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关科 《中国编辑》2011,(5):74-75
我们社里的于子佳老师曾经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他在与万科地产董事长王石的多次交流中,有一件事让他记忆深刻。1993年,万科在某市拿了900亩地。后来,另一家企业也看中了这块地,愿意以高出万科一倍的地价买下其中的450亩。该市国土局局长找到王石,说:"给你450亩,另外450亩我们买回,你可白赚2000万元!"王石回答说:"如果你们后悔的话,我可以把地全部退回,一分钱不赚!"  相似文献   

2.
正从"没了我地球就不转"的得意,进化到"没了我地球照样转"的自豪,王石经历了一个痛苦的"革命过程",值得"中国式老板"借鉴。王石去年出的那本书的题目《王石说:我的成功是别人不再需要我》很有吸引力。通读全书之后再看题目,"意会"出了三层意思:首先,当年万科曾经是需要王石的;其次,现在万科已经不再需要王石了;再次,王石把"不再需要"视为其个人成功的标志。假如我们认同王石的这一衡量创业者成功与否的标准,那么,我们也许不得不承认,99%以上的中国创业老板都是失败的——他们在自己的企业王国里,基本上还处于"没了我地球就不转"的阶  相似文献   

3.
陆琳琳 《新闻窗》2013,(4):72-72
美国当地时间2013年4月15日,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终点线附近发生多起爆炸,致百余死伤。4月16日8时33分,央视《朝闻天下》女主播在报道该事件最新进展时,连线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王石,误称其为央视前方记者,王石当时愣了一下,笑称:“我怎么变成记者了?”主持人待王石播报完后解释说,“导播刚才匆忙告诉我,我们刚才连线的不是本台记者,而是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因为这次我们来自国内的万科长跑队也受邀参加了马拉松赛,爆炸发生时他们就在现场,刚才王石也是作为队员给我们带来了第一手报道。”这一次连线很快让王石成为了最热词条,也让更多入重新关注到“公民记者”这个在新媒体时代早巳存在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这篇文章是根据王石在朋友聚会时的谈话整理而来。2013年12月下旬,在剑桥学习的企业家王石回到深圳,25日晚约了几位朋友共进晚餐,餐桌交流其中一个主题是回顾每个人的2013。王石最后一个发言,讲了自己2013年的三个故事三点体会。即便是这样轻松非正式的场合下,王石的发言经典语录频现,故事值得深思。每个人都应该问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青年记者》2007,(22):4-4
据《外滩画报》,在一个房地产业暴涨的黄金年代,一个富豪榜单屡屡被房地产大亨刷新的年代,一名房地产职业经理人应装着什么样的金钱观和生存态度?今年7月6日,王石妻子的代理人在低点买入万科A股,引发轩然大波。7月20日,远在瑞士登山的王石在博客发表文章——《作为万科董事长,深表歉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寒冬来临,摆在开发商面前的选择并不多,继续坚守传统业务,有可能温水煮青蛙最终同整个行业一起沉沦,如果大胆跨界旅游、电商、养老等热门行业,也有可能陷入另一片竞争惨烈的红海 在今年亚布力夏季论坛上,万科董事局主席王石对当下房地产形势再次发出预警:万科可能熬不过十年,下一个倒下的可能就是万科。  相似文献   

7.
刘炎迅  丁尘馨 《中国新闻周刊》2014,(14):20-26,28-30
王石越来越像思想者,但他显然是个焦灼的思想者,在与本刊记者对谈时他忍不住提议:不如陪我来审判王石。  相似文献   

8.
2003年7月23日,某报上刊登一篇文章,介绍一家报社的一位专栏主编在清华大学向学生们介绍他从事新闻工作的“理念”和“诀窍”。当学生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好记者”时,这位主编说:“没事跑图书馆的人,对不起,你别当记者。”当学生再问“你受过新闻教育吗?你的新闻素质是怎样培育的”时,这位主编回答说:“我没有受过任何新闻教育,甚至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刚刚扫盲而已……新闻是做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位主编成功的“理念”和“诀窍”是当记者用不着到图书馆去看书,用不着受任何新闻教育,用不着学习,刚刚扫盲的人就可…  相似文献   

9.
声音     
《报林求索》2012,(3):58-58
<正>王石万科董事长我双手赞成严厉地控制房地产,因为如果按以往的速度发展下去,房地产市场会出现问题。不控制的话泡沫破了中国承受不了。假如泡沫真的破了,我们是没有日本那种承受能力的。  相似文献   

10.
说点心里话     
魏武 《青年记者》2012,(15):9-10
《青年记者》编辑部约我写点东西,主题是"过来人的心里话——老记者的忠告",很痛快便答应了,因为感觉这个题目出得好.进报社已近30年,也算是个老记者了,回首记者生涯,经验不多,教训不少,"忠告"不敢当,"心里话"倒是很想说说,算是与诸年轻记者共勉.按时下流行,我总结出三个关键词:敬畏、激情、学习.  相似文献   

