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诗国丰碑     
《屈原列传》(高中语文第六册)末尾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此处把屈原和宋玉一班人进行比照,高低上下自见分明。 为什么宋玉他们只能模仿屈原华文,而不能攀而过之?关键在于他们“终莫敢直谏”。且看: 宋玉是屈原以后重要的楚辞作家。参见宋玉的作品,他是屈原的后辈。他潜心向屈原学习,从事楚辞创作。惜其作品大都散佚,传今独有《九辩》  相似文献   

2.
程鸣 《考试》2004,(12)
屈原——我国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作品收在《楚辞》里。许穆夫人——我国第一个女诗人,作品有《载驰》、《泉水》、《竹竿》。班昭——我国第一个女史学家,将其兄班固的《汉书》续成。李清照——我国第一个女词人,作品收在《李清照集》里。李白——盛唐时期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作品  相似文献   

3.
《招魂》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绚丽穷奇、千古绝色的作品,但历代学者其说不一。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说:“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确认是屈原的作品。明代黄文焕(《楚辞听直》)、清代林云铭(《楚辞灯》、蒋骥(《山带  相似文献   

4.
关于屈原的身份、思想及地位 ,历来颇有争论。有的人贬低屈原 ,说他是“文学弄臣” ;有的人虽认为屈原是“爱国诗人” ,但给他戴上“忠君爱国”的帽子。对这两种观点 ,闻一多都持异议。闻一多从屈原的身份、思想以及他的《离骚》等作品的形式和内容 ,充分论证了屈原是“真正的人民诗人” ;同时 ,他用新观念和新方法对《楚辞》作了别开生面的研究 ,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楚辞》研究的新水平 ,其贡献特别重大  相似文献   

5.
关于屈原在身份,思想及地位,历来颇有争论。有的人贬低屈原,说他是“文学弄臣”;有的人虽认为屈原是“爱国诗人”,但给他戴上“忠君爱国”的帽子。对这两种观点:闻一多都持异议。闻一多从屈原的身份,思想以及他的《离骚》等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充分论证了屈原是“真正的人民诗人”。同时,他用新观念和新方法对《楚辞》作了别开生面的研究,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楚辞》研究的新水平,其贡献特别重大。  相似文献   

6.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个人的创作而名垂史册的伟大诗人。《楚辞》就是以屈原的作品为主的一部诗集,那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诗歌巨著,如今已被列为优秀的古代文学遗产,受到中外人民的赞扬。屈原名平,字原,大约生于公元前三四○年,卒于公元前二七八年左右。屈原的祖先楚武王的儿子瑕受封于屈,遂以屈为氏,所以屈原乃是与楚王同族的一个贵族。屈原年青时候很聪明,  相似文献   

7.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代爱国忧民的著名诗人。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止一次地直接表示过对于当时人民的关注和同情。但是,对于屈原笔下的“民”字,至今却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这不能不关系着对于诗人作品意义的认识,关系到对于屈原成就的科学说明。 屈原作品,班固《汉书·艺文志》和王逸《楚辞章句》均作二十二篇。这些作品中提到“民”的地方共十一处,其中《离骚》六处,《天问》《少司命》《哀郢》《怀  相似文献   

8.
庾信前期与后期对《楚辞》的认识和继承明显是不同的。前期,庾信作为“宫体”诗人,把《楚辞》看作是“吟咏情性”的“纯美”,对《楚辞》的继承也主要是对《楚辞》中“丽词佳句”的吸收。个人的不幸遭遇,使庾信后期对屈原“发愤抒情”的创作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屈原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中的几个主要方面,庾信在创作中都有所继承。从庾信前期与后期对《楚辞》的不同认识和继承,就能够明显看出庾信入北后风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以香草嘉木来比拟美人君子,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已初露端倪,而将此比拟手法发挥到极致者当属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楚辞》中大量的香草嘉木之比拟手法并非屈原独创,早在《诗经》中已扑面而来、俯拾即是。《楚辞》中植物的象征意义与《诗经》是一脉相承的,《楚辞》大大发挥了《诗经》以物起兴的手法,营造出似真似幻的诗意语境。《楚辞》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对植物的情感,也丰富了诗人的想像空间。  相似文献   

10.
金开诚是当代著名楚辞研究专家,其专著《屈原辞研究》或选择文献内证,立足楚辞文本,对屈原生平研究有所突破;或围绕作品难点,通过制作模式进行系统分析,对《九歌》解读作出重大贡献;而对《天问》错简、《离骚》结构的探索,还有待深化。《楚辞选注》平和中肯,通俗谨严,是颇受欢迎的楚辞读本。  相似文献   

11.
本“破”,肉《楚辞》成书的角度,一一辨驳郑先生否定王逸之《哀时命》为严忌“哀屈原”“叹而述之”之说;“立”,从屈原与《楚辞》中之汉人作品的种种同共点考察,并分析《哀时命》与屈原思想所以有某些差异的原因,证明王逸《哀时命序》之说正确,从而指出:《哀时命》可作为考屈原事迹之一助,而以之考严忌之生平事迹则非。  相似文献   

