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聋人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力的提升是聋人大学生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文章基于数学在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中的优势作用,针对聋人大学生存在的形象思维过于深刻、思维过于注重形式以及推理能力有所欠缺的数学思维特点,提出明确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需求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和提升聋人大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等方面的聋人大学生数学教学实施策略,从而为聋人大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就业能力提高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
聋人大学生作为特殊的大学生群体,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而享受到高等教育权利,因此聋人大学生辅导员的任职需求研究也应被提上日程。基于聋人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从辅导员的能力建设、多方资源融合、搭建沟通平台、新媒体沟通能力、思政融合实践、学生服务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并结合个人经验提出了具体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3.
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聋人大学生是兼有残疾人和大学生双重特征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包括聋人大学生在内的残疾人大学生数量也将会显著增加。本文对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作一综述,以便为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测量和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提供较为全面的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4.
MOOCs在全球的大规模推广应用,给聋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机遇。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改善教育公平现状,提升聋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聋人大学生学习效率,文章通过分析MOOCs特点和优势,结合聋人大学生自身学习特殊性,探讨MOOCs与聋人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及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5.
聋人大学生就业难是不争的事实。文章从能力视角入手,提出了影响聋人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并从生理、家庭、教学环境等诸多方面就影响聋人大学生能力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相应的对策,特别强调了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及教学模式对培养和提高聋人大学生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平衡能力是维持身体姿势的能力,特别是在较小的支撑面上,控制身体重心的能力。分析平衡能力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考察:静态平衡能力、动态平衡能力和抗干扰维持平衡能力。大学生是体育活动较为活跃的人群,经过多年的体育锻炼,聋人大学生与健听大学生在平衡能力方面是否有明显的差异?本研究分别对聋人大学生与健听大学生的平衡能力进行对比研究和聋人大学生经过分组训练后的平衡能力对比研究,研究得出:聋人大学生与健听大学生平衡能力相差较大,健听大学生的平衡能力显著高于聋人大学生,聋人大学生有进行平衡能力训练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聋人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聋人高等教育入学率逐年增长,随之而来的聋人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聋人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的高预期、社会交往的回避性和依赖性等就业心理特点,进一步阻碍其适应劳动力市场。而职业生涯教育能够帮助聋生正确认识自己,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营造聋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良好氛围;应引进职业测评系统,让聋人大学生能够准确地定位自己;开展聋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和课外教育活动;依托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开展聋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聋生职业生涯辅导。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是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的教育。聋人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后,依然要面临就业的现实选择和巨大压力,因此,加强聋人大学生的职业教育,对促使他们走向社会,选择一份相应的工作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聋人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成为一名适应社会生产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能够凭着一技之长立足社会,为社会尽力所能及的责任,用自己所学,  相似文献   

9.
聋教育的关键不是解决听力问题,而是解决沟通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许多聋人学子有机会走进大学殿堂,接受高等教育.当聋人步入大学之后,表现出汉语储备不足以应对专业课学习的状态.文章分析了聋人大学生汉语学习中普遍存在汉语基础薄弱、对教学媒介语言——手语不能全面理解、缺乏主动阅读和写作积极性,最后提出听人教师应提高手语能力、培养聋人阅读写作兴趣等建议,以期促进聋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普及,对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渐趋繁荣。聋人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更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目前,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基础薄弱、有效性偏低、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为体现教育公平,急需针对聋人大学生的特殊需求提供适切性强的聋人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1.
一、台湾聋人大学生如何接受高等教育(一)安置方式海峡两岸的聋人大学生进入大学院校的安置方式迥然有异。台湾不像大陆有专为聋人大学生开设的院校或系科,台湾的聋人大学生是分散在各大学、各科系就读的。由于听觉障碍阻碍其接受讯息与教育的通路,进入大专院校就读的聋人大学生无论在生活方面、学业方面、就业方面、交友方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是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的教育.聋人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后,依然要面临就业的现实选择和巨大压力,因此,加强聋人大学生的职业教育,对促使他们走向社会,选择一份相应的工作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聋人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成为一名适应社会生产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能够凭着一技之长立足社会,为社会尽力所能及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随着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进了大学校园。为提高残疾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缩小其与正常大学生的差距,以聋人服装专业为例,参照行业对残疾人的职业能力要求,依据聋人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了中高等教育相衔接、显性和隐性融合教育课程相结合、以实践技能为主体的素质、技能、融合三位一体的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分析了"三位一体"课程体系的改革成效。  相似文献   

14.
为考察聋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现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采用《聋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量表》与《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对13所具有招收聋生资格的高校的445名聋人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聋人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均处于中上水平;聋人大学生的性别能预测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健听朋友数量能预测其自我评价和信息收集;学习成绩能预测其制订规划;情绪调控和情绪利用能正向预测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五个维度。研究情绪管理能力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对于提高残疾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童欣  药丹  周彬 《教育与职业》2012,(17):174-175
文章以《中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为研究工具,调查了中国四所主要的聋人高等教育院校应届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水平,通过统计检验方法与健听大学生的样本对比发现聋人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弱项所在,进而结合全纳教育理念及美、俄、日等国的经验,提出需要通过课堂教育与课程安排、实习和实践环节、课余生活等教育干预路径来提升聋人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  相似文献   

16.
从全纳教育来看,聋人高等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既是和谐社会的体现,也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是扩展聋人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积极有效途径.通过对参加辅修专业学习的聋生其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聋生有成为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学有余力的聋生有能力通过全纳教育模式参加辅修专业的学习,并获取学位.但如果没有外界的支持和帮助,聋生通过全纳学习形式完成第二学历的学习,难度很大.为此根据聋人的思维特征、认知结构,通过校内资源整合,制定接受教育的特殊方法和教学策略,提供必要的助学措施,以建立完善的学习支持系统,为将聋人大学生培养成"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也为实现我国聋人高等教育全纳教育模式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完善聋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聋人是我们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聋人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心理研究,只有把心理学运用到教学中来,才能使我们更科学地安排课程的教学过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聋人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心理干预策略主要有制定目标、注重互动、知识迁移、交流能力、增强信心等。通过心理干预策略,聋人大学生心理上更加健康完善,在学习生活中形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自信心和抽象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相似文献   

18.
在全纳教育视野下,结合国内聋人大学生教师素质结构现状,为使聋人大学生更好地融入健听与正常学生群体,考虑聋生生理心理特殊性因素,对聋人大学生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基于此,分析聋生教师素质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教师素质结构体系的可行途径,以期最终达到提高聋生高等教育质量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发展高等教育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由于生理及心理方面的特殊性,聋人大学生较健听大学生在教学设备、师资以及课程安排方面会有特殊的要求,进而产生更多的经费需求。中国和日本在聋人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方式、经费来源结构等方面存在着异同点,将二者进行对比有助于完善我国聋人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机制,实现更加合理的经费来源结构。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促进聋人大学生书面语的发展,研究采用课堂实践的方法,对聋人大学生进行手语故事转写的训练。结果发现手语故事能够有效地提高聋人大学生的手语能力,有效地提高聋人的书面语言的能力。手语故事的转写是训练聋人大学生书面语的一种快乐的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