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佛教传到我国境内得到了很好的弘扬和发展,在封建社会辉煌鼎盛的唐代,佛教发展的新形式禅宗创立,黄梅四祖是其创始地。四祖道信创立了禅宗法门,奠定了禅宗发展的坚实基础;五祖弘忍承前启后,传承并发扬了禅宗教义:六祖慧能,使四祖遗风发扬光大,为完成由禅学到禅宗的根本转变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自唐以来,黄梅四祖就成为海内外华人心中的佛教圣地。  相似文献   

2.
本文收集了现能见到的各种有关禅宗的传法世系,并对各种传法世系中的六祖和七祖做了详细的辨证,也对六祖、七祖之争的实质做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文化旅游是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云浮作为中国的"禅都",蕴藏着博大精深的禅宗六祖文化。以禅宗六祖文化为核心的地方旅游业,正面临着发展的瓶颈。文章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对其存在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剖析,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柳州师专学报》2016,(4):66-71
广东南江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禅宗六祖慧能与南江文化有着割不断的渊源,这种渊源不仅表现为广东南江流域地区是他的本根之地:生他、养他、育他、圆寂之所,更表现为这一地域历史文化、稻作文化以及习俗文化对他的熏陶。慧能深受南江文化影响,他对南江文化也有着重大贡献。通过对禅宗六祖慧能与广东南江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和分析,为研究六祖慧能与地域文化之间联系以及解读六祖慧能的文化思想,开辟出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六祖坛经》是中国禅宗最重要的经典,是中国禅宗乃至日本禅宗的思想渊源。日本临济宗始祖明庵荣西在论证禅宗思想时,既参鉴了《六祖坛经》的内容,同时又力证禅宗与台密二教的兼修性,荣西这种新旧兼容的做法为日本禅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史料为依据,全面介绍浠水三祖天然禅寺的创建及其演变过程,揭示其在鄂东禅宗文化乃至中国禅宗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对三祖天然禅寺创建者——丹霞天然禅师的介绍及其著名公案的评述,从三个方面,即:继承和发扬禅宗"人人自有佛性"的经典教义,反对一切形式的对佛执迷崇拜,强调内求自心觉悟的禅法实践,阐明丹霞禅师的禅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境界体现参禅者见地及悟道程度,是判断参禅者见性与否的标准。从《六祖坛经》看神秀作偈、六祖作偈回应之以及六祖听五祖讲解《金刚经》后大悟,可知二者之见地及其参修境界:著相之凡夫,理无碍、事无碍之未彻悟者,理事圆融之彻悟者。  相似文献   

8.
为弘扬本土文化,彰显地方特色,突出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思想,本刊决定从2008年起,增建地方文化特色栏目——“鄂东文化研究”。其内容主要包括鄂东本土历史文化遗产,如“禅宗文化”、“东坡文化”、“毕升、李时珍古代科技文化”、“黄冈红色文化”等。  相似文献   

9.
自二祖南下司空山,三祖僧璨完成了禅宗的理论体系至今,禅宗对安庆地区的文化、艺术、民俗产生了巨大影响,并留下了思想文化旅游资源、物质景观旅游资源、禅宗活动与民俗旅游资源、禅宗宗教建筑与名人文化旅游资源、禅宗饮食、艺术旅游资源。但安庆市在禅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了诸如对禅宗文化理解过于狭隘、禅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同质化严重、媚俗和庸俗化的不良倾向明显、禅宗旅游消费新产品单一等问题,对安庆旅游产业的升级和未来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不良的影响。在新的环境下,安庆市旅游开发要以禅宗文化为核心,重塑安庆市旅游形象;将禅宗文化融入安庆市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之中,培育禅宗文化旅游市场,加强实体项目开发,从而完成安庆市的旅游产业升级,使之成为文化休闲娱乐中心。  相似文献   

10.
禅宗佛性论     
禅宗的佛性论依据是汉唐的佛学理论,汉唐佛学是融会中国文化与印度佛学而成,它将佛学的精神在中国得到了深远的发展。禅宗的由来可以追溯至佛祖释迦牟尼灵山法会的拈花一笑,并由此而确立了禅门要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为禅宗开辟了修行法门的理论前提。六祖慧能吸取了汉唐佛法的精神,进一步将佛学进行中国本土化的革新,促进了禅宗的发展和普及。  相似文献   

