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在作文或日常书写中,同学们经常将下面这些词语中的字写错。尽管老师反复强调这些词语应该怎么书写,有的同学还是会写错。你能写对吗?(小好奇)一鼓作气一鼓作气,出自《曹刿论战》,很容易错写成"一股作气"。鼓和股,两个字都读ɡǔ。鼓,此处用作动词,即击鼓。一  相似文献   

2.
魏彩霞 《甘肃教育》2020,(2):140-140
清人王澍说:"作字如人然"。怎么如人呢?"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为人"。可以把这八个字作这样理解,字的筋、骨、血、肉,体现作者的基本功力;字的精、神、气、脉则反映作者的修养素质。可见,一笔规范、工整、美观的字,就是一个人的第二形象。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即:立育人之德,树有德之人。  相似文献   

3.
从"元"字的产生、气的演化、元气与人的"精"和"神"的内在联系,揭示出中华民族是善于逻辑思维和崇尚精神作用的民族。  相似文献   

4.
《说文》:",陈乐立而上见也,从中从豆"。"鼓,击鼓也,从支从亦声"。"鼓,郭也,春分之音,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从,支象其手击之也。《周礼》:'六鼓:雷鼓八面,灵鼓六面,路鼓四面,鼓、鼓、晋鼓皆两面'。籀文鼓从古声。"此、鼓、鼓三篆于古本为一字。其本字为,象形,名词。孳乳为鼓,从支从,会意,动词。甲、金文中、鼓通用,动名不分。《说文》分之为三字,是否重复累赘?所训是否合理?有无可取之处?兹辨析如下:鼓字商代铜器铭文作(鼓蝉),甲骨文作(乙6111,一期),(甲2288,三期),(甲1164,三期),(佚106,…  相似文献   

5.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所记载晋国铸刑鼎事件,"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中"一鼓铁"一语不易理解,而历代注家又给出了三种截然不同的解释。"鼓"字或以"鼓铸"解,或释为量名、衡名,另有改"一鼓铁"为"一鼓钟"者。从考古发现上看,铸刑鼎所在的春秋晚期,铁器应用并不广泛,以铁铸鼎或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综合多方资料,释"鼓"为鼓铸较合理。  相似文献   

6.
董琼 《湖北教育》2007,(10):21-25
教学实录一、导入"安塞"师(板书课题):谁来读课题?生:安塞腰鼓。师:"塞"是个多音字。读得很准!师(出示地形图):大家看,这是一张中国地形图,安塞就在这里。它地处黄土高原,自古以来是兵家要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安塞腰鼓就诞生在这块土地上,被誉为"天下第一鼓"。(学生齐读课题)  相似文献   

7.
1.乔丹余勇可鼓。(2003.3.《中国体育报》第四版“国际新闻”《乔丹神勇进前七帕克扬威降国王》的图片标题)例句中“余勇可鼓”的“鼓”字是“贾(gu)”字的误用。“余勇可贾”是一个固定成语,语出《左传·成公二年》:“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入,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  相似文献   

8.
同一摄的三四等字的读音,多数方言已经没有分别了。比如:"连"(三等)与"莲"(四等),"仙"(三等)与"先"(四等),北京、苏州、广州等地的方言均没有分别。金有景(1964,1980)曾谈到,浙江义乌方言咸山两摄开口三四等的端、泥、精三组声母的字,以及见系声母的个别字,其白读音还有分别:三等字读ie,四等字读i。例如:连(三等)lie11——莲(四等)li11仙(三等)sie33——先(四等)si33在义乌方言中,不仅咸山两摄三四等字的白读音有分别,效摄三四等字的白读音也有分别,  相似文献   

