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在儒家所讲的伦常中,朋友亦为重要一伦,对于交友之道,孔子也多有论述。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对之进行了论述:一、交友的态度,二、交友的对象,三、交友的原则。孔子的交友之道在当今仍不失其价值,对我们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语》中孔子关于鬼神的言论非常矛盾,这导致学界对孔子宗教思想的看法很不一致。全面而辩证地研究孔子的鬼神观,有利于更准确地把握孔子的宗教迷信思想,进而为研究儒家思想在当时及对后世的影响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旅游观具有比德之游、隐逸之游、超越之游、和谐之游的内涵。在孔子的旅游观中,旅游与治学和出仕密切结合,旅游中渗透着以礼为主的思想学说,旅游承载着广泛的社会功能。孔子的旅游观在中国旅游文化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影响.它丰富了孔子的人生阅历与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4.
和谐之美,作为长久以来的美学追求,早在我国美学源头的孔子美学那便一再论及.孔子之论和谐美,多以中和之美涵之,而其所谈及和谐美遍现于其语、文中。一直以来,我们多从孔子的文论、乐论中找寻和谐审美意识的踪迹,而忽视了孔子在《论语》中反复谈到的另一种切入和谐审美之视角——“观”!在《论语》二十篇中,孔子在将近一半的篇目中提及“观”意,且在《阳货》一篇中更是直接将诗纳入“观”之帷,赋予诗之可“观”的确论,从而从更深刻,宏观的角度确立了文艺之“观”的内涵及其社会内容和社会作用,进而开启了执本善用以致和的和谐审美意识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和谐之美,作为长久以来的美学追求,早在我国美学源头的孔子美学那便一再论及。孔子之论和谐美,多以中和之美涵之,而其所谈及和谐美遍现于其语、文中。一直以来,我们多从孔子的文论、乐论中找寻和谐审美意识的踪迹,而忽视了孔子在《论语》中反复谈到的另一种切入和谐审美之视角——"观"!在《论语》二十篇中,孔子在将近一半的篇目中提及"观"意,且在《阳货》一篇中更是直接将诗纳入"观"之帷,赋予诗之可"观"的确论,从而从更深刻、宏观的角度确立了文艺之"观"的内涵及其社会内容和社会作用,进而开启了执本善用以致和的和谐审美意识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孔子作为历史上影响巨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而受后人敬仰,但孔子语言观却往往被忽视.本文结合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分析孔子有关的文献语言,探讨孔子的语言观,发现孔子语言观所具有的一些语用原则.由此表明,我国的语用思想历史悠久.虽不是科学意义上的语言学理论,但同样有利于我们对中国传统语言学和孔子历史作用的重新认识,也有利于提高东方语言学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孙光宪是一位风格独特的花间词人。其词不仅数量极多,题材广泛,而且独具一种清新刚健、境界宏阔的美学风格。究其风格的成因,有以下四点:一.与词人的词学观相关;二.选择独特的意象,运用以外在形态展示内在精神的手法来构造一种宏阔的意境;三.选取的物象多具自然之美,语言精练;四.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入词,运用壮阔的诗语,以诗境为词境。  相似文献   

8.
《论语.为政》第三章为: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该章清楚地阐述了孔子的政治观,对解读孔子思想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文本分析和对其历史背景的考察,探究孔子思想中政刑,德,礼之间的关系和人本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9.
《论语》各篇虽看似散乱,实则各具集中篇旨。《为政》篇的主旨在于为政,集中论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第一、二章点明为政之主旨,即是通过无邪之心施政,而达于无为的为政境界。第三章,指出孔子政治观之依归在于礼。第四章,回顾自己学于礼、立于礼、行于礼、教于礼,最后达于无礼之处而有礼的儒家无为境界之经历。其余诸章,分论孔子政治观之孝治根本以及为政中的君臣之道。  相似文献   

