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感(Synaesthesia)源于希腊语,五感皆能通的通感是一种不太被人所注意的修辞格,是用一种感官范畴的事物印象去表达另一感官范畴的事物印象,同时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它能使语言富于形象性,增加感染力,引起读者更多、更丰富的联想,从而深化诗文的意境,达到以声类形、以形状声的艺术效果。本文通过对通感的定义、运用及中西方在该词格方面的共性与差异的分析.以求读者对英汉通感修辞格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2.
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官往往可以有彼此交融相通的心理经验,于是,文艺作品在表现属于甲感觉范围的事物印象时,就会超越它的范围而描写乙感觉范围的印象,从而产生通感的艺术表现手法。先民在通感方面,思维异常活跃。古代文学中的许多概念都来自  相似文献   

3.
通感又名移觉,它是一种独特的修辞格.通感原是指心理学上的概念,指各种感觉互相沟通,也叫“感觉移就”.作为通感修辞格,它是指写作时,赁借人们的各种感觉能彼此沟通的现象,把适用于甲类感官的词语去描写乙类感官的感受,使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沟通起来.通过几种感官的感觉共同表现一个事物.  相似文献   

4.
傅克斌 《新疆教育》2012,(14):174-174
“通感”是一种修辞方式,而且是一种用的比较频繁的修辞。用以对变化多端的事物,无法用具体形象来描绘透彻时,以“移觉”的方式让人获得清晰的印象。抒情性散文一旦得到“通感”的青睐,会将难以言状的事物描绘得使人心领神会。“通感”一旦踏入叙事性文章领域,更是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使文章句式多姿多彩,更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的意图,寄托作者的情怀。诗中使用了“通感”这一修辞手法,更加使句子绚丽多姿,作者对事物的情态变化,产生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不同凡响的句子。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学中,人们往往把移就混同于通感,把通感混同于比喻。如此简单地认识通感现象,怎能深入体会修辞的魅力?笔者不揣浅陋,撰文谈谈对通感的一己之见,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6.
“移用”修辞格,就是两个事物相关连时,把原属甲事物的修饰语“移植”过来用在乙事物之上的修辞方式。“通感”修辞格,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别一感官上,凭借感觉感受相通,以启发联想,使读者产生如临其境,如睹其物,如闻其香,如聆其声,如品其味,如身受其冷暖等实感,从而获得丰富的艺术享受。移用与通感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点:一、从修辞功能来看。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沟通起来,借某一感受来写另外一种感受,从而加深某种感觉的意义,使具体的感受变得更加具体形象,一般的是后一句为前一句服务,后一句引申并深化前一句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王娟 《海外英语》2016,(15):219-220
作为一种特殊的隐喻形式,通感运用有关某一感官印象的词语去描述其他感官印象,长此以往,在概念隐喻的认知基础上形成了通感式词义引申。该文通过实证研究,旨在验证学习者了解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认知理据是否能有效促进通感式多义词的短时习得、长时习得和产出能力。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通感”呢?达·芬奇在《笔记》中说:图画中和谐的人体形象是美的。这种美不但用眼睛看起来是美的,而且同样可以吸引其他感官。嘴巴想把它一口吞下,耳朵喜欢听人赞扬它,毛孔想将它吸收,鼻子猛嗅它散发的气息。这里,他虽然没有提“通感”二字,但已认识到五官感觉可以交互贯通。简言之,通感就是把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沟通起来,彼此交互运用于描写事物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也有人把它称做“移觉”。下面以记叙文、散文为例,谈谈通感在作文中的具体运用。在记叙文、散文中运用这一方法,主要是为了增强描写的形象性。因为散文比记…  相似文献   

9.
“通感”是把一种感官感觉用另一种感觉形象地加以表现的一种修辞手法。由于感官发生了转移,所以这种修辞格又叫移觉。钱钟书先生曾这样通俗地谈“通感”:“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旧文四篇》)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常常使用通感修辞因为对于诗歌艺术来说,通感不仅是一种意象创造的方法,也是诗人艺术思维高度发挥的必然结果。一方面,诗人感物,必…  相似文献   