11.
刘万永 《中国记者》2012,(10):49-50
我得到的是另一个雅号:藏獒 "他是一个天生的斗士,向不公宣战是他的信仰;他是一个悲悯的义士,为弱小呐喊是他的本能.他所留下的那些文字,给了我们藐视黑暗、追求光明的勇气." 这是2009年腾讯网颁发"年度教育记者"时给我的颁奖辞. 一名年轻记者看到后问我:"你是不是从小就立志从事新闻工作?" 我说,我本科是学教育的,大二时还不知道新闻的5个W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2.
仅仅在路上     
2009年,我从事新闻工作的第三个年头,作为一名青年编辑记者,我时常庆幸自己能够一毕业就加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辈们常说:"工作的起点就像人生的指向标,它可以决定一个人今后工作的发展方向", 能够加入最重要的广播媒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我的幸运,同时也令我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努力成为一名好记者,新闻工作是严谨的、对待工作自己不能有半点马虎."工作三年来,我常常意识到,作为记者,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这不仅是在从事新闻采、编、播工作初期阶段,而是将会贯穿整个新闻的职业生涯中.  相似文献   

13.
御任后,新闻界的同事常向我提出的一个问题是:你对新闻媒介有何评价?作为一名职业记者,我从未料到自己能在政府部门任职。担任助理国务卿和政府发言人的两年半经历给我提供了一个观察自己同行的极为有利的机会。我的结论是:新闻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  相似文献   

14.
这篇文章是根据王石在朋友聚会时的谈话整理而来。2013年12月下旬,在剑桥学习的企业家王石回到深圳,25日晚约了几位朋友共进晚餐,餐桌交流其中一个主题是回顾每个人的2013。王石最后一个发言,讲了自己2013年的三个故事三点体会。即便是这样轻松非正式的场合下,王石的发言经典语录频现,故事值得深思。每个人都应该问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到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作访谈,朱军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你能为'记者'下一个自己的定义吗?" 我思忖片刻回答:"记者,就是把新闻现场作为战场的战士."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为广电人,我做了二十几年一线记者,到过广电行业最基层,知道我们这些业内人在工作和家庭之间,或许还需要一个空间或平台。2010年2月,我从摄影频道总监的岗位调整到当时的贵州省广播电视学会和贵州省新闻学会工作,对我来说这一切是陌生的、崭新的。有人说:"这回你可以轻松了。"我自己也曾想:"来到这么一个相对边缘的机构,应该没什么压力,不需要那么紧张了"。转念又想:"我们这些多年在一线工作的人,突然间松散下来恐怕也难以适应吧",思想的确彷徨过。刚到学会就赶上评奖的季节,我索性借着这个相对紧张的工作阶段给自己加压,从而保持住以往的工作秩序和姿态。  相似文献   

17.
感悟记者     
电影《一九四二》热播,其中涉及当年大公报披露河南灾情的报道,因为出自我父亲(编者注:张高峰)之手,于是各路媒体记者纷纷找我采访,除了了解我父亲当年采写《豫灾实录》的经过以及因此遭遇逮捕等细节之外,许多记者还向我提出了诸如:"父亲怎样对你讲述这段历史"、"你怎么认识这篇报道"、"父亲在你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人"、"他对你的人生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等问题.坦率地说,对这些,我过去真没有认真想过. 静下心来回味这些天接受采访的前前后后,我试图梳理出比较清晰的感悟,由是写下了这个题目.  相似文献   

18.
我当记者整整12个年头了。在这期间,有1篇作品获得1986年全国好新闻奖,两篇作品获得自治区好新闻奖,8篇作品获得《新疆日报》年度好新闻奖。回顾走过的这段路程,在好新闻的背后也常有苦恼和困惑。下面,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即好新闻的三条边:苦恼+思索+突破。怎样才能想到、做到“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的”? 著名记者郭超人说过这样三句话:即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你想不到、做不到,就不能当记者;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你也能想到、做到,你能当记者,但可能是一般记者;唯有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的,你想到了,做到了,才可能当一个好记者。我始终把它奉为我做记者的座右铭。我自愧不是一个好记者,但总向往着郭超人所  相似文献   

19.
道路与梦想     
王石率领下的万科在近20年的发展壮大历程中,几乎与中国改革的进程同步,见证了近年来中国重要经济命脉的发展和成长,也因此使他自己成为众人瞩目的顶级企业家。本书讲述了他20余年企业管理生涯中的起伏趺宕:1983年掘得第一桶金的传奇经历、2003年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这里摘选的是书中"野性的精神"一章里的一节,作者在文中叙述了他从广州到深圳创业时的经历。(摘自中信出版社出版的《道路与梦想》)  相似文献   

20.
甲与乙,久别偶遇,寒暄数语后,甲问乙:"你孩子学习好吗?"乙答:"不好。"两个字,噎得甲说不出话来。更让甲心碎的是,乙作为微博控,当天就愤愤发微博道:"我终于拉下面子,勇敢地说了‘不好’……什么时候,中国人能不再关心别人家孩子的学习,我们孩子成长的环境可能就不至于这么变态了。"甲揪着我,吐槽吐得气急败坏:"我多有病呀我关心别人家孩子的学习!我连她孩子是男是女都不记得了!我不就是没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