10.
《秦州杂诗》是杜甫流寓秦州期间创作的一组五律组诗,其思想情感是丰富的,可以从五个方面对其进行探析:一是歌咏山川风物之貌;二是抒写感时伤乱之情;三是慨叹身世飘零之悲;四是流露隐居避世之意;五是抒发牢骚不平之怨。  相似文献   

11.
语录     
《中国德育》2017,(1):6-6
@孙云晓:新的儿童观至少需要确立对于童年的五个认识:一是童年影响一生;二是儿童是具有巨大潜力和希望的人;三是儿童是具有个性差异并需要尊重的人;四是儿童虽然弱小也是一个权利主体;五是儿童是受到特殊保护的人。  相似文献   

12.
道家管理的核心概念是:一、道;二、自然;三、无为。道家管理的四大发展方向是:一、道体观:管理价值之发展;二、人性观:管理人生之发展;三、修身观:管理人格之发展;四、认识观:管理方法之发展。"体用一元"是道家管理哲学的理论结构。  相似文献   

13.
儒家倡导的“文道统一”观对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一直影响着我们语文教师的思维方式。 孔子评论文艺,兼顾“文”与“质”。他评论《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而他评论《武》,则谓:“尽美矣,未尽善也。”可见孔子对作品追求的是“尽美”“尽善”,希望能达到艺术的美和思想的善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4.
从语言和文意的角度出发上博简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第三简《邦风》部分当读为:"《邦风》其纳物也,溥觀人俗焉,大斂材焉。其言文,其声善。"《邦风》的主旨是"纳物","溥觀人俗"和"大斂材"分别是"纳物"的两个方面,此句与"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好辟。"(《礼记·王制》)相合。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天命鬼神观思想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文章主要从孔子对“天”、“命”、“天命”的理解和对“鬼神”的态度;“知命”、“顺命”、“乐天”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关系;天命鬼神观所体现出的注重人事和重视现实的精神;天命鬼神现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四个方面试图全面而又在最大程度上认清并分析孔子的天命鬼神观。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个体人格以“和”为美、人际以“和”为美与天人以“和”为美三个层面阐释了孔子以“和”为美思想的内在意蕴。孔子强调个体人格之“和”是实现天地万物之“和”的根本。孔子以“和”为美的思想为当今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思想宝库。  相似文献   

17.
《论语》各篇虽看似散乱,实则各具集中篇旨。《为政》篇的主旨在于“为政”,集中论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第一、二章点明为政之主旨,即是通过“无邪”之心施政,而达于“无为”的为政境界。第三章,指出孔子政治观之依归在于“礼”。第四章,回顾自己学于礼、立于礼、行于礼、教于礼,最后达于无“礼”之处而有“礼”的儒家“无为”境界之经历。其余诸章,分论孔子政治观之孝治根本以及为政中的君臣之道。  相似文献   

18.
沙汀作品的风格美表现在:一、对题材的选择;二、人物形象的塑造;三、情节结构的安排;四、体裁的取舍;五、语言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文学的魅力靠的是语言,作文中生动、形象、鲜明、新颖的语言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如何在考试作文中使自己的语言靓起来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六点:一.活用课本,展现语言的个性美;二.妙用修辞,彰显语言的文采美;三.巧妙改编,凸现语言的幽默美;四.整散结合,打造语言的音韵美;五.巧借幽默,增添文章的情趣美;六.融入思考,散发语言的哲理美。  相似文献   

20.
一、课型定位———配乐朗读鉴赏式二、教学对象分析1 虽然本诗立意向来众说纷纭 ,其纯艺术之美人所共知 ,因而教学时从语言赏析入手 ,引导学生感悟它高度的形式美 ,应是可行的。2 高二学生对现代诗歌情有独钟 ,通过反复吟诵名篇能够感受到其别具一格的意境之美 ,进而加深对原诗的理解。三、教学目标 通过咀嚼、吟诵 ,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三美” ;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四、教学重点 以诵读加深理解 ,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五、教学难点 把握徐志摩诗的纯艺术美。六、教学方式1 声画同步 ,视听一体 ,营造诗意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