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首     
吕恩 《档案天地》2010,(10):7-10,16
回归新中国 四九年大陆就解放了.我要回来呀.很多人都是这个时候回来的。我先回到了上海,在上海见到了夏公。夏公说你到北京去吧.北京要拍电影。我到了北京,本来以为要拍电影《红旗歌》,后来没能拍成.我就又到了长春。在那里拍了《红旗歌》。电影拍完后我又回到了北京.我和当时第一任电影局局长袁牧之说.我不能呆在长春了,长春太冷了,我这个南方人在那里实在是受不了。  相似文献   

2.
我的两地书     
孟久成 《传媒》2001,(5):34
谁都写过家信。 过去我在农场的时候,特别爱写家信,想倾诉;也盼家信,找安慰。那时没有长途电话一说,电报倒是发过几次,都是回家接站之类,简之又简,七分钱一个字,不得不简。信息沟通只有靠书信了。 当年儿子的我如今已荣升父亲,再写家信,角度变了。 如今我的儿子由黑龙江去北京读书,19岁,和我从北京来黑  相似文献   

3.
张岩 《大观周刊》2011,(6):36-36
又是一年重阳节了,你又错过了这样美好的一年。昨天,我们穿过重重尘埃与阴霾去敬老院的时候,和敬老院的爷爷奶奶聊天的时候,我又很不合时宜却又很合时宜地想起了你。  相似文献   

4.
李静 《青年记者》2005,(3):41-42
有一首歌,《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唱的时候又拍手又跺脚,很适合大家一起唱。其中一句歌词我最喜欢,“假如幸福就应该让大家知道”。而我在唱的时候一直很犹豫,幸福真的应该让大家都知道吗?我理解的幸福应该是夜深人静时,自己躺在温馨的床上,在回味中偷乐,却怕被别人冠以“你太幸福了”的评定。  相似文献   

5.
倪匡 《出版参考》2009,(8):38-39
我是一个生活态度很随便的人,就是广州人讲的“煮来你就吃吧”那种人,什么都无所谓。不喜欢争输赢,人家下棋争个你死我活的,为了一个棋吵得面红耳赤,我觉得自己认输就好了嘛,又有什么关系。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不知道奖励我什么东西,买了一支好钢笔给我。我哥哥一看就喜欢,我说你拿去好了。没有什么东西是我特别喜欢:非要不可的。女人也是这样。人家问我最喜欢什么样的女人,我说最首要的条件是她要喜欢我,她不喜欢我,我喜欢她有啥用?  相似文献   

6.
我与越剧结缘,开始也是因为生活所迫。当时我觉得学戏能够自立,能够挣钱,过上好生活。不过,后来在社会历史变迁中,我跟越剧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遵从父亲教导,从小自立1922年,我出生在浙江嵊县杜山村。我有一个很好的父亲,他是农村教师,是我非常尊敬的人。我六、七岁的时候他教导我要自立,跟我说"自立"就是不靠爹不靠娘,将来结婚了不靠丈夫,靠自己,靠自己要有文化,要有自立的本事,这就叫自立。但父亲反对我学戏,说自立不是去学戏,要去学戏就不认我这个女儿。后来我还是不顾父亲  相似文献   

7.
董瑛 《陕西档案》2014,(2):43-43
最早与档案结识,一部分是受父亲影响。父亲50年代初毕业于凤翔师范,一生做人正直、慎独、条理。一天父亲把我叫到一边说“这些东西是该给你的时候了”。只见他拿出一个发黄的牛皮纸袋子郑重其事地交给我,我打开一看,有小时的照片、毕业证、病历、住院诊断证明等,父亲称之为"家庭档案",叮嘱我要妥善保存,以免日后用到。  相似文献   

8.
你总是说我长不大,你总是说我不够成熟,你总是说我怎么年龄长了,却只是长成一个大孩子?可是,爸爸,你知道吗?每次你叫我的时候,你都是喊着女儿,因为在你的心里,我一直是你的女儿,在你眼中,我也就永远只能是个孩子了。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有位姑娘找到林肯,要求总统开一张去南方的通行证。林肯说:"战争正在进行,你去南方干什么呢?"姑娘说:"去探亲。""那你一定是个北方派,你去劝说一下你的亲友们,让他们放下武器。"林肯高兴地说。姑娘说"不!我是个南方派,我要去鼓励他们,要他们坚持到底。"  相似文献   

10.
正在某文摘报上看到摘录满妹的一篇文章,此文记述她陪伴父亲胡耀邦的一段难忘的回忆。1989年元月,满妹赴长沙看望病中的父亲,过了几天,满妹要回北京处理工作上的事情。文章写道——没想到父亲居然一反常态,执意不让我走,竟转而问我:"你去过广西没有?"我回答:"上个世纪80年代初去过一次。"父亲笑了:"那还是好几年前的事了,现在广西变化大得很,一起去看看嘛!"……  相似文献   

11.
向贤彪 《军事记者》2002,(11):59-60
读《刘墉文集》,看到“三个筛子”的故事,原文照录———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到一位哲人那儿,说:“我有个消息要告诉你……”“等一等”,哲人打断了他的话,“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三个筛子筛过了吗?”“三个筛子?哪三个筛子?”那个人不解地问。“第一叫真实,你要告诉我的消息,是真的吗?”“不知道,我是从街上听来的……”“现在你再用第二个筛子去审查。你要告诉我的消息,还应该是善意的”。那人踌躇地说:“不,刚好相反……”哲人又打断了他的话:“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我再问你,使你如此激动的消息是重要的吗?”“并…  相似文献   

