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威 《内蒙古教育》2012,(15):34-35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是世界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操作者。教师的道德、学识、气质会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发展。提升教师水平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在中国目前的教育形式下,优  相似文献   

2.
从教师本身来说,教师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学识、能力等都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生的素质决定于教师的素质.假如思想政治教师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先进的教学思想、渊博的学识和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就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思想道德一直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社会的极大关注。教师道德的好坏不仅影响学生的成长、事关学校的荣誉,而且还影响到学生的一生乃至社会风气。师德的内涵不仅包括教师的学识、修养、行为、形象,还涉及到很多方面。在师德内涵中,尊重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师必须守住这条底线。目前,教师的师德水平下滑严重,给社会和学生成长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加强师德建设迫在眉睫,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对教师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4.
教师道德发展的几个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教师职业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运动变化的过程,发展的程度和水平体现为几个不同的境界。长期以来我们多重视外部规定性的、非自我的、被动遵守的规范道德,这只是教师道德发展的基础境界。拷问良心道德是追寻内在自觉和生成的责任道德,是教师道德发展的提高境界;体验幸福道德是关注教师主体体验和专业成长的道德,是教师道德发展的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5.
<正>师生关系是教师劳动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构成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构建和谐教育,首先应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关系中,教师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书育人的质量和效果,影响到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学识的增长。作为教师,应如何在师生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走出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之间对立的  相似文献   

6.
编辑荐书     
《基础教育课程》2012,(7):79-79
《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道德与情感教育的哲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版 这本哲思文集分上、中、下三篇,从道德与价值观教育、情感发展与素质教育、教师人文素养与教师教育三个维度诠释了作者对德育的认识和理解,彰显了作者厚实的文字功底和渊博的学识素养。  相似文献   

7.
教师道德权威是一种教师通过道德指令施加于学生并为学生自觉遵循的作用力。由于学生总是具有一种反抗遵循的可能性,所以存在一个道德权威的证成问题。教师道德权威的证成具有一个实践推理的双重结构:其一是基础理由,它成为学生履行指令所规定义务的道德依据;其二是条件理由,它使学生具有遵循教师指令的规范必要性。就基础理由来说,由于道德指令反映了两类具有不同道德性质的道德善,所以据此可以将教师道德权威分为效果论权威与非效果论权威两种类型。就条件理由来说,教师道德权威的证成要求教师同时拥有道德判断力与道德品格这两种德性。就它的德育意义来说,教师道德权威有利于发挥道德教导、道德氛围以及教师道德人格的德育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领域,传统的理想主义价值观和新时期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产生了冲突。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在于自身学识和道德水准的提高,因而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慎独”修养工夫对其仍有借鉴和启发意义。敬畏、热爱自己的职业,自觉规范言行,不断提高学识,是“慎独”工夫对教师自我完善提出的基本内容和要...  相似文献   

9.
"平等中的首席",是新课改理念下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应当包括平等、尊重、引领三个核心要素. 一、人格上完全平等 人人生而平等,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也不例外.先贤有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与师傅之间不存在高低贵贱,而应以道德和学识为上,"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语文课堂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作为鲜活、独特的生命个体,学生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这是构建民主、人文、生命课堂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4月11日,原煤炭部教育司副司长辛镜敏教授应邀来我院作题为《治学与为师》的学术报告。 在报告中,辛镜敏教授首先阐述了21世纪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近乎矛盾的双重要求,指出“人师”和“经师”的完美统一是教师人格力量的所在。他特别强调: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人格力量的根基;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识水平和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教师要有渊博的  相似文献   

11.
郝伟  汤峰  邵菲 《考试周刊》2009,(15):18-19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新时代下师德的内涵。教师自身的学识与道德水平即师德,在潜移默化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也影响着学生对他的看法,进而影响着师生关系。良好的师德能提高教师的素质进而加强师生关系,一个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才会具备优良的素质。  相似文献   

12.
有一种力量叫人格——浅谈教师人格在德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 ?按古人的说法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可见 ,为师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高深的学识和高尚的情操。在知识传授渠道极大丰富了的今天 ,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人格的引导作用显得更为重要。一、构成教师人格力量的主要因素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循循善诱 ,更要通过言传身教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因此 ,在我看来 ,教师的这种人格力量表现在三个方面 :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走在时代前列的学识。而其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又是为人师表、垂…  相似文献   

13.
所谓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纵观当前我国各类教师的道德实践,可以说,在今天教师岗位竞争日趋激烈而收入待遇并不高的情况下,绝大多数教师仍然非常敬业,是称职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也应看到,现实中师德冷漠情况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14.
随着苏联人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对教师要求的水平也日益提高。在苏联《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中指出,“顺利完成培养和教育青少年的任务,在决定性的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思想信念、职业技巧、广博的学识与文化修养。”因此,要求高等师范院校要竭力提高未来教师的思想水平和专业修养水平。培养他们成为党的政策的积极传播者,成为有高度公民责任感的、热爱劳动的、道德纯洁的、学识渊博的有修养的人。  相似文献   

15.
1.教师的人格魅力赢得孩子的心。何为人格魅力?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在能力、气质、性格、道德、情感、态度等人格特征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而教师的人格魅力是由其道德情操、学识水平、教育能力、个性情趣等综合素质熔铸而成的,是吸引学生的主要源泉。  相似文献   

16.
罗月念 《广西教育》2012,(38):52-53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的成长、成才非一朝一夕之效,在性格尚未成型的时期,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影响很大。教师的人格魅力由其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素质综合而成,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7.
祁苗苗 《考试周刊》2012,(50):21-22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既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影响和促进着教师的专业化进程。而教育职场是教师职业道德赖以产生的实践基础,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因此,教师的道德成长要在教育职场中,在丰富的道德认知的学习和坚定的道德习惯的养成过程中,不断进行有意识的道德反思,以达到实现自觉化的道德自我。  相似文献   

18.
教师角色是一个复合体,它综合体现于教师的道德、学识和行为之中。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做一个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要做一个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教师的高度重视,关心爱护和殷切期望,为广大教师成长和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指明了方向。“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教师提出了四点要求:一、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二、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三、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四、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教育过程的引领者和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同志在给全国模范教师、北大教授孟二冬的女儿回信中提出,“大学教师不但要具备‘学识的魅力’,更要具备‘人格的魅力’”。教书育人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如果说“能否教好书”体现了教师的“学识魅力”,那么,“能否育成人”则更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即师德风范。只有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教出品学兼优的学生。在社会转型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