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媒体环境与媒体素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中一个十分关键的社会公共部门.媒体对社会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对大众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媒体以及手机短信、彩铃等,人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传媒营造的环境空间--媒体环境.关于媒体对人们的影响,W.James Potter在其<媒体素养>一书中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媒体传播效果对人的影响就像天气对人的影响一样,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且有着各种各样的存在形式."诚然,媒体环境已经成为继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后,又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2.
如今,中国的自媒体时代已经来临,网络公民在自媒体平台上的活跃度越来越高。自媒体已经越来越深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形态。随着自媒体平台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自媒体功能的使用越来越成熟,媒体运行机制也越来越完善。但自媒体兴盛的同时,也表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其中一方面便是媒介道德缺失。  相似文献   

3.
电视媒体的庸俗化已经成为一个各方面注视的焦点。庸俗化不仅对电视媒体环境本身造成了污染,也对社会人文环境、人们的思想造成了影响。这种污染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是值得认真分析的,同样也需要我们努力寻求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随着自媒体网络平台的兴起,自媒体慢慢变成人们可以自己讨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参加社会事务的一个共同的所在。然而在自媒体时代,公民媒介素养存在一些问题,提醒我们必须重视自媒体时代每个人的素养的要求。本文主要对公民媒体在社会上全面出现自媒体会遇到怎样的素质考验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对自媒体时代公民媒介素养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结合相关案例探讨自媒体时代公民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升自媒体时代公民媒介素养的必要性,最后针对性地提出提升自媒体时代公民媒介素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媒体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时代,公民素质、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不仅仅来自学校的正规教育,大众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提高公民选择、使用、分析和鉴别媒体信息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它决定一个人在现代社会的生存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就是为了提高这一能力,是一种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也逐渐实现全球化普及,在这一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也因此对于社会中的新闻事件有了更高的需求和更广泛的获取渠道,甚至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已经和网络媒体息息相关.在融媒体时代下,人们每天接触的新闻内容和种类越来越多,因此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来选择新闻获取途径和新闻内容,对于新闻信息的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这也对新闻记者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本文便以融媒体时代为背景,探讨电视民生新闻记者所需要具备的新技能.  相似文献   

7.
自媒体传播心理动因及个体角色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人们自身媒介素养的提高,"自媒体"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角色。因此,我们更应冷静思考这一现象背后传播参与者的心理动因以及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所实现的个体角色重塑。  相似文献   

8.
廖峰 《当代传播》2007,(4):69-71
当今社会,人们每天都淹没在不同的媒体信息中,媒体素养对人们至关重要,世界各国都在探讨如何开展媒体素养教育的问题.加拿大是世界上第三个推行媒体素养教育的国家,经过40多年的发展,被公认为媒体素养教育的国际先导,在该领域进行了很多创造性的探索和实践.本文结合该国成功经验,为我国媒体素养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媒体(We Media)已经成为时尚的代名词之一,它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以其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越来越成为公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社交工具。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为活跃的群体,更是表现出对自媒体应用自如,人际关系的交往与发展也基本都是通过自媒体来完成,对自媒体的依赖性不断增强。本文以微博为例,通过调查研究大学生对微博的使用情况分析自媒体对高校大学生社交方式的影响,进而得出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交的利弊,以及在其影响下大学生行为方式、媒介素养以及价值观等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的要旨是提出“媒体资讯素养”这个概念,指出在资讯电脑科技和传媒科技汇流的新年代,人们需要一种新的素养。由于社会的主导沟通模式渐由电脑中介的媒体资讯科技取代,在21世纪,一个人如果只懂得阅读书写而缺乏媒体资讯素养,仍然可以被称为文盲。这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香港为个案,指出新科技带来很多影响,有需要教育市民去和新科技打交道,但现行的资讯科技教育达不到这个目的,有必要增添“媒体资讯素养”的训练课程。第二部分阐释“媒体资讯素养”的内涵。推广“媒体资讯素养”的目的有四:协助大众认识媒体资讯科技的功能及影响、对新科技传递的讯息有批判及筛选能力、懂得运用新科技去创作和表达意见、及具备监察新科技的意愿和能力。  相似文献   

11.
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   总被引:76,自引:0,他引:76  
张开 《现代传播》2003,(1):116-118
媒体素养教育是在大众传媒时代 ,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它以培养人的素质为核心 ,即 :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 ,并建立获得正确媒介信息、信息产生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媒体素养教育是当前在欧美各国得到重视的一场教育运动 ,同时也引起亚洲、非洲一些国家的传播学者和教育学者的关注。它是一门融合传播学、新闻学、教育学、美学等学科理论的新学科。对媒体素养教育的研究 ,直接关系到新时期全民素质的提高。本文从历史的纵向和发展的横向对媒体素养教育进行分析和介绍 ,并切合我国国情和现状 ,对该学科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进行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12.
唐沛 《今传媒》2006,(10):40
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展,新闻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媒体语言对社会语言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媒体语言已经渗透到各层次、各年龄段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和日常生活。处在成长期的青少年,具有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善于思考的优点和单纯、  相似文献   

13.
社交媒体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这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其中也包括心理健康问题。本文主要研究社交媒体的使用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各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黄俊华 《新闻界》2012,(5):31-33
媒体审判在发挥着监督价值的同时,也会干扰司法审判过程。越来越多的媒体审判事件出现,使得人们开始从媒体审判转向审判媒体,理性反思媒体引导公众舆论现象。正确处理媒体与司法的关系,要转变理念、坚持新闻专业主义以及优化网络时代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介入,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怎样在当代传播环境下更好地经营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值得研究的问题。与此同时,在大众传播时代产生的粉丝近些年来愈发流行。通过将粉丝这种流行文化现象和传媒经营相结合,在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研究媒体粉丝的选择动机,对媒体的忠诚度,以及相应地媒体应该采取的策略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媒体品牌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目前国内外对如何构建传统媒体品牌的研究较为丰富,但是对如何影响社交媒体品牌的研究比较匮乏.本研究从社交媒体感知价值视角,讨论了媒体感知价值的各个维度对品牌资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宋爽 《新闻世界》2014,(8):296-297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受众对信息需求的增加,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宽,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在司法报道领域中却出现了媒体审判这一异化现象。如何规避这一现象对于媒体自身发展和司法公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要避免出现这一现象,需要立法、司法、受众等各方面的努力。本文主要从媒体方面进行探讨:媒体应该加强自律,既能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同时要能做到"不在其位则不谋其政"。  相似文献   

18.
田天 《新闻世界》2011,(12):92-93
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自媒体异军突起,打破了主流媒体一家独言的舆论环境,成为新生的舆论力量,对公众的关注焦点,事件发展状况以及社会议程都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自媒体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表现、作用、影响,以及自媒体在舆论环境中地位上升的现状。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特别是2009年3G牌照的发放,手机媒体的用户在手机用户群体中,占有越来越高的比例,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养成了通过手机阅读时政、财经、体育等新闻信息的习惯,逐渐形成拥有几亿用户的庞大影响媒体平台,事实上,手机媒体已经成为新媒体的代表,在社会中承担着巨大的作用。传统新闻媒体企业也已经或正在向新媒体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20.
国民经济的增长,带动社会各行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推动时代的迅速发展。随着时代发展速度的加快,人们对媒体传播要求越来越高。为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顺应大众化发展需求,媒体融合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本文就媒体融合时代,传统纸质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路径的选择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