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加快转型升级,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协同创新为高职教育转型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和强大动力。高职院校应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将协同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的全过程。高职院校通过构建协同创新的平台和模式,建立协同创新的体制和机制,转变发展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科研和社会服务管理方式,实现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
加快高职教育转型升级是当前高职教育重要的任务。协同创新为高职教育转型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和强大动力。高职院校应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将协同思想贯穿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的全过程,通过构建协同创新的平台和模式、建立协同创新的体制和机制,转变发展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科研和社会服务管理方式,实现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素来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重要职能,在地方传统产业转型过程中,高职院校当发挥其主体性作用。从当前地方传统产业转型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技术升级"为主的渐进式转型模式和以"产品转型"为主的突变式转型模式是两种基本的转型形式,也就是说当前的转型需求并非是全面的颠覆性,而是适应性的、微调型的,如此则给高职院校参与地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应有的空间和地位。在政校企三个主体中,高职院校应摆脱"政府依赖"心理,刺激企业的参与热情,承担起枢纽性的主体作用。在服务地方传统产业转型中,高职院校应秉承优势、错位发展,以培养适应产业转型的高技能人才为中心,介入企业的产品研发与技术服务工作,同时适当地参与地方传统产业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协同政府、行业企业及其他院校推进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是当前高职院校实施实践教学改革、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高职院校要秉承多方资源协同共建、实训资源跨界共享的基本原则,通过政策制度环境的完善、组织管理机构的建立、运行机制的创新以及资源管理平台的构建等方式积极推进实训基地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5.
为了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国家提出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倡导实施协同创新。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利于提高高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行业产业的能力,有利于建设高素质创新型师资团队,有利于提升院校的科研水平、促进院校的专业建设,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地方行业产业的发展质量。高职院校协同创新要把握与普通本科院校协同创新的区别与联系,本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进步的目的,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综合协调各层级、各类别的协同创新,形成协同创新的合力效应,重视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营造创新、合作、开放的协同创新氛围,发挥协同创新的最大效用。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反映,高职教育要贴近地方产业发展,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革,实施“6个对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快自身转型升级,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高技术人才,服务于产业转型发展与技术升级,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7.
面对南通区域建筑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建筑专业建设的需求,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产业高质量发展对高职教育协同创新能力的需求,高职院校应以产业需求为引领,进一步强化专业建设;推进“三教改革”,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深化产教融合,强化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全面支撑区域现代建筑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8.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技术迭代更新加速,创新驱动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就需要主动适应产业变革的大趋势,将产教深度融合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源泉、平台载体和灵魂支柱,探索开放式、一体化与差异化发展战略,精准对接产业链高端技术技能,激发多元主体内生动力,聚焦协同育人与模式创新,主动服务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9.
产业转型升级既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素质教育的陈旧套路提出了挑战,也给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对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重新进行科学定位,与社会、企业对现代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对接,根据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与人才素质的要求,强化内涵建设,促进职业素质教育在转型中求变革,在创新中促升级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地方本科院校立足服务产业集群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以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大舰战略"为目标导向,以学科专业建设为抓手,以团队、校内外实验实训科研教学基地建设为基础,创新产学研用运行机制,构建对接地方产业链、创新链的关键学科专业集群,建成开放、合作、共生、共赢多主体协同发展的产学研用超级平台,形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国际合作等良性互动发展新格局,不断提高自身办学质量,彰显创新创造的价值导向,服务了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1.
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逐渐将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为高职本科,不仅可以推进高等教育结构改革与高职教育层次拓展,而且能满足社会经济转型的现实需要。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打破传统观念的桎梏,超越"升本"、"升大"情结,坚守专科与本科教育生态位,协同培养适应产业升级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  相似文献   

12.
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课程建设、师资素质、基地建设、人才质量与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不匹配的困境。高职院校要通过优化培养方案、创新基地管理、校企深度融合、强化素质教育和主动服务产业来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使之符合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产业转型升级使社会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规模不断扩大、需求层次不断提升,同时也迫切要求举办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当前发展高职本科教育主要有三种基本路径:新建高职本科院校、现有高职专科院校升格本科和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高职本科院校,其中,地方应用型本科的高职转型是最为理想的路径选择。要积极促进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合理衔接,加快推进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向高职转型,使区域内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整体规模、层次与素质结构符合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学校、政府、企业、社区四个要素,高职院校服务政府旨在推动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服务企业旨在推动产品转型升级,服务社区旨在提高全民素质。高职院校内部推动社会服务工作的管理模式是直线职能式,通过纵向实行绩效考核、横向采用程序文件等方法来完善直线职能式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学校、政府、企业、社区四个要素,高职院校服务政府旨在推动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服务企业旨在推动产品转型升级,服务社区旨在提高全民素质。高职院校内部推动社会服务工作的管理模式是直线职能式,通过纵向实行绩效考核、横向采用程序文件等方法来完善直线职能式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适应产业升级所需人才的需要。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不断探索高职人才培养的规律,对于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转变传统粗放型人才培养模式,探寻培养模式的体制机制,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同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人力资源需求发生了转变。高职人才培养可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保障,同时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可为高职人才培养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应创新办学理念,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的动态匹配。  相似文献   

18.
目前湖南高职教育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协同度不高,表现在高职人才培养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匹配失衡和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区域产业发展人才需求质量两个方面.其主要原因在于二者协同发展存在制度壁垒、结构壁垒和人才质量壁垒,导致相互协同路径不畅.在高职教育迈向现代职业教育与湖南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推进过程中,必须打通这些壁垒以促进二者协同发展.在假设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为良性有序发展前提下,可通过新的制度安排打破原有的协同发展政策壁垒,通过共享政府前瞻预测各大类人才宏观需求数据等打通人才结构壁垒,通过深度产教融合等消弥人才培养质量壁垒.  相似文献   

19.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内涵式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具有多重维度的利益诉求。鉴于目前产教融合的实践困境与改革瓶颈,高职院校需以多元共治理念为基础,完善产教融合体制机制;以资源优化配置为依托,拓宽校企资源融通渠道;以校企命运共同体为载体,加大校企协同创新力度;以专业课程改革为支撑,提高职教服务产业的能力。以期发挥校企内在耦合效应,创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缓解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助推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0.
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切实加强内涵与特色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株洲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要求,以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契机调整专业布局,以汽车企业关键岗位需求为导向改革培养模式,以汽车特色品牌院校建设为目标创新运行机制,实现了由综合性高职学院向主要服务汽车产业的院校转型,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由劳务输出向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实现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与服务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