11.
禅宗在成门立宗的过程是佛教中国化过程的缩影。一方面禅作为一种修行手段的原生质使其具有师徒相传严格、重视心性与兼容并包的特征;另一方面中唐后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地域格局方面的变化客观上也适应禅宗的发展。禅宗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生活禅,不唱高调,贴近生活,把握当下,深蕴着大乘佛教思想,体现出中国禅宗的主体精神,彰显了“觉悟”与“奉献”的人生信仰价值取向,富有开放、宽容、求真、灵动的风格,契合当代的现实需要,能够推动人间佛教思想落实到现实生活之中,以促成生活之“相续”与“转依”,达成生命之“尊严”与“和谐”。探究生活禅的思想脉络与精神特质,其显示出“生活性”、“智慧性”、“道德性”、“社会性”等特性,具有时代特点,可以成为当代人间佛教的社会路向。  相似文献   

13.
苏轼诗歌传承了王维诗歌在禅宗影响下以表现心性主体为中心的创作方式,又延展了主体自我心性的深度探求,将禅宗美学进一步引向世俗化、人性化。其诗立足于对生存现境的关注,借自然升华现实,对自然与自我进行双重超越,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归到现实,实现禅悟的解脱意义,也更深刻地体现了诗歌的人性关怀精神,张扬了人的生命主体价值。  相似文献   

14.
作为禅宗的“宗经”,《坛经》是惠能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中国佛教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当时的唐朝流传甚广,无论是帝王的示范,还是民间的信仰,抑或是佛学文化的其他领域,都形成了一股“禅意”的崇佛风气,逐渐高涨并渐渐传播开来。因此,本文特从《坛经》出发来探讨唐朝的一系列崇佛风气。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居士佛教与居士佛教美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庞蕴都作出过重要贡献.他自觉地把创作诗偈作为表达禅悟、宣扬禅理的一种最基本的手段.他有明确的诗学主张,指明了进行诗偈创作的动机与宗旨,还把吟诗作为获得禅悟、进入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提出了涉及文艺审美鉴赏的审美心态、审美方式、审美内容和审美效应的重要命题.在他的语录(公案)和诗偈中,蕴涵着有关日常生活审美的思想,涉及生活态度、生活准则、生活取向、生活境界等方面的生活审美观.  相似文献   

16.
张说是北宗禅的修习者,也是将北宗禅与诗歌创作结合起来的实践者和提倡者,表现在文学上,即是对诗歌内容的"禅理"和诗歌情感的力度与蕴藉特点都有着特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禅学思想对日本俳句影响深远。在俳句这一日本特色的文学形式中渗透了大量禅宗精神。  相似文献   

18.
室町幕府时期,禅宗在日本迅速发展,禅文化成为了这一时代的主流文化。以"五山文学"为代表的禅林文学所提倡的"诗禅一味"的创作理论,成为了当时日本汉诗创作的主要审美理论导向。生活在室町时代的禅僧一休宗纯,似乎成了禅林的"另类"。他的诗歌作品中既有静穆空寂的禅诗,又有狂放狷介的"狂诗",更有热烈地追求爱情的"爱情诗"。这种矛盾的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禅文化在日本的发展,有着必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禅宗,是印度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交流磨合的产物.在日益重视以“古色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把禅宗这一丰厚而重要文化元素进行翻译,成为不可或缺的选项.众所周知,对禅修践行者来说,“禅不可说,一说即错”,甚至是“不立文字(wordlessness)”;而就大众文化层面的旅游文化来说,则可以运用关联理论最佳关联原则,形成译语文化读者能够理解接受的心理图式,得到合理的文化诠释,从而有效地拓宽禅宗翻译在旅游文化领域里的可译性,使禅宗文化元素有效地融进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20.
日本文化的庞杂、多变是举世公认的,其中名目繁多的“道”或“术”实质是佛教观念渗入日本民族意识的产物。佛教“禅宗”的学说传到日本后,得到广泛的传播,对日本人的民族意识影响极大。“禅”的理念与“求道”的形式相结合,产生了日本文化中丰富多彩的“道”,如茶道、花道、剑道等。这些“道”虽然形式各不相同,但是本质上都是以禅的理念为依托,指导行道者潜心领悟事理及真谛。时至今日,佛教文化对日本文化乃至社会、经济、政治仍起着有形无形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