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徐健 《文教资料》2007,(12):129-130
随着中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纸媒亦迎来新的局面。城市生活周刊在一波又一波的城市化浪潮中应运而生,实力逐渐增强的城市经济、个性日益突出的城市文化为城市生活周刊的兴起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申江服务导报》、《精品购物指南》、《上海壹周报》、《新民周刊》、《周末画报》、《可乐生活》、《南都周刊》、《东方文化周刊》等城市生活周刊相继问世,形成中国纸媒力量中的一支新军。  相似文献   

2.
民国初年的《生活》周刊十分重视城市青年的娱乐休闲问题,指出当时城市青年在娱乐休闲中存在"工作与游戏相混"、"无正当的消遣"等不良现象,阐明正当娱乐休闲的积极意义,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娱乐休闲观。《生活》周刊对城市青年娱乐休闲理念和实践的引导,对于当前的青少年休闲教育仍不无启发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生活》周刊是由黄炎培创办、主要由邹韬奋编辑的民国时期发行量最大的一份著名杂志。国内有关这份杂志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到目前为止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集中于政治思想史、新闻出版史等方面。与《申报》等报刊的研究相比,现有《生活》周刊研究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相当的差距。未来《生活》周刊的研究应从邹韬奋研究的依附中尽快脱离出来,尽早展开对周刊本身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研究,以确立《生活》周刊研究的独立学术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要刊速递     
《天津教育》2008,(3):2-2
《中国新闻周刊》教育公平下的教育改革;《三联生活周刊》早熟的中国“飞特”;《南风窗》民间探索高考改革;《新民周刊》师道与尊严;《新世纪周刊》“承诺书”堆不出诚信;《南方人物周刊》宁铂:远去的少年天才。  相似文献   

5.
要刊速递     
《天津教育》2009,(5):2-2
《瞭望东方周刊》 返乡农民工子女生活现状;《南风窗》 香港特区政府推行通识教育;《人物》 网络低俗判定标准;《新世纪周刊》 农民工子女不满被称为“农民工第二代”;《新民周刊》 全国首家全日制私塾陷违法办学之争。  相似文献   

6.
提起邹韬奋,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周年代创办的《生活》周刊和生活书.店,以及在新闻出版界被广为弘扬的韬奋精神和已成为新闻工作者最高荣.誉的“韬奋新闻奖”。然而对于性活》周刊的由来,《生活》周刊与中华职业教育社产p韬奋与中华职业教育社一p韬奋与极育与职业》的历史渊源,却鲜为人知。今天我们从三联书店出版的性活书店史稿》中摘取第一章奉献给读者,一来是帮助大家了解一点历史,更重要的是以此来鞭策我们的工作,弘扬韬奋精神,办别教育与职业》。一、《生活》周刊的由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上义工商业有了比较迅速…  相似文献   

7.
文化教育篇     
《高中生》2007,(23)
学术超男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通过《百家讲坛》栏目迅速走红,由一位学者变成了大众文化的传播者。后来,《三联生活周刊》刊载了王小峰的《"学术超男"易中天》,由此,这一称呼得到大众的认可。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新闻类周刊早已有之,但直到近几年才悄然形成声势,出现了一批深受读者青睐的新生代新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是这一系列周刊中新闻性最强、最符合新闻类周刊要求的一份周刊,具有很强的发展势头。本文通过对《中国新闻周刊》的分析以及同《新周刊》的比较,总结出《中国新闻周刊》在栏目编排、报道形式、标题制作、题材选择、语言风格、专题策划、深度报道等方面的特点,以此来探寻我国新闻类周刊的风格特点。并且,以发展的眼光对《中国新闻周刊》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联系美国《时代》、《新闻周刊》、中国《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提出解决方法,探讨未来我国新闻类周刊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天津教育》2014,(8):2-2
《世界博览》2014年第7期 设公祭日:中国与世界反战,《新民周刊》2014年第17期 一个人的教科书,《瞭望东方周刊》2014年第14期 美国高校教改进行时,《民生周刊》2014年第8期 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转型,《看世界》2014年第8期 日本小学的生活教育课,《小康》2014年第4期 小学生也有“职业病”  相似文献   

