出刘兰芝、焦仲卿对封建礼教、对封建家长制的那种合而不露的强烈的愤怒和辛辣的嘲讽。  相似文献   

20.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沈归愚称其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全诗按主人公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描写了聪慧、勤劳、知书达礼、多才多艺、忠贞不渝的主人公刘兰芝的悲剧命运。鲁迅说过:“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孔雀东南飞》有意识将人物形象的审美价值进行突出表现。将美的有价值的东西从多方面强化.又以此的毁灭来让人感到悲伤。越是突出其美的价值,这种悲伤之情对人的冲击力就越大.悲剧的效果就越强。诗中运用各种表现手法,从九个方面来衬托并渲染悲剧气氛.叙述人物的悲剧命运.揭示了产生悲剧的社会根源。[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