12.
四块糖     
育才小学校长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制止了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  相似文献   

13.
我与父亲的12天我平生与父亲相处,只有短短的12天时间。1931年,母亲在上海生我时,父亲已经到苏区去了。所以,我一出生,父亲并不在我身边。我两岁的时候,母亲看我能离身了,就也要去与父亲一起参加革命,于是她把我托给了陶行知在英租界办的孤儿院——上海劳工幼儿院。后来,国民党  相似文献   

14.
<正>"不管你兄弟俩有多重,我要用肩头这根扁担把你兄弟俩挑出山!"当父亲把生活当作诗一般说出来的时候,我上初二,弟上六年级。我说,不想读书了,想回家种田种地。弟也说,跟哥抬犁耙。父亲火了:你俩才有多大?想回来跟我争田争地,那一亩  相似文献   

15.
不要想     
同事英忧心忡忡地告诉我,下午要去医院做个检查。“怎么了?”我关心地问。“我的两个肋骨之间有一个硬块。你看,就在这里。”她指给我看。“什么时候发现的?”“有一年了。我也看过医生,他们都说没事。但我就  相似文献   

16.
开结婚证的费用最近大跌。我结婚的时候,开结婚证要9块钱,现在只要5块钱。我有个朋友就捡了个现成的便宜,顺势去把证办了。先上车后补票的人,倒比我们这些遵纪守法的人更划算。不公平啊! 那一年我去开结婚证的时候,事前上网搜流程。虽然是第一次结婚,却也不想被人当生手宰。网友的经验之谈是先去照相馆拍好结婚照带过去,现场拍又贵又丑。  相似文献   

17.
易子 《今传媒》2004,(6):52
“长大对于所有人都是一种挑战,尤其对于狮子。能否成功地从令人激动的不确定的可能性中转换到现实中面对的义务成为狮子座成功的机会点。”第一次从新浪网上看到这个忠告,狮子座的我颇有些不屑,因为我内心里认定自己已经长大。然而,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却在短短四个月中经历了长达“一年”的成长历练。春(6月):毕业的时候,好朋友对我说:“我就说过,你这大学过得最充实的人,老天总有一天会对你的努力给予报酬的,这不,你可是我们班唯一一个有单位来车,还是老总亲自来接你去上班的哟!”是的,大学似乎一直默默无闻的我,在大学生找工作纷纷感叹“送上门都没人要——贱卖”的时候,我居然创造了一个“唯一”,我的虚荣心总算得到了一次小小满足。兴奋与感激,在初夏温煦而略显热烈的阳光下快乐地升腾,我悄悄下定决心:一定好好干,要对得起这辆车,这位老总,还有那些关爱自己的同事。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编辑一篇6000多字的稿子《被篡改的民族风情》,也许就像学艺多年的弟子一朝终得机会大展身手,既想好好表现一番,又怕万一失手;既兴奋,又诚惶诚恐。拿着稿子,看了一遍又一遍,脑袋里竟没能装下一个整体印象,简直有点不知所云,整个白天我都没敢下笔。夜晚,安静的白炽灯下,...  相似文献   

18.
1968年9月,"文革"进入第三个年头.我由小学生变成了初中生.父亲孔另境被虹口分局带走"谈话"已经两个多月了,我受妈妈之命已去拘留所为父亲送过几次衣服与食物等.那天,信箱里又收到父亲的明信片,其中说到要一本《毛主席诗词》.妈妈在写字台抽屉里找出一本红色塑料封皮的《毛主席诗词》简易小本子,让我与香烟、咸蛋、衣物等一起送去.  相似文献   

19.
淇县苏堆乡裴海峰来信说:“我很喜欢写稿,常常以写稿为荣,以写稿为乐,但却常遭到别人的非议,家里人为这事跟我吵嘴,邻居们说我‘不务正业’,好心的朋友也说我不是这块料’,劝我‘丢掉幻想’。请问编辑,我该怎么办?”夏邑县罗庄乡蔡伟来信说:“我因为爱写稿被人讥笑为‘瞎逞能’、‘不够料’,我父亲也埋怨我干这事‘丟人’。有一次我去采访一个烧窑专业户。那个专业户见了我‘嘿嘿’冷笑,说:‘你是咱村唯一的新闻家,恭敬你光临寒舍.’我问烧窑情况,专业户说:‘对不起,我有事,以后再谈吧! ’我吃了闭门羹。二次又去采访他时,他说:  相似文献   

20.
采写《牛犇在奔》前前后后写牛犇,是件不易的事。你很难抓住他,他善奔波。我与牛犇相识多年,每到上海,总要去看望他,但常常扑空。不是出外拍片去了,就是加班排戏、改戏。给我的感觉,他是豁出命在为艺术奔波。前年春天,在他那间仅有十多平方米的臥室兼书房里,我们谈了几个小时关于喜剧创作的问题。当时他已上任当了上影厂的电视部主任,又要抓工作,又要看剧本,又要演戏,几乎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好不容易见了面,可谈着谈着,却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