10.
范溃 《华章》2011,(35)
通感是一种较复杂的心理现象,指某些感觉器官的相互沟通,在文学描写中也不少见,作为一种语言修辞手法,它可以调动人的各种感官,使它们彼此之间互相沟通,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以感觉写感觉”,造成读者在感觉上的移位,从而使读者获得鲜明、具体、新奇的印象,领略到文学作品无穷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移觉、移就、移情是三种不同的修辞格,用在文学作品中往往给作品带来意想不到的表现力。一、移觉,也称通感,即感觉的转移和相通。心理学上叫感觉错移。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就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  相似文献   

12.
“通感”又叫“联觉”,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法。通感现象是有心理依据的。一般情况下,人们的五官各司其职,但是人的大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对某一事物感觉十分强烈之时,大脑皮层就会产生感觉神经的相互沟通,使人超越某种感觉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另一种感觉印象,这是通感的生理基础。正如高尔基所说:“你一面读,一面想象色彩、气味、声音、感觉,非常鲜明地想象这一切,在一首诗里体味活的形象。”(高尔基《论文学续集》)。通感的手法,古而有之。最早提出我国诗歌中存在通感修辞手法的是钱钟书先生。他的《通…  相似文献   

13.
通感是人们在经验和习惯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同感官之间在心理上的相互沟通,往往表现为心理上的幻觉和错觉。这种幻觉和错觉有助于表达人们对事物的直感和体验。在小学高年段进行通感教学的策略有:自主聚焦,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通感;细思细品,启发学生体会感觉的挪移;深度体悟,带领学生享受贯通的乐趣。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通感呢?通感的定义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简单地说.通感就是指文学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互相沟通.如“冰冷的月光”.仿佛视觉和触觉相通:“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  相似文献   

15.
杨萍 《儿童音乐》2010,(3):54-55
通感是指人们的感觉器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之间的相互感通。在“艺术通感”中,最活跃的是视觉和听觉,通常人们把它称之为“视听通感”,即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借助一种美感沟通另一种美的感觉。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互通互补,音乐课如何通过艺术的“通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将音乐、美术、文学等多种艺术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6.
日常语言中,存在着大量视觉与嗅觉、味觉、触觉、听觉感官相通的“一通多”视觉通感。这类将其他感官特征映射到视觉感官的隐喻性表达,是建于视觉的独特生理特征和源于过去经验的认知联想基础之上的。视觉通感的认知构建,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感官域间的相似性心理联想;二是其相似性的认知突显。  相似文献   

17.
对于移就这一修辞方法的概念.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说:“遇有甲乙两个印象连在一起时,作者就把原属于甲印象的性状移用于乙印象,名叫移就辞格”。王德春的《修辞学词典》的解释是:“将原描写甲事物性状的修饰语用来描写相关的乙事物的性状.通常是把形容人的修饰语移用于物”。简单地说,移就(又叫“移用”)就是把本来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有意识地移用来描写乙事物。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体会这一修辞方法——移就。  相似文献   

18.
通感是由于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从而引发另外一种或多种感觉协同作用的心理现象。随着人本设计的发展,多感官体验和情感互动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视觉设计领域,通过视触、视听、视味等通感形式的应用,不但拓宽了视觉设计的表现手法,而且增添了作品的审美情趣,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  相似文献   

19.
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宋祁的《玉楼春》和张先的《天仙子》时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其实,王国维这里讲的就是“通感”问题。春天来到,红杏枝繁叶茂,春意盎然。“春意”,是人的一种内心感觉。“闹”,声音热闹,是听到的。宋祁的诗句把听觉与内心感觉沟通了。风吹云破,月光普照,花影在地。“花影”,是看到的,“弄”,属于触觉范畴。张先的诗句把视觉与触觉沟通了。尽管王国维这里没有明确提出“通感”这一名称,然而他是在说不同类型的感觉可以互相沟通,而且这样的沟通能够…  相似文献   

20.
比喻和通感在修辞学上属于两种不同的修辞格,但由于通感常常是通过明喻的句式来表现,故常为人们说以为比喻。有人则主张把它视为比喻和通感兼用句,在诸多的试题中,命题者或视为比喻、或视为通感而设计题目,甚至如高一教材《荷塘月色》中的练习也要求学生“举例说明这些比喻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其中有两个比喻,用诉诸听觉的音乐来比香味,来比光与影的组合、明与暗的变化……”。把课文中两个典型的通感辞格的句子视为比喻,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