9.
悟室评书法     
正王广庆书友的楷书中堂,书写认真,用笔老到。应是一位多年书写《颜勤礼碑》的书法爱好者。针对此幅作品,提如下两点建议:一、基本笔画需到位。此作中,字的捺画都与《颜勤礼碑》有些许出入,既不到位也不漂亮;几处长的横画,写得犹豫软弱,且倾斜角度太大;"浣"字的竖弯钩则完全没有颜体的味道。二、字的结构需准确。结构是楷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书写时必须要严谨。如"山、新、气(气)、间(间)、清、春、可"等字,作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察重点有:其一,"鼓"字于甲骨文、金文、籀文的考析;其二,鼓为打击器、礼乐器、演奏乐器的历史演变;其三,鼓的声响、舞蹈,扬浩然正气,诠释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坚毅不屈、乐观向上的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11.
<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写字水平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教师的育人理念应融入日常的写字教学,指导学生写字笔笔认真、字字端正、行行整洁,渗透品格养成教育,使学生堂堂正正做人,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苏轼在《唐氏六人书后》中曾评论楷书像站立的人。他在《论书》中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字的筋、骨、血、肉,体现作者的基本功;字的精、神、气、脉则反映作者的修养。有人说看一个学生的字就可知道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晚周货币文字( )、( )和( )的形体入手,通过纵向分析与横向比较,借助甲骨文辞例与器物形象学以及文字演进实际,释得它位是击打乐器钲的象形字,并结合文字异体现象,知该字在晚周货币文字中只能读为"城"而不能径视为"城"字.进而运用偏旁分析法,释得<班簋>铭中的( )是个用以记录军中击打乐器"钲"的专字,并据<周礼>"鼓人"例推定"钲人"的职责是掌管军中用以节制军队行止的乐器钲的击打;释得<多友鼎>铭中的"( )"读为"征",义为征讨.  相似文献   

13.
<社戏>(人教版初二册)中有句话:"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句中"蕴藻"一词,课本有注释:"蕴(yùn)藻,水草.""蕴"字在此为名词,义为"水草"无误,但笔者对此"蕴"字及注音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4.
<社戏>(人教版初二册)中有句话:"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句中"蕴藻"一词,课本有注释:"蕴(yùn)藻,水草.""蕴"字在此为名词,义为"水草"无误,但笔者对此"蕴"字及注音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5.
树林子"鼓了就陷,陷了再鼓";羽毛"倏地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瓦片"像树叶一样斜着飘";池水"长时间地凝固成一个锥形"……贾平凹先生妙笔生花,在《风雨》中把这一切描绘得既骇人般恐惧,又奇迹般美妙。全文无处不写风雨,但又一字不提风雨,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相似文献   

16.
"轰隆隆",是谁在敲(qiāo)鼓呢?原来是春天在敲鼓,每当她敲起鼓时,万物复苏(sū)的时候就到了。"轰隆隆",洞里的蛇听到了,知道自己该出洞了。  相似文献   

17.
阴阳二气及其相互转换的现代科学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是气之母,有精才有气。气是依托于精的。精是物质,因此,气是依托于物质的,是物质的活力。物质的活力是指对自组织系统达成自稳态(有存)有贡献的物质运动状态或构成成份。阴阳二气则是物质运动状态或构成成份对系统最佳有序状态的正负偏离,但这种偏离不超过破坏系统有序的阈值。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中,一提到"精",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少"。因为"精讲"、"精练"之类的说法已泛滥成灾,耳不忍闻了,而"精"字的其他内涵大都被忽略了;一提到"透",人们虽然马上会想到"教透",但是至于怎样才能"教透",也往往茫然不知。其实,在教学中"精"字的含义要丰富得多,"透"的方法也大有探讨之  相似文献   

19.
传统教学中提倡教师教学要有"精、气、神",是指教师具有情感的升腾和冲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和传神的情态。这里所指的"精、气、神",是指在新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指导下,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高考原题再现2007年上海高考作文题(70分)以"必须跨过这道坎"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阅卷老师精点牛玉凯(07高考阅卷老师)阅卷中我们发现许多考生习惯堆积材料,刻意修饰语言,看得出来,他们平常单纯注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