10.
领悟     
韩寒,1982年9月23日出生于上海。中国职业拉力赛及场地赛车手,作家,《独唱团》杂志主编,《亚洲周刊》2009年"风云人物",《新世纪周刊》2009年"年度人物",美国《时代周刊》2010年"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之一,涉足音乐创作并有专辑出版。著  相似文献   

11.
许地山的处女作《命命鸟》从小说创作来看,颇具小说艺术的实验性。小说本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存在着小说本文之外的潜在文本,以独特的角度将佛教与文学在一个叙事文本中加以融合,并在小说叙事行进中,呈现出两种独立存在而又相互对话的不同声音在叙述。这是作者最具有小说叙述探索性的作品,在当时作家群中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2.
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观是以“表现人生,指导人生”为具体内容的。人道主义是“为人生”文学观的灵魂。文学研究会最初提出“为人生”,就是“要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但是,在社会先进思潮的影响下,“为人生”的方向逐步得到了明确和发展,由略带全人类性的“为人生”向略带阶级性的“为人生”转化,强调要“同情第四阶级,爱被损害者和被侮辱者”,要写出他们的“血和泪”,并要求“文学在揭露罪恶社会的同时,应该负一部分制造光明的责任”,充分表现了文学研究会以文学反映时代、批判现实和改造社会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3.
日常生活与马克思主义--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重要一员,列斐伏尔既有同该思潮的其他代表人物共通的理论立场,又有其自己独到的理论视野。他一生都与“日常生活”打交道,给后人留下了三卷本的《日常生活批判》及一系列相关的著作和文章。他赋予“日常生活”以重要理论意义,通过对现代世界日常生活的批判,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深刻的异化本质,并提出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化革命”来结束异化,回归真正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4.
萧红是鲁迅的学生,深得鲁迅的教诲,继承鲁迅的遗志,在批判国民性上独具特色,好说过:“现在或过去,作家的创作永远对着人类的愚昧!”,她这样说也是这样实践的。这不仅表现在《呼兰河传》这部作品中,其实早在他俐《生死场》时也遵循这一原则,虽然人们把它看成是“抗战文学”的奠基作之一,但它的主体仍然是“对着人类的愚昧”,表现的是十年如一日的“生死场”。从《生死场》的人物,情节看,它与《呼兰河传》在反映封建制度统治下造成的农民的苦难与愚昧,在揭露,鞭鞑和改造国民性这一主题上是相当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日常生活审美化"争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争论持续了数年之久,争论围绕着该问题的现实依据、价值判断、文艺学效应等方面展开。这次论争暴露出对该问题研究的诸多不足,尚有待多方面的开拓和深化。  相似文献   

16.
介绍和评论了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马克斯·玻恩的自传<我的一生>,并且对其中译本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孙明霞 《太原大学学报》2012,13(2):50-52,65
《长生殿》“李杨情缘”之变,与其说是王朝变乱,反射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和民族矛盾,不如说是作者用情感的直觉,打开了人生意识之门,在人生时空中积极探索人生的意蕴,使作品对人生况味、人生哲学有着跨时代的共鸣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高校道德教育脱离实际道德生活的状况,分析了"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的内涵、特征,并提出了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9.
鲁迅《伤逝》与亦舒《我的前半生》中女性观点的异同:两人皆强调经济和人格的独立,认同它们在爱情婚姻中的重要地位;对悲剧的产生鲁迅强调社会的作用,亦舒认为是个人的原因;对“姐妹情谊”的忽视与重视。最后对两人女性观点中的局限性与不足进行了分析和批评。  相似文献   

20.
生活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便有什么样的生活形式。生活过程是保证人成为人的重要场域,如果离开生活世界,人们的生活及人类的发展都很难想像。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密切,教育史上出现过“教育生活一体说”、“教育准备说”、“教育过程说”、“教育建构说”、“教育交往说”等,都是针对某一个时代教育与生活关系所表现出的问题而言的,都在尝试走出教育与生活脱离的困境。现代哲学中的“生活世界”理论为我们理解新时期教育与生活、教学与生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我们可以从课堂生活的构成出发,变革课堂生活的样态,进而促使教师和学生从单一的教育“专业世界”回归真正属于人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