12.
金开诚是当代名楚辞研究专家,其专《屈原辞研究》或选择献内证,立足楚辞本,对屈原生平研究有突破;或围绕作品难点,通过制作模式进行系统分析,对《九歌》解读作出重大贡献,而对《天问》错简、《离骚》结构的探索,还有待深化。《楚辞选注》平和中肯,通俗谨严,是颇受欢迎的楚辞读本。  相似文献   

13.
林云铭是清初著名的楚辞学家,他高度赞扬了屈原的人格精神,对屈原这一"千古奇忠"之人极度仰慕。他把对屈原的全部情感倾注到了《楚辞灯》一书中,历时近四十年,完成了这部在《楚辞》研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楚辞》相关作品中可以看出屈原有着浓厚的道家思想,而这一思想的产生主要源于楚人的文化传承。上世纪初相继有学者论及屈原道家思想和楚文化的关系,但是学术传承不明。梳理这段学术史,有助于把握屈原的道家思想,深化对其思想的认识,同时对于《楚辞》中一些是否为屈原作品的认识也有着积极的考辨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楚辞》西汉人刘向在天禄阁(汉朝国立图书馆)校书时,把屈原、宋玉、唐勒、景差、东方朔、荘忌、淮南小山、王褒的作品以及他自己写的《九叹》编辑成一部书,定名为《楚辞》。东汉人王逸为楚辞作注释,又加进他自己写的《九思》,成《楚辞章句》。宋人朱熹,作《楚辞集注》。“楚辞”这个名词,在刘向以前就有。汉武帝时人朱买臣,能“说春秋,言楚辞”。不过“楚辞”这一名称在当时并不成为这种文体的通称。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乃作怀沙之赋”。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屈原赋二十之篇”。可见西汉早期称  相似文献   

16.
文学史上第一部骚体类文章的总集与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就是以屈原为主写作的《楚辞》。《楚辞》中的地方色彩表现得较为浓厚,在《楚辞》中有大量的楚地方言声韵、文学样式以及风土物产等。自《楚辞》面世以来便备受各界人士的喜爱,从古至今有无数的学者对《楚辞》进行了研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楚辞》以及楚辞研究史已经成为了一门研究的学科,被称之为"楚辞学"。基于此,对屈原及楚辞研究的分期及近三十年来的屈原及楚辞研究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旨在进一步明确屈原及其《楚辞》的研究价值,并对关于屈原及楚辞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素无否定屈原之说,也素无否定屈原《离骚》之说。只是到了“五四”运动前后,谢无量在《楚辞新论》中透露了其师廖季平否定屈原及其作品的议论。此后,又有胡适、何天行、卫聚贤扬其说,其中何天行走得最远。也最为彻底。他认为,屈原这个人物在实际上是不存  相似文献   

18.
《哀郢》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九章》中的第三篇,关于《哀郢》的写作旨意,历来看法不一。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认为《哀郢》是屈原遭怀王放逐后哀念故都而作,宋人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同意这种看法,只是认为是遭顷襄王放逐,非怀王。宋人朱熹在《楚辞集注》中倾向洪说。这可为第一种看法,即屈原遭放逐后哀念故都而作。明末清初的大学者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根本否定了汉宋以来的旧说。他认为“方仲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文学史上,不仅产生了多采多姿的山水文学作品,而且还相应地产生了对山水文学作品进行概括和总结的山水文学理论。我这篇短文,仪对我国南朝文学批评大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涉及的山水文学理论做点初浅探讨。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里提出了“江山之助”的著名命题,认为山山水水有助于文学之思,并且认为诗人屈原所以能在楚辞创作上取得那样伟大的成就,也正是得力于楚地江山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的屈原。自那以后,屈原成为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所敬仰的伟大人物;而在那之前,一直追溯到屈原自投汨罗的公元前277年,其间二千多年来,中国人民对屈原的爱戴、敬仰和纪念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屈原为什么能得到古今中外广大人民的如此厚爱呢?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主义诗人,有着超群拔俗、感人至深的精神品格。屈原精神品格的内涵十分丰富,但其实质和重点,我以为有三个方面:一是忠于理想、二是勇于斗争、三是严于修身。在学习和研究楚辞的过程中,我经常被屈原自抒精神品格的那些诗句所感动。我觉得我们学习楚辞,不光是要学习屈原的作品,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屈原的作品来学习他的精神。屈原忠于理想、勇于斗争、严于修身的精神,在他自己的诗作中有着突出而深刻的表现。本文的主旨,就是结合屈原的生平事迹,对屈原作品中有关表现其精神品格的部分加以采撷和论列,权作本人学习研究楚辞和屈原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