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民国奇才”于右任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他一生致力于民主主义革命的宣传和斗争活动,其间十分关注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开展了多姿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了他以爱国主义为教育事业的主线、通过报纸进行社会教育、以诗歌为教育媒体实施诗教第一系列特征。这些都体现了于右任不仅是一位革命家、宣传家和书法家,而且还有一位教育家,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应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时期于右任创办的《民立报》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大造舆论拥护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民立报》馆还成为革命党人的大本营和指挥中心,它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作了舆论、组织准备,功勋卓著。  相似文献   

3.
冯玉祥与于右任都奉行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政策,在几十年间,他们之间基本上是合作的、友好的。但是,在靖国军的问题方面也曾发生矛盾。在中原大战期间,于右任也不赞成冯玉祥要把军队集中于陕西的主张。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都与近代的大局息息相关,很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4.
监察权的行使是防止一个国家内部权力异化和滋生腐败的重要途径,就如何行使监察权,身为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在以往孙中山监察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思想,并对政府监察工作中的例规和办法不断加以改进和调整,使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监察任务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实现,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最终未能实现于右任美好的监察愿望.  相似文献   

5.
于右任是陕西泾阳人。他早年追随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投身于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也是国民党的元老之一。于右任不仅是一位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清末以来杰出的书法家。他一生爱国,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国共合作,建立一个伟大富强的中国。然而,他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攻破南京城,于老先生撇下妻小,被迫随国民党去了台湾。晚年,于右任孤居台湾,在大陆还有他的妻子和女儿。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越来越强烈,然而,盈盈一水间的台湾海峡…  相似文献   

6.
针对孙中山逝世,中共制定了相应的宣传方针:通过宣传孙中山某些较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言行,并做出符合自己政见的解释,将孙中山塑造成一个彻底的左派革命家形象,并以此为依据扩大统一战线内部的派别斗争。中共宣传方针既秉承了其一贯的政治主张又融合了自身对现存形势的分析。中共试图通过孙中山逝世的宣传将阶级话语融入民族革命中,以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在维护统一战线的前提下争取主动,扩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于右任不仅是国民党元老和左派人物、著名的书法家和诗词家,而且是受人敬重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者。他反对清朝懦弱的专制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积极宣传和鼓吹革命思想;坚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反对国民党右派;坚持抗日和民族利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坚持爱国主义,反对分裂祖国和渴望祖国统一,体现了强烈而鲜明的民族观。究其成因,应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文章探讨孙中山前期民族主义思想,时间界定上指1909年以前。其内涵为:模糊的反帝、1905年之前的排满、1905年之后理性为主的反清又间带非理性的排满。同盟会各级言论机关的宣传使得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转变为实际的社会效果。1907年河南籍留日学生创办于东京的《河南》杂志是孙中山要求各省留学生自筹言论机关的产物,《河南》作为同盟会河南分会的机关刊物担负着宣传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重任。在《河南》的舆论宣传中,一方面贯彻了孙中山民族思想,另一方面,在宣传中孙中山思想已有所异化。其贯彻和异化有多方面原因,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于右任,陕西人,清光绪年间举人,1906年,在日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后回国创办《民呼报》和《民立报》,宣传革命。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由于他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统治而遭到袁世凯的追捕,迫于当时形势对他的不利,他回到家乡,组织陕西靖国军,自任总司令。北伐战争时期,他为国民革命军驻陕总司令。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  相似文献   

10.
“五族共和”思想是孙中山在民国成立初提出的解决当时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也是当时孙中山民族主义的重要内容。这一基本原则虽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作为当时孙中山民族主义的重要内容,作为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孙中山主张的“五族共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的,同时在我国民族关系思想史上也应有一定的历史地位。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进一步了解孙中山这位“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的思想,对于我国民族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于右任与文物的关系,这是于右任研究中一个新的视点。访寻历史遗迹,搜求文物,研究碑石及重视文物保护与利用,凡此种种,一是反映出于右任浓浓的文物情结,二是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2.
于右任先生一生做诗、填词从未间断,写下了千余首爱国诗篇。于右任的白话诗,不仅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而且寓意深刻,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于右任学识渊博,笔力雄健,诗词歌赋博大精深,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情怀。  相似文献   

13.
于右任先生一生做诗、填词从未间断,写下了千余首爱国诗篇。于右任的白话诗,不仅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而且寓意深刻,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于右任学识渊博,笔力雄健,诗词歌赋博大精深,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情怀。  相似文献   

14.
早年的戴季陶深受孙中山信任,并担任黄埔军校的第一任政治部主任。他在黄埔军校任职期间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积极到中庸、从中庸到反动,逐渐演变为国民党的反共理论家。戴季陶思想的变化,既与当时的革命形势等客观条件有关,也与他个人的性格特征等主观因素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是近代新式教育培养出来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未经过系统的国学训练,但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却非常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并初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评价和选择,希冀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源上找到中国社会革新的理论依据与精神动力,因此辛亥革命前的孙中山是一位托古革新的资产阶级革命家。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前吴稚晖对孙中山的认识由浅至深,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折射出孙中山领袖地位确立的艰难历程。1903年初,吴稚晖加盟革命,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大力宣传和坚决捍卫孙中山的领袖地位及其革命主张,成为孙中山早期革命事业的得力助手和亲密战友。  相似文献   

17.
孙绰《论语》注集先秦、汉晋孔子形象之大成。在其《论语》注中,孙绰一方面结合三玄及其魏晋玄学的学术成果,继续将孔子老庄化、易学化,体现了《论语》在东晋的进一步玄学化特征;另一方面又结合东晋玄学家注经的返儒特色和当时佛学的深入,大力挖掘、恢复《论语》文本中原有的孔子圣师形象,保留了汉注中孔子神学化的痕迹,更将其佛学化,深刻地展示出东晋儒家经传诠释的两大特征———儒玄双修与援佛注经。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时期,激进的革命组织策划了一系列针对清王朝权贵的暗杀活动,在当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杨毓麟是这一系列革命暗杀活动的最高领导和积极参与,终其一生主张并推行不妥协的激烈抗争的革命方式,但是因为暗示带有浓厚的“浪漫”色彩,这就在奠定他革命家地位的同时,也注定了他令人扼腕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19.
“外察世界潮流”思想是孙中山变革思想的一个重要基石,孙中山坚持“仿效外国改革政治,成立民主政体”的主张,在“建立民国”和“捍卫民国”的斗争中,表现出对近代世界各国历史改革具有革种同一性的“从同”的认识,他坚持认为,“世界潮流已到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时期”,一方面主张迎合世界潮流,“振兴实业,发达资本”;一方面强调“思患预防”,“以欧美为鉴,力谋社会经济之均等发展”。在化变革和化整合方面,他坚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的流弊”的化兼取精神,主张“作成一中西合璧的中国”,用民族精神救国,以道德立国,憧憬“王道”国际政治,共创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